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辽宁省档案馆所藏《明太祖实录》稿本保留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一月至六月的内容。"稿本"中存在大量同音异字的情况,应属不熟悉明初情况的抄手"听写"而成。其记事顺序和通行的《明太祖实录》十分接近,但使用语言口语化色彩明显,书写格式留有许多明代起居注和钦录簿的痕迹,对燕王朱棣也不避讳,因而可以推断为建文帝时期的《明太祖实录》或其初稿的抄本。明太祖欲择立燕王一事在"稿本"与通行的《明实录》中均有记载,对比分析《太祖皇帝钦录》中明太祖的思维脉络,从逻辑上可以证实此事的真实性,这无疑对明初政治走向的研究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周松 《历史档案》2022,(4):60-68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降明的“达军”与汉军一同驻扎在沙州屯田,但事实上明朝始终没有在沙州地区驻扎过军队,两相矛盾。结合明初汉译蒙古文献、地方志,分析洪武朝西北番卫与明朝的关系,最终可以确定,“沙州”应为“鸣沙州”之脱误,降明“达军”的驻扎地在宁夏,而非敦煌。在运用理校法勘订《明实录》的错误、恢复历史记载原貌的同时,这一结论也为明初宁夏“归附人”来源找到了新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南汉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其历代帝王推崇佛教,遗留的石碑、铜钟、铁塔、经幢及摩崖石刻造像等众多佛教文物,反映出其独具自身特色的佛教管理制度。首先,南汉建立起层级分明的僧官体系,以僧录统领治下佛教事务,各州设僧正,还设有都监这一僧官监督佛教事务,各基层寺院内有监寺、三纲和知事僧。其次,南汉设立了宫使制度,朝廷册封权宦担任宫使一职,分掌佛教事务,他们是皇帝和佛教之间的联系者,映射出南汉政权对佛教事务的掌控和管理。最后,南汉朝廷和官府对佛教事务的管理深入到对僧人、寺院和佛事活动的管理中。南汉佛教管理制度既延续了唐代中后期形成的僧官和功德使制度,又进行了适应自身管理需求的再创造,是处于唐宋之交这一转折时期的社会产物,是佛教制度化、世俗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2002年元旦,《南京零距离》新鲜出炉。这一档第一次高举“民生新闻”大旗的栏目自开播以来,就一举成为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王牌栏目。其收视率之高,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收视率奇迹”。《南京零距离》的大热在全国各大省市电视台引发了一股“克隆”热潮,2002年以来,仅南京地区就先后出现了6档类似的节目,如《直播南京》、《绝对现场》、《法治现场》、《标点》、《服务到家》、《1860新闻眼》等。  相似文献   

5.
南雍述考     
辟雍,本是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按蔡邕《明堂月令论》的说法,是取其四周有水、形如壁环为名。南雍,意为南京的辟雍,是明初朱元津在南京所设的国子监,又称南监。据明代南雍祭酒黄佐《南雍志》记载,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称吴王,次年,在元集庆路儒学旧址(今南京秦淮河畔)设国子学。朱元章称帝后,称国子学为“大明国子学”。后因其规模过小,于洪武十四年(1381)在南京鸿鸣山麓建国子学,次年,国学建成,改称为“国子监”,其范围为:东至小教场,西至英灵坊,北至城坡土山,南至珍珠桥,左为龙舟山,右为钦天山,旧国子学…  相似文献   

6.
《藏园群书经眼录》是北平藏书大家傅增湘的目录代表作,经“前后三十余年积累而成”,“录书五千种,近代流传的重要善本基本包括在内。”“是了解近代所存善本概貌和流传、存佚情况的重要史料。”(傅熹年《〈藏园群书经眼录〉整理说明》)笔者亦治目录版本之学,此书遂成案头之宝,每遇疑难,必求助于此书,受益颇丰。偶尔发现一二疏误,则敬识简端。今迷录七则于此,以期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佛学经录在中国古代书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在书目发展过程中出现较早的一种专科目录。本文承《佛学经录的起源及其奠基之作——中国佛经目录学新探之一》(见《图书馆界》1985年第4期),对佛教经录的初步发展和现存最古的佛教经录《出三藏记集》作一探讨。一、佛学经录的初步发展产生佛学经录的社会原因,是人们对日渐增多的佛经典籍有了“纲纪群籍”的需要,而佛学经录  相似文献   

8.
古代寺院藏经楼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活动也相当频繁。除直接服务出家僧侣、在家信徒外,藏经楼还有服务儒家士子、供养寺僧之功。寺院藏经楼经费来源不尽一致,其所藏佛教图书比例亦有很大差异。藏经楼藏书来源多样,其载体类型亦至为繁杂。  相似文献   

9.
明代南京皇室藏书规模和数量远胜前代,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朱元津继承了历代帝王开国之初搜求前朝及民间遗书的传统,大力收集四方典籍。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六月,太祖攻克建康(今南京),即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阅览。洪武元年(1368)十月,太祖下诏,收秘书监图籍,购求民间遗书。洪武二十三年(1390)又诏购遗书,福建布政司进《南唐书》、《金史》等书。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攻入元都(今北京),封府库图籍,守宫门,禁士卒侵暴。尽收奎章阁、崇文阁秘书图籍,及太常法服、祭器、仪象、版籍,运到…  相似文献   

