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塔里木流域生态环境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塔里木流域生态环境状况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从其主要源流叶尔羌河源头算起全长2349km。塔里木流域主要由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及开都河──孔雀河以及干流(四源一干)组成,干流全长1321km,塔里木流域总面积105万km2,涵盖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塔里木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塑造了干旱内陆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 1.1 生态环境状况 塔里木流域是中国LUCC*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区域,也是全球变化问题在干旱区的重要响应地区。在历史时期,塔里木流域曾呈现出水量丰盈、湖泊密布、植被繁茂…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综合研究机构,前身是1940年8月在重庆北碚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所瞄准国家在湖泊及流域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以湖泊-流域系统为核心,在湖泊资源与环境、湖泊-流域相互作用、流域发展与管理三大领域,开展原创性与应用基础性研究;阐明不同类型湖泊演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8):封二-封二
正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前身系1940年8月在重庆北碚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目前是我国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立综合研究机构。该研究所以湖泊科学和流域地理学为特色学科,瞄准湖泊-流域学科国际前沿,针对我国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泼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湖泊生态系统演化、湖泊环境治理、流域地理与持续发展等学科方向,聚焦湖泊-流域科学基础理论、核心技术、系统治理和综合管理等科学问题,开展自然和人文要素驱动下湖泊-流域系统格局、过程、机理与调控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致使一些湖泊萎缩甚至消亡,湖水严重污染,水产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到地区的持续发展。文章就湖泊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和保护对策以及治理的原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协论坛》2014,(11):4-5
<正>湖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供水源、养殖水产、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支持湖泊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湖泊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湖泊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湖区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实现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湖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统筹环境保护与  相似文献   

6.
《科协论坛》2014,(11):5-8
<正>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以"湖泊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针对我国湖泊水体污染、功能退化的局面,以及在湖泊保护、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发出了"关于加强湖泊生态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的建议";各方专家也畅所欲言各展宏论,积极为湖泊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高级工程师李天淳通过对江苏省主要湖泊过去十  相似文献   

7.
姜玲 《今日科苑》2021,(12):55-6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但全流域普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较低、区域战略重点失偏等问题,且流域内不同省份存在多元功能与利益需求.因此,如何加强流域内协同治理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点.本研究基于典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经验与内涵思辨,剖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要求与内涵,基于整体协同和差异协调的二维视角梳理了流域协同治理的共性与差异化问题清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响应策略,并重点分析了科技创新协同与空间协同的问题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湖泊微生物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湖泊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多,被认为是世界上湖泊生态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多样化的湖泊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但迄今人们对其结构和功能尚知之甚少。通过大规模的湖泊微生物组分析和比较基因组研究,可揭示我国湖泊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和维持机制,阐明典型湖泊微生物功能基因的组成,探索极端环境条件下湖泊微生物的适应机制,发现新的微生物功能和代谢途径,并通过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环境转录组成和蛋白组,揭示微生物驱动湖泊生态系统中关键元素循环的过程、机制及其环境调控机理。这些研究结果的获得,将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促进地球科学与生物学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动学科持续发展,而且将为我国湖泊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及湖泊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洪泛湿地生态环境问题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鄱阳湖和洞庭湖为代表的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是我国最重要的洪泛湿地湖群,其独特的水文条件繁衍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通江湖泊与洪泛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研究挑战。本文首先论述了通江湖泊与洪泛湿地系统的开放性与复杂性特征,其次系统梳理了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洪泛湿地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通江湖泊洪泛湿地生态—水安全需要重点关注生态水文相互作用机理及耦合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湖泊湿地碳源汇格局及其气候效应、江湖关系连通格局的优化调控以及湖泊湿地保护管理与流域绿色发展5个方面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论文对于揭示通江湖泊洪泛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维持湿地生态功能与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对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淡水湖泊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淡水资源。但随着人们对淡水湖泊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我国淡水湖泊已经开始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数量迅速减少,面积减缩,水质急剧恶化。本文以湖南省的洞庭湖为例,从介绍湖区经济及自然状况出发,结合湖区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就如何对洞庭湖为代表的淡水湖泊进行保护治理进行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湖泊环境演变与保护、治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经济带湖泊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东部江淮流域洪泛平原区。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长江经济带东、西部湖泊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改善长江经济带湖泊水环境,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缺乏长期监测数据的情况下,过去湖泊环境变化的研究可为当前的保护与治理提供历史借鉴。