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长期困扰西部高校科研整体水平低下、高端科研人才匮乏、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乏力等现实难题,提出了外智引联的跨区域多主体新型合作模式。针对当前关于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有效开展协同创新的策略研究成果的不足,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从整体性视角对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协同创新情况进行了系统化分析,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团队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应对长期困扰西部高校科研实力低下、高端人才匮乏、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乏力的困境,提出"外智引联"的新型跨区域多主体合作模式。为解决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因任务随意指派、任务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的任务执行效果差、高端人才大量流失、团队生命周期短暂等管理难题,在综合分析任务分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任务分配数学模型及匹配算法,最后运用具体案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能够对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高效管理及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克服长期困扰西部高校科研能力整体水平低下、高端科研人才匮乏、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乏力的困境,提出了"外智引联"的新型跨区域多主体合作模式。针对传统任务分解方法不科学导致的任务随意指派、高端人才流失严重、高水平科研成果稀缺、团队生命周期短暂等现实管理难题,通过对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任务进行阶段性分解,同时综合考虑任务粒度、任务耦合度、任务均衡度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任务分解方法的实现思路框架以及求解算法。最后,运用案例验证了任务分解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杨锴  赵希男 《科学学研究》2019,37(1):184-192
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是解决人才短缺的一种跨区域人才“软引进”方式,当前研究在西部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如何构建创新团队方面存在理论缺口。以成员个体特点和优势为切入点,根据个人构念理论,采用凯利方格技术提炼选拔评价指标;以竞优思想为指导,运用个体优势判别方法,据此构建创新团队成员选拔模型,结合具体实例进行验证。研究显示,在认同个体差异前提下,识别出的评价指标突出成员的个性化特征,明确成员个体关注的重点;指标的价值参数为个体优势量化表现形式,在发挥成员个体优势基础上构建创新团队,实现优势互补,符合多主体、跨区域、操作灵活的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特点。依据研究结论,从识别个性化特征与发挥个体优势两个角度对西部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如何构建优势团队给出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机制,从知识特性、知识共享个体、知识共享团队层面,分析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绩效影响因素。以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例,通过来自江苏省级、校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成员的97份有效问卷,检验研究假设,识别影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绩效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表明: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知识价值、社会资本、团队带头人显著影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知识共享绩效。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高校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效能,在充分考虑效率型、效益型、递延型和创新型指标的基础上,提出用效率、绩效、成员满意度和团队未来生存力的组合来测量团队协同创新效能;然后结合德尔菲法、A古林法和因子分析法,以高校科研团队为对象,通过调查性实验,开发出异质性知识团队协同创新效能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科技创新团队看作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科研生产组织,基于协同创新层面提出了评价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分析了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三层指标评价体系,利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法从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结论和提升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效率的一般性启示,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本文把科技创新团队看作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科研生产组织,基于协同创新层面提出了评价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分析了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三层指标评价体系,利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法从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结论和提升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效率的一般性启示,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与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协同创新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全新组织模式。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源动力,发展协同创新模式,提高科研竞争力已成为必然趋势。笔者以高校内外环境为切入点,结合产学研用的优势,从总体设计、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评价机制4个方面剖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要点,并以此为基础尝试完成高校协同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框架,以期为高校协同创新建设、提高科研创新水平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科研创新团队——高校提升科研水平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科研对高校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科研创新团队的涵义出发,阐述了科研创新团队与一般性科研群体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的性质,分析了科研创新团队对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战略意义,并结合现代高校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的现状问题,提出了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协同创新既是一种创新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创新决策。从合作创新决策的角度出发,参照我国当前科研考核环境,推导出创新者的"创新合作选择"行为模式,在这一行为模式下,通过综合考虑个人及组织层面因素,搭建协同创新分析框架。借助这一分析框架,对当前高校面临的协同创新困境进行系统的剖析,同时结合剖析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2.
协同创新既是一种创新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创新决策。从合作创新决策的角度出发,参照我国当前科研考核环境,推导出创新者的“创新合作选择”行为模式,在这一行为模式下,通过综合考虑个人及组织层面因素,搭建协同创新分析框架。借助这一分析框架,对当前高校面临的协同创新困境进行系统的剖析,同时结合剖析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1i”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创新团队建设、成果研究和转化平台、科研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问题,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提出了完善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的科研管理中,培育和创建科研创新团队成为一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科研创新团队的概念、建设目标、主要特点和具体要求及措施几个方面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创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浅谈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和研究相关中外文献,介绍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定义、特点和运作现状;归纳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要素,提出从制度建设、评估体系、激励机制以及资源分配方式等四个管理要点来加强与优化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介绍中山大学创新团队建设和管理的经验,提出组建高校创新联盟以实现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晓霞 《软科学》2009,23(7):83-87
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定义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并定性描述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序参量——协同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自组织演化方程,并对该方程进行了基于生命周期的演化过程分析,提出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不同生命阶段的演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科研团队是区域性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研究团队绩效的形成机理,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科研创新机制,实现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具有现实意义。论文基于边疆民族地区某高校20个科研团队的实证研究,构建科研团队投入产出系统模型,引入团队沟通机制、协同机制、异质性知识交互等中介变量,分析其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异质性知识交互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最大,团队协同机制次之,影响度最小的是沟通机制,三者与团队绩效的关系都是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科研档案作为重要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科研需求,存在科研档案不完整、档案利用率低,信息化步伐滞后、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应紧紧围绕“协同创新”理念,探索科研档案管理的协同创新模式,进一步提高科研档案归档效率,提升档案利用价值,完善档案管理服务体系。本文剖析了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现状,从体制机制创新、信息化管理和管理队伍建设三方面提出了科研档案管理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考核工作方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科研团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但就其实际情况来看,科研团队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高校科研团队考核工作方法缺乏成熟的评价体系。文章结合工作实践经验拟从团队建设、团队绩效两大方面提出构建高校科研团队考核工作方法体系,以期能为高校创新团队考核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作为协同创新的组织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以云南省为例,以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和高校特色学科为出发点,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凝练科研团队研究方向,通过师生、学科、高校、企业四要素的有机融合,构建出适合地方特色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达到强化知识溢出效应和系统正效应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和高校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