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胜坨油田沙二段83层经过数十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油藏中剩余油的分布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利用含油薄片资料,对特高含水阶段沙二段83层微观剩余油的分布形态进行了分类,并对影响微观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后,该层微观剩余油的分布形态主要有四种:网络状、斑块状、孤滴状、油水混相;该层上部的剩余油以网状为主,中部以网状、斑块状常见,下部则以孤滴状和油水混相居多;储层的润湿性、毛管力及孔喉网络的均质程度等参数的变化对微观剩余油的分布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埕东油田东区为中高渗透整装砂岩油藏。1974年投入开发,1996年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本文通过密闭取芯井资料,结合油田生产实际,系统研究特高含水后岩性、物性的变化规律和油层水淹状况、剩余油分布特点.对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和综合调整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辛油田营八断块区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本次研究针对营八断块油藏特征,从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出发,结合数值模拟结果,研究整装油藏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效挖潜措施,对指导整装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减缓产量递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乔力  吴立峰 《内江科技》2015,36(6):71-72
对于高含水期老油田的上产稳产,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是关键。通过对苏北盆地ZW、MTZ等高含水期老油田剩余油分布的认识,本文从地质、开发两方面对老油田宏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剖析,旨在希望能够对老油田剩余油的开采提供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厚油层油藏由于长期注水形成了次生底水油藏,在油藏顶部剩余油富集,因而此类剩余油称为"油帽子"。针对胜利油田整装油藏的具体特点,利用正交模拟实验方法对剩余油富集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该类剩余油主要受渗透律级差、油层厚度、射开程度和韵律性的影响,影响程度为:渗透率级差油层厚度避射厚度韵律性。实验结果显示,渗透率级差越大油层中的油帽子现象越明显,水驱采收率越低;油藏厚度越厚,油藏顶部剩余油越富集;正韵律油层比反韵律油层在油藏开发中后期更容易形成油帽子。  相似文献   

6.
孤东油田三区是孤东油田整装多层砂岩油藏的典型代表,单元自1985年8月投入开发,先后经历了注水、二元复合驱开发,2013年1月转入后续水驱。针对单元层间矛盾突出、储量控制和动用不均衡、常规手段调整效果差等问题,结合油藏特点,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对单元实施了层系井网矢量重组,重建开发体系,取得显著效果,使整装老油田保持了较高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7.
大王庄油田大24块具有断层发育复杂、渗透率较低、层间不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等特征,受早期开发工艺不配套、开采方式更迭快等影响,区块开发水平较低。通过地层精细对比研究,寻找制约区块开发水平提高的因素;同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从纵向、平面分析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明确区块下步潜力方向,并提出和实施整体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8.
针对反韵律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的特点,运用数值模拟对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如原油粘度、垂向渗透率级差、采液速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采液速度对剩余油分布起较大作用。隔层的存在减弱了重力及毛管力作用,不利于下部油层动用,对开发效果及剩余油分布影响明显。并回归出了不同隔层状况下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的定量关系式,为有效的实现剩余油分布的定量描述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对下二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原油稳产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利用地质精细描述、剩余油挖潜和滚动增储技术,实现了油田储量的有效接替,保持了老油田开发后期的稳产。  相似文献   

10.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东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经过强化注水挖潜、精细油藏描述、实施三次采油调整挖潜之后,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和隐蔽,剩余油分布状况不清晰和难以有效动用是制约现阶段提高开采效果的主要矛盾。本文通过分析描述特高含水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提高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再认识,指导现场开发挖潜,见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渤海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由于储层强非均质性、笼统防砂、强注强采等因素导致注入水过早突进,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调剖调驱技术作为高含水油田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海上油田进行了规模化应用,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但针对低温油藏(≤70℃),常规调剖调驱技术具有以下局限性:常规酚醛树脂类聚合物凝胶体系成胶性能好、封堵性强、稳定性好,但成胶温度在70℃以上,在低温(≤70℃)下成胶强度低甚至无法成胶;受长期注水开发影响,低温高含水油藏剩余油逐步向深部富集,油藏深部水窜通道发育程度高,因此亟需开发兼具更好深部运移能力与更高封堵能力的深部调驱体系;低温油藏地下原油黏度高,油水流度比高,原油启动难度大,亟待开发适应性更强的高效驱油体系,提高对低温油藏原油驱油效率,同时深入研究驱油剂作用机理,获得可形成较高强度W/O型乳状液的高效驱油剂,提高对高含油饱和度深部液流转向能力。  相似文献   

