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市生活中的消费主义话语,赋予了都市小说家独特的表现都市生活的精神立场。他们或理性地审视都市生活,书写物质之于精神的影响;或基于时尚的认同,制造中产阶级生活的幻象。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现当代都市小说中"心灵的失衡"、"白领的摹写"、"身体的景观"等消费主义的都市文学景象。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大潮是当代都市民间生活中一道不容忽视的景观,他们建设了城市,却又被城市拒斥在它的边缘,他们渴望跨入都市生活的轨道,却还不具备真正的理性自省能力,只能在悲哀中被城市物化进而内在地异化了。农民工在历经这艰难的心灵角逐与灵魂阵痛之后,能否重新获得涅磐,很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3.
浅草一沉钟社同仁在人道主义伦理观的指导下,从“为人生”的艺术功能观出发,关注着他们生存其问的都市世界。在前期活动中,同仁们对都市题材作过比较广泛的探索,他们关注过都市知识分子的境遇,也描写过在都市中挣扎求生的其他下层人物的生活,视野显得比较宽阔,但也存在着概念化的痕迹和浅尝辄止的现象。在后期都市题材的创作中,他们调整了反映生活的焦距,把焦点集中在他们有着丰厚积累和深切体验的知识分子题材上,使之成为都市斑驳光影中的基本色凋,既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窘境,又深入地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创伤,既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又对黑暗社会进行了深沉的控诉,较好地实现了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二者之间的融合与统一,并因此形成了其表现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4.
当代著名女作家严歌苓的中篇小说<谁家有女初养成>以女性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普通农村女子潘巧巧沦为杀人犯的悲惨命运.潘巧巧有着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单纯地向往大城市的美好生活.最终却是自己的城市欲望使她一步步陷入更深的悲剧陷阱中.正如现代的年轻人普遍存在"都市情结",一味地向往大城市,而实质上都市生活并非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对于大多数初涉世面的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现代年轻人,当他们面对熟悉又陌生的大城市,难免会感到无所适从,有些甚至是格格不入,这需要他们重新认识和适应,毕竟都市是个复杂纷繁的环境.因而,现代年轻人的"都市情结"不是不可取,而是应有一定明智的权衡.  相似文献   

5.
现代都市生活的嘈杂、吵闹、拘束、紧张、虚伪、造作、金钱崇拜、物欲横流.的确使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感到无奈甚至忍无可忍,使他们时时有一种逃离都市回返大自然的冲动。《声音的联想》一文,真诚地袒露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及生存环境的困惑,对自由性灵的追求,对宁静精神家园的渴求。作者以“声音”为媒介,展开丰富而深广的对比联想,情思真切深郁,笔势开阖自如,想像绚烂飞扬,文辞清丽典雅,正是一首都市生活与田园生活交响乐中的苦乐乐章。  相似文献   

6.
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关注,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每一个作家的情与理交织的产物,是同情与批判的交融.作家们在写作这类作品时,已走出了乡村的世界.漂泊孤寂的生活让他们对故乡的一切愈来愈思念、愈来愈眷顾,但此时的他们已是置身于都市的一员,所以当他们伫立于都市的"街头"回思故土时,都开始用一种带有"现代文明"(都市意识)的目光来衡量乡里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所写就的作品既来源于乡村生活,又高于乡村生活.当他们用这种都市意识的目光去打量乡间生活时,每个作家都会在情与理中痛苦地抉择,在爱与恨的乡情中无奈地抉择,在眷恋与逃离的彷徨中挟择.他们想改变这个世界却又无能为力,只好用手中的笔来抒发他们的愿望与不满,用犀利的笔锋猛烈地抨击那古老而落后的生活方式与荒诞的传统陋习,同时又不由自主地把家乡的一些古老纯朴的乡风、乡俗、乡情浪漫化,从而使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带上了一些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曾被鲁迅定义为"侨寓文学",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其带有走出农村的知识分子反视乡土文化的普遍倾向,因此对"国民性的批判"与"对故土乡情的眷恋"就形成了乡土小说中最为突出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具有乡村与都市双栖生活的阅历。他从遥远的湘西流寓到北京,表明他本身就有着现代性企求。他漂泊在都市,思想上、情感上却无法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在现代都市里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归宿。他常常以“乡下人”、“乡巴佬”自居并以此为视角反思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即体现了非都市而赞湘西(农村)的反思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一插到底     
在知识分子中,中小学教师大概算是最小的一个分子了,而根植于农村的教师,那就更小了,小得连自己也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地位、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命运,有多少人在真正地关注呢?这是很令人怀疑的。随着知识和人才的被尊重,尽管他们的地位和生活有了显的改变,但他们毕竟在农村——那个离落后与贫困最近的地方。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作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现在仍然是教师的笔,想用二三年时间,采访浙东钱塘江一带的99位农村中小学教师,选择那些有故事、有个性、经历较为复杂的普通教师,通过当面采访,用主人公口述的语言形式,记录20世纪中期至今的这一历史时期底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人生感慨,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的变迁。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中的姓名和一些小地名已经作了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9.
一插到底     
在知识分子中,中小学教师大概算是最小的一个分子了,而根植于农村的教师,那就更小了,小得连自己也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地位、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命运,有多少人在真正地关注呢?这是很令人怀疑的。随着知识和人才的被尊重,尽管他们的地位和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变,但他们毕竟在农村—一那个离落后与贫困最近的地方。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作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现在仍然是教师的笔者,想用二三年时间,采访浙东钱塘江一带的99位农村中小学教师,选择那些有故事、有个性、经历较为复杂的普通教师,通过当面采访,用主人公口述的语言形式,记录20世纪中期至今的这一历史时期底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人生感慨,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的变迁。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文中的姓名和一些小地名已经作了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10.
现代都市生活的嘈杂、吵闹、拘束、紧张、虚伪、造作、金钱崇拜、物欲横流,的确使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感到无奈甚至忍无可忍,使他们时时有一种逃离都市回返大自然的冲动。《声音的联想》一文,真诚地袒露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及生存环境的困惑,对自由性灵的追求,对宁静精神家园的渴求。作者以“声音”为媒介,展开丰富而深广的对比联想,情思真切深郁,笔势开阖自如,想像绚烂飞扬,文辞清丽典雅,正是一首都市生活与田园生活交响乐中的苦乐乐章。一开篇,作者就以麻雀“轻俏的哨音”起笔入题,这是深有意味的。麻雀,羽色灰暗,形貌丑陋,并非人们所喜爱的…  相似文献   

