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广玲 《山东教育》2003,(15):61-61
(一)接纳孩子的同伴,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1.接纳孩子的同伴是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进行友爱的同伴教育的第一步。拒绝和敷衍都会使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产生退缩行为。欢迎孩子的伙伴到家中做客,不必太在意孩子们在一起时对家中清洁与秩序的“破坏”。鼓励、允许孩子拿自己的食物、玩具和用具招待他的伙伴。给孩子充分活动的空间,允许孩子们单独在一起说“悄悄话”、进行“秘密”的小活动。平时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游玩、一起活动。2.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允许孩子自己选择朋友,并尊重孩子的选择。积极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与同伴交往时出现的矛…  相似文献   

2.
对孩子们来说,有要好的小伙伴一起玩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目前城市的很多家庭里,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独生子女对朋友的渴望更是强烈。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很在乎,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灌输给孩子一个选择朋友的标准。但孩子们也会有自己的标准,他们有时会认可父母的选择,有时也会对爸爸妈妈的要求不以为然。无论怎样,孩子需要伙伴,而伙伴能带给孩子快乐,只要他们在一起开心,在交往中学会接人待物,并能顺利成长,就达到交朋友的意义了。  相似文献   

3.
刘晓 《山东教育》2003,(18):44-44
一、多与同伴交往在孩子的交往中,争执、打架是常有的事,孩子正是从中逐渐发展起自己的品格,懂得如何与他人正常交往,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懂得同情,获得爱心。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孩子与其他的孩子进行“游戏约会”,每天给他们几个小时的时间交往。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如何约定时间?如何与对方小朋友的父母打招呼?何时该离开?这都是交往的基本常识,家长要适时教给孩子。我的孩子经常与同楼的小伙伴做游戏,有时在幼儿园中他们会约好:“今天晚上到我家来玩吧。”但随着同楼小伙伴“学业”的加大,这种约会就不能自由订立了,我就让孩子把小伙伴…  相似文献   

4.
孩子三岁以后,同伴关系在他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共同的兴趣、互懂的语言、平等的地位,使得孩子们很自然地想在一起玩耍游戏。当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感到特别高兴。而且,研究表明,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因此,同伴关系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替代不了的。那么,父母如何促进孩子同伴关系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5.
对1岁以前的宝宝而言,同伴交往是在父母的主导下进行的,宝宝相对比较被动。1岁 ̄2岁的婴儿已经出现社交欲望,他们和小伙伴之间的同伴交往逐渐增多,并开始模仿成人的社交行为,同伴关系对幼儿日益重要起来。1岁以后,独立和同伴交往能够使幼儿获得许多社交知识和技能。幼儿从同伴交往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他们所掌握的与人相处的许多知识,并不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而是通过同伴交往学到的。让宝宝独立进行同伴交往独立和同伴交往能够提高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没有父母参与的情况下,孩子需要自己去面对各种从未遇到过的交往场景,为获得同…  相似文献   

6.
很多父母都为自己的宝宝缺乏交往能力、不能与伙伴和睦相处、缺乏分享意识等表现感到担忧。确实,这些都是独生子女身上的一些毛病,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有位专家曾经讲过“,孩子的童年一定要有伙伴,让他在伙伴中学习人生。”由于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导致他们没有玩伴,缺少交往的机会。孩子童年伙伴的缺失,对他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个缺陷,所以,父母要为孩子的交往铺路架桥,为孩子结交伙伴穿针引线,教孩子在交往中逐渐学会与人分享,和睦相处,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伙伴意识”。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就是:培养孩子的“伙伴意识”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交往是幼儿认知社会、拓展能力的有效途经之一,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可是,在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邻里之间很少往来的大环境中,没有玩伴、不会与他人相处的孩子比比皆是。所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就成了家长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研究表明,一个孩子是否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一是看孩子是否有同伴,是否可以与同伴友好相处;二是看孩子是否学会与同伴共同分享;三是看孩子是否会解决与同伴间的冲突;四是看孩子是否可以离开父母与其他成人在一起;五是看孩子是否会和成年人交往。如果孩子在以上几方面有令人不满意…  相似文献   

8.
一、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如何利用周围生活中的自然情境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开辟“玩具世界”,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  相似文献   