12.
顾琳 《内江科技》2012,(5):146-147
孤东一区新近纪具明显油水过渡带油藏特征,丰度低、纵横向分布规律性差;古近纪具很好的圈闭条件和很好的油气显示,但均高产水。根本原因是:孤东油田侧翼半独立的油水过渡带成藏背景;油气长距离缓坡侧向运移、二次成藏的背景下,油气运移期主断层活动弱而次级断层活动强导致油气优势运移方向与优势运移通道匹配差;很不稳定的储盖组合;决定一区非常特殊的油藏形成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内比较特殊的陆梁油田白垩系呼图壁河组中高渗低幅度薄层底水油藏,充分利用密集的穿层井和近几年的新井资料,通过优选模拟区域,合理划分模拟小层、网格优化等技术,建立了精细化油藏地质模型。油藏数值模型参数采用实际油藏资料,考虑了油水过渡带对区块含水的影响,精细拟合了泥钙质薄夹层,运用精细网格数值模拟技术可较好地模拟薄层底水油藏水驱、水淹,通过生产动态历史拟合和新井水淹位置、厚度的拟合,准确可靠地确定了薄层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水驱规律,可为提高水驱效果及采收率奠定基础。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可以为类似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黄文英 《内江科技》2010,31(2):93-93,98
本文分析了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注水开采储层水淹台物性、流体性质、电性以及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特征。储层水淹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增大;地层水电阻率在原生地层水电阻率与注入水电阻率之间变化;原油表现为分子量增高、密度增大、粘度增大的变化趋势;储层水淹后引起自然电位下基线缡移,自然电位异常幅度逐渐成小。甚至由负异常逐渐变为正异常,水淹部位的声波时差也有所增大,大多数水淹层水淹部位的感应和微电搬系列电阻率下降蛟明显;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正韵律储层中大多数水淹层都具有底部、中下部先水淹的特点,内部剩余油饱和度主要受储层物性的影响,层内表现为项部物性差,驱油效率低,其剩余油饱和度下降相对较慢,剩余油相对富袋,层间表现为薄关剩余油相对富集,并间表现为边部井剩余油相对富集。  相似文献   

15.
周期注水是通过不断在油层中人为的建立不稳定的压力场来扰动油层,使得同一油层内油水在高低渗透层之间相互交渗,提高非均质性储层的驱油效率的一种技术。针对北部过渡带地区油层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原油物性差、粘度高的情况,结合多年来在过渡带周期注水实验及效果,对北部过渡带进行周期注水的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毛庆玲 《内江科技》2009,30(9):92-92,34
孤东油田构造上是一个外部形态为潜山披覆构造、内部含有复杂断裂系统的整装构造油田。随着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复杂断块的剩余油挖潜成为油田增产的重要途径。通过应用迭前偏移处理技术、建立多方向油藏剖面、地层倾角测井应用等多种方法研究孤东油田复杂断块微构造,进而指导开发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这些研究断块微构造的成功做法.对于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肖勇  周翠苹  李爱军 《内江科技》2011,32(8):132+139-132,139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测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主要课题。本文应用开发地质学方法对濮城油田文51断块区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即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归纳剩余油分布类型,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8.
张燕 《内江科技》2010,31(6):112-112
东风港油田车1区块为中渗断块油藏,本文从构造特征、储量分布、原油物性等油藏地质特征入手,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车1块的剩余油分布在未动用区块、无井控制区块以及构造高部位。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开发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大量生产、作业、监测等资料对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 进行研究,同时在探讨挖潜剩余油方面,采取压裂工艺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袁德雨  周晔  杨琪 《内江科技》2008,29(5):49-50
张店油田属高凝油油藏,原油含蜡量及凝固点高,且储层物性差,注水困难。本文针对张店油田欠注井层从油层物性、毛细管力、油层润湿性、注水温度等方面进行了欠注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找出了张店油田主要影响注水因素,储层岩石润湿性、高含蜡原油的结蜡及胶质沥青质沉积与毛细管力共同作用形成了张店油田注水难的现象,为油田增注及注水过程油层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