10.
自洪武四年(1371)开科取士后,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所取多后生少年”,于是便“令有司察举贤才,而罢科举不用。”一直到洪武十八年(1385)三月才举行了停罢后的首次会试,取中进士472名。但由于本科榜眼练子宁及进士黄子澄等在靖难之役中坚决站在建文帝一方,所以当明成祖朱棣从建文帝手中夺取帝位后,不但将练子宁、黄子澄等削籍置法,而且还下令毁坏了本科进士题名碑,从而造成《进士题名碑录》中许多进士缺名。朱保炯、谢沛霖先生在编纂《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时,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图书馆藏明洪武刻本《书史会要》是迄今仅存的几部洪武刻本之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因为洪武刻本刊印不精,所以不同批次的印本均有独立的校勘价值,南图藏本对现今《书史会要》的最佳版本逸园影刻本具有很高的参校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晓頔 《兰台世界》2021,(3):144-147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现存明代进士题名碑77通,其中20通石碑的碑阴处刻有"试官题名",记载着殿试考官的信息。进士题名碑上的试官题名源自宋代,传承于元,结束于明中期,现存可见者均为明代碑刻。题名碑上的试官题名虽已有风化现象,但大多数考官信息仍可辨识,是非常珍贵的科举原始资料,将其与《登科录》比对,可填补永乐朝殿试考官信息。同时,两种材料亦可互相订正,纠正讹误,为研究明代考官制度提供更加准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仝建平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1):135-139
《翰墨全书》是元朝前期刘应李编纂的一部民间交际应用类书,分类辑录应酬交际类的词语典故、活套及诗词文章。该书1307年首次刊行;1324年,建安詹友谅进行改编后,书坊刊行;约元末明初,建阳书坊对改编本再次改编印行。元明两代流传的《翰墨全书》有大德本、泰定本、明初本三种版本系统,清代至少仍有两种刻本传世。  相似文献   

14.
醉茶消客所辑关于茶的诗文,没有序跋,首页已失,不知原来是什么书名。南京图书馆早先将其标作“《茶书》抄本”,《茶书总目提要》按照清代《茶书》加以收录,其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改定为“《茶书七种》七卷,明抄本”。《茶书七种》七卷现存二份抄本,旧抄本藏在南京图书馆,转抄本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所藏本在《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中题作“《石鼎联句》抄本”,副题为“历代咏茶诗汇编”。这些书名不同的抄本,实质上是同一部茶书。  相似文献   

15.
杨光 《档案学研究》2021,35(6):143-148
诏敕文书专藏之室是我国古代官方和民间档案保管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E考据”的方法,在搜剔爬梳古今文献的基础上,以敕体的源流演变为主线,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考证了以“敕书”名室者在古代的存续脉络。敕书之室滥觞于唐代,是散见于内地县治和边疆寺宇的个别现象。至北宋时,宋初的建法立制改革推动了编敕制度的兴起,敕书库和敕书楼相继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地方官署档案保管场所,为地方性的专门编敕服务。南宋时,官府内部的机构改革使得敕书楼逐渐被架阁库所取代,敕书楼由官方转向民间。至明清时,敕体不再是法规形式,敕书之室的建筑主体由北宋单一的地方政府演化为官方和民间并存并逐渐以民间为主的结构。由于明代饥岁灾荒频繁而实行劝分政策和旌表制度,导致因赐敕旌义而特建楼、阁专藏的现象尤为频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赐书楼这类特殊的藏书室进行历史考察,考梳其历史渊源、地点位置、形制结构、藏贮书类等方面,统述此类书室作为地方文化现象的功能演变及历史特殊性,以填补古代私家藏书室研究之空白。文章主要采用"E考据"的研究方法,对古籍数据库进行挖掘整理,兼采现代书刊数据库,以考证梳理"赐书"名室者诸方面为旨归。此类书室最早出现于北宋,广泛出现于明清,分布于里第园林、寺观祠宇、学校书院、官府公宇中;所藏以御制书和钦定书为主,兼藏宸翰奎画、御赐珍宝及室主个人藏书。赐书之举多含褒奖和勉励之意,具有宣恩和理化的双重功能。室主出于因物示敬、自炫美名和训导子孙等原因而特以"赐书"名室。清代大量藏书家受赐,使得赐书室功能逐渐演化为纪念和收藏并重,甚而衍生出学术研究的功能,推动了古代校刻勘雠事业的发展。赐书室名亦由原本标志具体房屋的符号演化为代表室主身份的别号,室主以室名命名诗草文集或刻印钤盖于所藏。  相似文献   

17.
唐代佛教著作繁荣,本文从对外开放、中外交流和佛教传播三个方面论述了它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陈锴 《档案学研究》2022,36(2):128-134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作为贡举人名单的贡籍在唐代产生,但它成为一件科举档案则始于宋代,主要记载贡举人的个人资料与考试情况,是贡举人地位得到提升的反映。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安抚贡举人,宋代政府编制贡籍,并在此基础上叙理举数,推行免解和特奏名制度,同时殿举、除名等惩罚之制以及贡举人经济、法律等特权的获得亦依托于贡籍。但在明清时代,随着“科举必由学校”逐渐成为现实,政府加强对基层士人的管理,贡籍进一步下移,学籍得到扩展,政府所掌握档案由得解举人扩展为广大生员。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举人贡籍的独立性,但礼部仍然通过贡籍的替代品保留对举人的有效管辖。  相似文献   

19.
南岳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唐代就开始影响中国和东亚佛教的发展.到清代民国,南岳佛教虽然逐步衰落,但仍然名僧辈出,留下了诸多珍贵的佛教文献,湖南图书馆藏有一批价值甚高的南岳佛僧文献,它是灿烂的南岳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明代宗藩藏书丰富,著作如林,雕椠兴盛,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论文从背景、数量、质量和特征四个方面阐述了明代藩府刻书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