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全球化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它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化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全球化把各民族化带入了全面的交往中,使化的经济功能和政治渗透功能紧密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化,必须认真总结中国化发展的历史,正确处理外来化,传统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从化的内容到体制的创新,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化产业,在新的世纪使中华化再次成为世界强势化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化全球化问题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的民族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是故步自封、妄自尊大,还是革故鼎新、继往开来,这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以西方化为主导的化全球化正以不可抗拒之势蓬勃展开,非西方民族化受到严重冲击和削弱。民族化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未来世界化如何生成?本认为,民族化的差异整合性将取代全盘西化的同质性,合而不同,多元共生将成为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化生成图景。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建设民族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之。从哲学角度考察化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探讨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辩证关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解决化自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化的多元化存在和全球化趋势这两对矛盾;民族化建设中应把握三个基本方法:立足自我、面向世界,共存共赢,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和中国当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现在可以说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当代化研究正面临着来自两个极致的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以及可能出现的化上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我们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都进入一种以市场为主宰的经济大循环之中,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循环中,经济发达越发强盛,而原经济落后则再度被边缘化,全球化使我们大部分人都被边缘化了,我们的生活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化服务的程度,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化全球化,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国的)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在化上出现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在化上出现趋同的现象,它模糊了原有的民族化的身份和特征,因而全球化在我们的人社会身份和特征,因而全球化在我们的人社会科学学中遭到的抵制和反对就不足为奇,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预示了资本的积累和扩散将导致的国际劳动分工,作为其必然的后果就是经济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6.
本从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利弊影响入手,认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化显现出多元的发展格局。但化霸权主义与化部落主义这两种化思潮支配下的化观念与意识形态。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化的发展仍有着重要影响。作提出,中国化应是世界多元化中的一元,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加强化建设,克服中国化面临的压力,迎接新的挑战,吸取中国传统化的合理营养,既积极接受并参与全球化,又要继承并保持民族化,扬长避短。与时俱进,这样方可构建一种人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通的当代先进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化全球化。在这样的语境下,民族化的确受到强烈的冲击,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我国少数民族化在相对强大的汉民族化面前的境遇有相似之处.同时,民族化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他”参照下,可以从否定和建构两个角度进行化认同。其出路在于警惕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倾向;告别全球化与本土化、世界性与民族性的二元对立模式;高扬民族主体意识,以主动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8.
化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是广泛而深远的。国家的强大最终要表现在化的强大上面。民族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它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在政治经济尤其是在化方面更为严峻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为此,我们要兼收并蓄,综合创新,行之有效地保护和光大中华民族的先进化。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的共性特征日益增长,文化的民族差异性也日益凸显,我们既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也面临着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加快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扩大文化交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突出民族特点,强化创新观念,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这是构建既适应文化全球化又保持鲜明民族化个性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引起社会不平等的扩大,强化了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不平等的结构模式.造成全球经济两极化现象更加严重。因此,在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化是异质的、多元的。本从经济全球化导致全球经济贫富分化决定全球化的异质性:不同的经济政治结构决定化的多元性;应当尊重各民族化的发展。营造多元化共存环境等三个方面,阐述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导致化全球化。世界各国必须以包容的心理和宽容的品质来对待不同的化,共享化百花齐放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整合与民族文化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化全球化是指文化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既定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传统积淀和束缚。在平等的世界交往中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的涵化与互动而形成的人类的共同文化。要想实现由文化本土化向文化全球化转变。其路径只能是进行文化整合与民族文化创新。文化整合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文化整合必须坚持以我为主、求同存异、多元共存等原则;民族文化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2.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产物。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西方文化的“文化霸权”。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呢?首先,坚持和实行正确的文化政策,其次,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最后,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全球化能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会对各民族语言文化造成冲击和威胁。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教育,肩负着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应成为英语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课程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西方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自觉性,从而实现英语教育与文化自觉的统一,使多元文化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多元的文化交往的共同体中,对处于全球交往系统中的中国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价值依托和全新的文化经验。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在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中国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和确立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将成是中国文化学者务必回答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媒介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升大学文化的品位、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拓展大学文化的功能。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文化建设体系是应对媒体全球化趋势给大学文化建设带来的新挑战的创新之举,也是大学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永恒的主题,其发展创新对于现代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乡土文化既要吸纳多元文化中对乡土文化发展有用的精华,又要强化乡土文化的精神价值,使乡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获得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化安全问题的学理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安全问题探索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的命运和处境。文化安全问题的话语背景是国家文化观和民族文化立场,其实质是国家安全问题。文化安全追求的目标是,在跨国文化关系中,特定国家文化的体系不被瓦解,创新机制不被破坏,价值功能不被消解,民族风格不被改变,主权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被取消。当然,文化产权不被侵犯、文化创新成果不被掠夺也是文化安全的重要目标。文化安全问题源于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竞争,是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8.
文化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同时,不同民族文化以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加深,当代中国文化受到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器物、制度、精神三个层面。面对这一事实,当代中国文化应以理性的态度积极应对,为自身构建更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侨务文化的认识论,要以世界文化体系为宏观背景,在具体的文化表现中审视其形成及发展。侨民是各民族、各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其所固有的民族文化与居住国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形成了新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是两种或者多种文化体系的冲突与融合,其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居住国文化的接受。就在这一系列文化对话的过程中,完成了新的文化认证。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中国侨务文化认识论,必须以中国文化认识论为主,进而寻找侨务文化形成的源流及发展趋势,为文化融合确立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