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文献屡遭劫难,陈垣将劫余部分进行整理,完成了《敦煌劫余录》,经傅斯年襄助出版,陈寅恪在序言中高度评价该书的史学价值,并借此提出"敦煌学"这一命题,有力地促进了敦煌研究的深入发展。围绕该书出版链接了陈垣、傅斯年、陈寅恪等史学大师,他们"联袂"谱写了出版史上一段有些沉重的佳话,彰显了大师们强烈的民族意识、非凡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学人情谊。  相似文献   

2.
报刊媒介是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建制中的重要内容.不少马克思主义史家身兼学者、报人双重身份,参与了报刊的创办、编辑及投稿等活动.马克思主义史学因内在的学术价值,为近代报刊接纳并加以专栏或专辑刊载,但终因刊物的政治性影响了其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不过从近代中国史学的整体发展来看,随着报刊的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权势逐渐从学界的边缘走向了中心.  相似文献   

3.
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的传统史学与兰克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过程中,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影响与贡献尤大.一方面是对西方相应的史学思潮的回应--主要是兰克史学,另一方面是对本土主要是清代考据学实事求是传统的继承.两方面的融合形成了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佛教以其浓厚的文化属性赢得了中国人的认同,但是古代与近代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并不昌盛,佛教学术发展的状况也不能令人满意,这诚如陈寅恪在《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所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而宋代史家之著述于宗教往往疏略,此不独由于意执之偏蔽,亦其知见之狭陋有以致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历史书写的黄金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书写也进入了一个勃兴时期,产生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从价值取向看,这些研究采用进化论作为预设进行书写.进化论的新闻历史书写,不仅受到当时社会语境的影响,同时也为学术共同体的历史想象所宰制.它不仅锚定了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的历史想象,同时也规范了新闻历史的叙述框架和书写方式.新的价值取向、叙述框架和书写方式反过来又形塑了中国近代新闻史学知识.  相似文献   

6.
范兴坤 《图书馆》2012,(5):33-36
《中国图书馆事业史》是以我国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撰著的一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通史专著。本文在对该书著者卢荷生先生专业师承、学术生涯及其所习治学方法的历史源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史学专著六个方面的特点,认为该书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实证史学和西方兰克学派史学的"实证"和"科学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全国新书目》2013,(12):105-106
本书阐述自“荷马时代”迄至现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涵盖古代、中世纪、近代、现当代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和特征,力图从历时性上揭示历史演变过程中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从共时性上阐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西方史学发展演化之关系,格外关注西方著名历史学家、颇具影响的史学流派、重大的史学思潮与史学变革,尤留意西方史学思想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新书推荐     
《陈寅恪与傅斯年》岳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38元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着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正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创刊于20世纪30年代的燕京大学《史学消息》,是中国近代惟一一份旨在向国内外学人传递史学消息的学术期刊,尽管由于抗战的原因,发行整一年即停刊,后也没有复刊,但还是在中国期刊史及学术消息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朱丽 《天津档案》2006,(2):13-14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他既是我国近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更是一位史学巨匠。他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对我国近代史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本世纪我国最早的史学理论体系。《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多年研究中国史学的治学经验总结,其中也涉及了不少关于档案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梁启超对档案方面的见识也是比较早的。戊戌变法前六七年,  相似文献   

11.
在近年来民国学术地图的绘制中,不少学者推尊“史学二陈”(陈寅恪、陈垣)。在“二陈”中,陈寅恪的地位尤为显赫,被目为民国学术界的“龙头老大”、“现代史学的第一人”。也有学者提出,中国现代史学家中最杰出的有四人,那就是“二陈”再加吕思勉和钱穆,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相似文献   

12.
关于清代史学,陈寅恪先生曾以为远不逮宋人,清代经学发展过甚,所以转致史学不振;但也有学者力辨陈氏所言之非,认为中国史学,至清代始迈入一新境界。近期,王记录先生以史馆修史和社会政治的关系为突破口,广搜博  相似文献   

13.
著名华裔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的《中国会馆史论》是其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学贯中西,不仅具有扎实的传统考据根底,而且对西方治史的方法相当了解.《中国会馆史论》借鉴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以及用西方史学理论挑战传统史学研究,代表了当前史学研究的一种趋势.《中国会馆史论》中的诸多治史方法,对今天的史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学一项,中国古已有之,但它原来仅指贵族子弟攻读诗书的学校。随着近代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国学"概念渐成,并在清末民初几十年间渐成一股"国学热"的史学思潮,但对于什么是"国学",学术界当时颇多争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1]4。而对于民国时期的"国学热"的历史画面,我们可以从其在国内的延续和发展,从西方的学术、思想、文化对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与学术精神的冲击以及当时学术界对国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不同解读来寻找出其中的一些端倪。而"在当时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风云际会,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和民主思想共存。学者梁启超,涉猎政治、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对法学也颇有研究,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法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法律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在中国民族危机、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条件下,鲜明地提出了法治思想。一、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梁启超作为法学家,对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发展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为突出一点就是在19-20世纪之交,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力量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西方法律文化广泛传…  相似文献   

16.
吕思勉,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大家,毕生专事历史研究和教育工作。作为历史学家,他的学术思想涉及史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在学术领域有广泛的建树,他的一生,先后出版了多部史学专著,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晚清的史学翻译始于鸦片战争,前后历时半个多世纪。初传时期的西方史学翻译,主要以传教士报刊为依托。尔后,维新派与革命派为各自诉求,也创办大量报刊杂志,介绍西方的史学知识,并最终促成了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是中国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史学大师,被史学界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者.陈寅恪青年时期就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缘分,他在自家藏书楼里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并由此走进了世界图书馆的殿堂,度过了美好的欧美留学生涯.同时,陈寅恪的史学研究中,非常重视目录学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并以此掌握了图书馆藏及类别的筛选信息等,最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料,为其史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家藏图书楼的学习生涯 中国老一代的学者就是从私家的藏书中来获取知识的,因此,藏书楼也就是近代学者们最早接触到的图书馆了.  相似文献   

19.
王杨红 《兰台世界》2016,(23):108-112
中国世界(史学)史学界对泰国华裔国王郑信(1767—1782年在位)的关注和研究肇始于清末,民国时期有盛有衰。梁启超、李长傅、陈序经、许云樵、陈毓泰等学者的相关成果,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先导,值得一述。他们对郑信的研究,存在着种种缺陷和不足,但却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亦闪烁着学术的光芒。郑信研究在清末民国时期的兴衰进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泰国史乃至世界(史学)史在近代中国学术拓荒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图书评论》2010,(6):45-45
备受期待的西方中国史学研究著作《剑桥中国史》终于又要出新品: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该书第九卷《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即将面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