文章剖析了长江经济带东、西部湖群的环境问题,总结出我国西南地区高海拔山地湖泊水质环境明显好于低海拔的断陷湖泊,江淮地区浅水湖泊水环境质量总体比西南地区的更差;通过沉积记录的多指标研究,从长期演化的角度,重点揭示了长江经济带东、西部两个区域不同类型湖泊过去百年来环境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气候、水文和营养变化的响应机理;查明了近年来湖泊生态系统退化原因;讨论了古湖沼研究在生态系统修复参考目标设定、治理效果评估、水生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结构优化、生态系统临界转换预警、生态安全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最后,针对不同区域湖泊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及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湖泊资源环境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湖泊众多、分布广泛 ,然而 ,由于地理分布及湖泊性质的不均衡性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下 ,湖泊资源退化、环境恶化 ,致使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水位下降、咸化、干化甚至消亡 ;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污染与富营养化日益加剧 ,造成严重的水质性缺水 ;湖盆淤积、盲目围垦导致湖泊萎缩 ,洪涝灾害加剧 ;掠夺性的渔业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等 ,并已成为制约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针对我国湖泊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部湖泊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近百年来西北地区湖泊的演变情况的分析 ,对湖泊变化的类型与原因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对未来西北地区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应重视湖泊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国际湖泊科学研究的前沿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我国湖泊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探讨了我国湖泊科学创新跨越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期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变化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均力  方晖  包安明  杨辽 《资源科学》2011,33(10):1839-1846
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是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器,湖泊面积与水位的变化客观地反映了该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过程。充分认识高山地区湖泊变化的特征及驱动性因素,有利于正确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变化的影响。本文针对高山地区缺乏观测资料的特点,利用遥感资料重建近期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的水位及面积变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位和面积对湖泊变化描述的敏感程度,分别从湖泊类型、区域分布和影响因素讨论了近期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的时空特征。水位可以更好地描述高山湖泊变化的时空过程,10月份是中亚高山地区湖泊相对稳定的时期。对于封闭性湖泊而言,近期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湖泊扩张明显,而天山中部的湖泊水位微弱上升或保持不变,而阿尔泰山地区的湖泊处于萎缩的状态,湖泊的变化与降水及冰川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吞吐型湖泊的变化按有无水坝呈两种变化趋势,出水口建有水坝的外流湖水位下降明显,而自然状态下的外流湖水位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过度向吞吐型湖泊引水与开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湿地作为干旱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环境指示性。为了准确地认识和评估人工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湿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成效。文章通过遥感技术手段,动态地监测了人工应急生态输水前后塔里木河下游的湿地景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0余次的人工生态输水,在总体上改变了流域湿地长期持续减少的状态,流域范围内湿地总面积呈现稳中有增,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变化过程呈现“V”型逆转,面积有着显著的增加;沼泽湿地减少的速度得到明显遏制,动态度由1990-2000年的-5.35 %降低到2000-2010年-1.09 %;此外,下游河道断流现象得到改善,尾闾湖——台特玛湖在干涸了近30年后重现恢复往日生机。说明了塔河人工生态调水对下游的湿地生态环境拯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上研究可为塔河的综合治理提供有益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吕方  杜婷  杨俊  席建超  李雪铭 《资源科学》2014,36(4):848-855
湖泊水域的动态变化对湖泊水资源开发、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洪涝灾害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南四湖自然水域面积变化剧烈,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基于山东省南四湖多时序遥感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选取湖泊水域变化幅度、湖泊分形维数变化指数、湖泊变化强度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因子,对南四湖30年的自然水域面积变化和形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南四湖自然水域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特点;最后对引起自然水域面积变化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南四湖自然水域30年间面积共减小529.02km2,减少了44.45%,年平均减小量为17.63km2;②研究时段内,景观分形维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1982-1992年自然水域景观分形维数呈下降趋势,而1992-2002年,2002-2012年景观分形维数呈上升趋势,说明在研究时段内1982-1992年人类活动对南四湖自然水域的影响相对于1992-2012年较大;③总体上,自然水域变化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河流在2002-2012年,1992-2002年两个时段变化强度数为整正数,水域减小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④研究时段内南四湖自然水域主要转换为农用地,其次为建设用地,说明人类活动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自然水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湖泊是我国地表水资源库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湖泊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结构与功能较为清晰,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紧密,是开展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优良场地。湖泊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野外观测、受控实验及数值模拟。而浅水湖泊环境容量小,湖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敏感。比如,风浪等物理过程能显著引起湖泊沉积物悬浮和内源营养盐释放,影响上覆水光环境,进而影响浮游植物生长乃至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受制于野外受控实验系统的条件限制,目前我国湖沼学实验大多停留在数立方米体积的水池试验和条件较难控制的湖体中试,大尺度受控模拟试验装置缺乏,重要湖沼学过程和关键条件参数获取困难。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在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建成了浅水湖泊物理-生态过程模拟平台,以高仿真湖泊物理模型实验平台为核心,配套大型生态实验平台与数值模拟平台,可以开展波浪、湖流、河道脉冲式输入等湖泊物理过程影响下的湖体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生物生理与生态系统响应过程,以及水体鱼类、高等水生植物、浮游藻类、底栖生物等生态系统模拟试验。利用模拟平台开展了重要水体生态过程研究、工程技术参数确定,极大增加了野外站受控实验能力和数值模型参数精度,提升了支撑国家生态修复与管理需求、国际湖沼学理论前沿探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吞吐型湖泊最小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徐志侠 《资源科学》2005,27(3):140-144
湖泊最小生态需水是协调社会经济用水和湖泊生态用水关系的核心.本文研究了湖泊最小生态需水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根据水文循环原理,吞吐型湖泊生态需水由入湖生态需水、湖区生态需水和出湖生态需水3部分组成.湖区最小生态需水分为湖泊最低生态水位、湖区最小生态耗水两个方面.入湖最小生态需水是为了满足湖区和出湖最小生态需水而必须对湖泊补充的水分.湖区最小生态需水是为了维持湖泊最低生态水位而必须保留和消耗的水分.出湖最小生态需水不仅要满足湖泊自身水量更新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下游河道的生态需水.根据河流连续体原理,用湖泊出口河道的最小生态需水作为湖泊出湖最小生态需水.提出湖泊最小生态需水计算模型.湖泊最小生态需水的各个部分均有其不同的生态作用,其中某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对湖泊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