9.
刚从家庭小圈子中走出来的小班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还很差。尽管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里有那么多的小伙伴,但他们都不会友好地交往。有的幼儿在家独自惯了,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而有的则因为在家中霸道惯了,常常在交往中与同伴发生冲突或伤害同伴。因此,有意识地培养新入园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能力,为幼儿创设友好交往的环境,是开学初小班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一、消除交往的第一隔膜影响刚入园幼儿交往的第一层隔膜就是幼儿之间互不认识,玩耍时总是自顾自的。因而极易产生孤独感,失去上幼儿园的兴趣。而若有几个曾经相识的小朋友在一起,情况就不同了,他们会有说有笑,坐在一起,玩在一起。可见,幼儿对认识的同伴就会产生  相似文献   

10.
注意培养幼儿自信自尊钟兴珉不难发现,在幼儿园的确有一部分孩子缺乏自信,他们在活动中缺乏积极性,上课时害怕老师提问,不愿与同伴交往,学习成绩和活动能力也较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较严重的自卑心理。然而,这些孩子在家中大多有不同的表现,他们在家中同父母交往...  相似文献   

11.
在常问快满三周岁时 ,我准备送他上幼儿园。虽然我就是一名幼儿教师 ,但为了避免“妈妈老师”带给儿子负面影响 ,我决定把他送到另一所保教质量较好的幼儿园。家人同事都说我自找麻烦 ,但我主意已定 ,并悄悄地做着准备。一、鼓励孩子进行自主性交往3岁前的孩子与人交往 ,一般都是在家长的关注下进行的 ,当孩子由家庭走向社会(幼儿园)之后 ,则一切都得靠自己。孩子突然失去了父母的依靠 ,一时难以适应 ,因而不少孩子都哭喊着“找妈妈”或“不上幼儿园”。为了让常问学习自主性交往 ,我经常让他自己接待小伙伴 ,他与伙伴玩耍时 ,我不限制 ,…  相似文献   

12.
3~6岁的幼儿是处在与周围人群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非常时期,我们应当鼓励幼儿与小伙伴交往,让“孩子教育孩子”、“孩子影响孩子”,使他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社会生活的经验,学会怎样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闻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可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幼儿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都有促进作用。那么,父母怎样帮助孩子成为受伙伴喜爱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14.
永远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同伴交朋友,但是,父母应当了解孩子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应当像关心孩子学习一样关心和指导孩子与朋友的关系。父母不宜替孩子决定与什么人交往,但有责任教给孩子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靳宁 《山东教育》2011,(6):44-45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城镇化的居住环境.使得同龄孩子之间、家长之间的交往机会大大减少。带来了很多幼儿交往缺失的问题。于是,我们和家委会成员一起策划了“爱的约定——幼儿家庭结对交往”活动.即孩子自由选择伙伴,定期到彼此家中做客,  相似文献   

16.
顾艳霞 《考试周刊》2011,(11):234-235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与同龄伙伴友好合作的经验。有些孩子在家娇生惯养,惟我独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伙伴一起游戏、相互合作。部分孩子在家养成自私、专横、不谦让等不良习惯,他们想与同伴交往,却又不容易与同伴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赋予人才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日本“少子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儿童结识同伴的机会大为减少。1999年,山梨大学发展心理学中村和彦副教授对山梨县5000名小学生及其父母、祖父母作了一项调查,发现现在的男孩子有一起玩耍的伙伴4.09人,女孩子有3.11人,都比父母辈、祖父母辈当年的伙伴少了一半。川崎市公立小田小学教师青木利光发现,学校里不懂得如何结交同伴的孩子大为增加。他们胆小怕事,畏缩不前,面对困难只会说“不行”,容易无端生气,想交朋友但不知如何与朋友相处,只和身边几个小朋友玩耍,甚至有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完全没有跟别的小朋友交往过。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是孩子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的重要场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在与同伴交往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不懂得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也不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想法。他们往往很想加入同伴的活动,却选择了错误的方法。那么,教师应如何帮助幼儿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共同生活呢?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是孩子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的重要场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在与同伴交往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不懂得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也不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想法。他们往往很想加入同伴的活动,却选择了错误的方法。那么,教师应如何帮助幼儿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共同生活呢?  相似文献   

20.
在今天的美国,家庭中父母都在孩子身旁的情况正日益减少。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使父亲不住在家中,而孩子们与父亲交往的增加,也会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并且较少发生行为方面的问题。据该研究小组的布莱克博士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父亲的影响可以使孩子们较少发生各种问题。”布莱克和她的同事对175名三岁的黑人美国儿童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这些孩子的母亲大多数都靠领取社会救济为生,其中有73%的这些孩子的母亲说,孩子的亲生父亲至少一个月来看一次孩子。研究人员还观察了孩子与他们的亲生父亲一起玩闹嬉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