11.
张欣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女性作家.她身处广州特区,较早感受到走向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又因是女性.所以对都市妇女的生活和命运给予特别的关注.她的小说大都反映了在转型期的社会生活中,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都市女性日益加深的困惑、疲惫、奋斗和无奈,以及金钱诱惑下不同人所做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12.
傅葆琛是成都走出去的著名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其基本主张为农村每一位儿童都应平等地接受教育,国家的富强在于农村教育的普及。农村教育以了解农村,适应农村生活为基础,并要教会儿童了解都市生活,加强与都市的联系。农村教育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本土师资队伍的培养。时至今日,这些主张对当今的农村幼儿园办学依然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活跃在中国社会的历史舞台上,他们胸怀天下,关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并为之奋斗与牺牲。然而,由于各种历史的、现实的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他们性格具有二重性,即既有正直、善良、反抗的一面,又有懦弱、妥协、顺从的一面。这种性格的二重性,在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性格缺陷的无形束缚及现代社会的生存挟持下,造成了他们的悲剧命运,《沧浪之水》中以池大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就是其典型。知识分子要改变这种悲剧命运,必须跳脱传统文化的局限,建立起自身独立的人格价值体系,并投身于基层现实生活.不断地改造和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4.
<正> 词的发展,到了宋代逐渐兴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在璨若群星的词人中,柳永以毕生精力从事词的创作,他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柳永的词更多地从都市生活提取题材,表现他生活在市民中间的感受,这是文人创作中的一种新的气象,对后来通俗文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柳词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在怀才不遇、宦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的情绪,表达了他们对于功名利禄的某种淡漠;同时,他又从一个失意文人的角度描写了在封建社会中被压迫的妓女们的生活,对他们表示了一定的同情。这对词的传统的狭窄  相似文献   

15.
新感觉派曾风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创作的流派.新感觉派作家成功地刻画出了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文章主要是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快节奏、机械、荒谬、支离破碎的都市生活中,他们无所适从,普遍带有自我迷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甘小娟 《广西教育》2011,(30):78-79
张欣描写当代的女性都市白领的小说,以女性作家对女性生命的独特感悟,讲述了都市不同女性的情感与职场的经历。她的小说呈现出丰裕的物质生活的景象,站在中产阶层的视角,写出了白领女性们在都市生活中的感伤情怀,反映出作者对都市社会深刻的洞察力,她的都市情感小说给人一种梦幻、理想、古典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7.
追求高速高效已成为一种现代都市生活模式,但在此背后却隐藏着快与慢的对立统一。高速与迷茫的渗透,驰骋与虚无的交融,欲求与本质的迷藏,在女作家邵丽的笔下一一演绎。本文以现代都市模式背后的快与慢为基点,品评邵丽笔下都市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解析隐藏在繁华都市背后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18.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在二十世纪风云变幻的背景之下,展现了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命轨迹。无数个“陆焉识”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次又一次的被击倒,但他们始终怀抱着希望有所追求,始终在坚守血液中最后一点傲骨,最终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知识分子的价值与意义,也为自己寻找到了真正的心灵归宿。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在生活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多角度、多层面的不懈追求和由此而生的困惑以及对困惑的成功超脱,反映了一个躁动不安的伟大心灵的运动轨迹,也为我们形象地描绘出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的动态心灵模式,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代职校生》2012,(7):20-21
紧张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这是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属性。而在这种属性下,有的人比普通人更忙碌、勤劳,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们是这些城市里的“外来者”。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所谓的大城市,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融入都市中,成为陌生都市的一员。不管奋斗有多艰辛,周遭的环境有多恶劣,他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