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秦剑  王迎军 《科学学研究》2010,28(8):1273-1280
针对既有突破性创新缺乏前端驱动机制研究的局限,考察了跨国公司在华的营销资源、技术资源及其交互效应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在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的经费资助下,利用165家在华跨国公司高管团队填写的调查问卷实证检验了相关研究假设。结果显示,营销资源和技术资源均与突破性产品创新绩效正相关,而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替代和互补关系,表现为两者的交互效应对突破性产品创新绩效的负向阻碍作用以及对突破性过程创新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还发现过程创新对产品创新也有着正向影响。最后,讨论了研究结论、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并指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制度理论,探索了企业制度资本影响突破性创新的相对直接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了制度执行对以上关系的情境约束机制。通过对中国165家生物医药企业问卷调研和5家企业访谈调研的实证分析发现:财务资助比政策支持对突破性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商业联系比政治联系对突破性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同时,制度执行减弱了政策支持和政治联系与突破性创新的正向关系,却增强了商业联系与突破性创新的正向关系。该研究为中国医药产业突破性创新的实现以及企业制度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杨刚  王健权 《科研管理》2024,(3):183-192
突破性创新是企业实现技术超越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然而,既有研究较少关注突破性创新中的群体关联度问题,尤其在文化距离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上缺乏应有的探索。因此,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通过探究领导文化距离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传导机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经分析路径回归系数对假设做逐项检验,其实证结果显示:领导文化距离通过知识隐藏降低突破性创新绩效;而任务互依则在领导文化距离与突破性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中发挥调节效应,任务互依削弱了知识隐藏与突破性创新绩效间的负向关系。研究结论从新的创新能力视角为深入提高突破性创新绩效提供了反向思路,并有效指导突破性创新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4.
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权属配置实现科研人员创新激励是中国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涉及政策探索与制度创新,但其中的政策因果机制还不清晰。本研究结合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激励的政策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治理碎片化困境,在整体性治理理论视域下构建科研人员产权激励的复杂政策因果机制框架,引入过程追踪法以提炼改革案例中的复杂政策因果机制。研究发现,治理主体间利益平衡与复杂政策体系的治理碎片化构成了影响科研人员产权激励最终结果的因果机制链。最后,本文提出了破解上述治理碎片化问题的整体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深度数字化条件下数字技术的嵌入如何消除突破性创新过程面临的多重壁垒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以及后发国家如何利用数字化的突破性创新“机会窗口”是目前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在系统辨析深度数字化条件下突破性创新的新内涵和新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后发国家场景下深度数字化促进突破性创新的过程和机制,提出运用数字化手段克服组织、产业和国家层次等多重壁垒的途径,最后总结提炼了深度数字化背景下突破性创新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本研究为拓展深度数字化条件下的突破性创新理论体系和探索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突破性创新的新机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突破性技术创新对传统创新管理的挑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与传统创新相区别的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从破坏性和风险性两个方面总结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的差异,并从组织结构、翻新流程、创新来源、知识管理和政策支持五个方面总结了突破性技术创新时传统创新管理的挑战,最后对我国企业如何培育突破性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概念内涵及其特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现有文献对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研究存在概念内涵交叉重叠的现象,对各自特征的分析和演化过程研究也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采用系统性综述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主要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明确了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概念内涵,探讨了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演化的底层逻辑,厘清了颠覆性创新的源起、发展及其与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为颠覆性创新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认为,突破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具有显著差异,从突破性创新到颠覆性创新是一个梯度演化的过程。突破性创新属于技术创新层面的概念,是基于组织战术层面的创新活动,而颠覆性创新是基于组织战略层面的创新活动,是以“颠覆性打破”为导向的复杂创新,注重技术和组织资源的深度融合,涵盖了创新的所有范畴。本文提出,在数字经济时代,进一步探讨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内在演化逻辑、构建颠覆性创新理论分析框架、寻求颠覆性创新开放与控制的战略平衡治理方式、发现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方法以及剖析中国情境下颠覆性创新的演化机制与实现路径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基于研发联盟组合的视角探究了企业研发合作伙伴技术多样性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作用机制,并依据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伙伴平均关系强度和伙伴平均社会价值的调节作用。采用1997—2017年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企业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研发合作伙伴技术多样性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作用为倒U形;伙伴平均关系强度减弱了伙伴技术多样性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倒U形关系;伙伴平均社会价值增强了伙伴技术多样性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倒U形关系。研究结论不仅完善了现有关于伙伴技术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结果影响不一致的结论,而且丰富了对联盟组合研究的探讨,并对企业管理者构建和管理联盟组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外部网络为企业突破性创新在模糊前端阶段获取新颖的视野与创意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基于来自产业创新联盟内的257份联盟成员企业问卷,本文探讨了战略联盟技术多元性对焦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并考察了联盟网络结构(关系依赖、结构洞)与环境动荡性(技术动荡性、竞争强度)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战略联盟技术多元性与焦点企业突破性创新之间呈倒U形关系;关系依赖、结构洞、竞争强度正向调节战略联盟技术多元性与焦点企业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关系;技术动荡性负向调节战略联盟技术多元性与焦点企业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浩  许紫开  周璐 《科学学研究》2019,37(4):590-596
各类创新群体在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群体创新机制也成为了的重要研究问题。认知神经科学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提供基础理论和新的视角来研究和发展群体创新机制。本文从管理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刊物中选出对研究主题有贡献的源文献,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群体合作本质上来源于脑机制,并打开了群体创新过程机制背后的脑机制黑箱,解释了渐进性创新过程中的分析性思维机制和突破性创新过程中的顿悟思维机制,揭示了群体创新中变革型和伦理型领导机制的神经机理,并呈现了群体创新情绪氛围和信任氛围的培育机理。未来,跨学科研究将提供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模式,将认知神经科学理论与方法和创新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群体创新研究的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显君  熊昱  冯堃 《科研管理》2020,41(10):1-10
缺乏核心技术,一直是我国产业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软肋”和“瓶颈”。 主流创新理论和技术追赶理论专门研究产业核心技术演化机理的文献十分匮乏,国内创新研究领域对我国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还缺乏系统总结和高质量研究文献。中国高铁从无到有,是后发国家产业赶超发达国家的典范。与汽车等制造业大而不强不同,中国高铁产业不仅里程数绝对领先世界,而且在诸多核心技术领域也实现了突破或赶超。但目前学术界对我国高铁产业核心技术演化、突破路径及机制的系统研究还十分匮乏。本文通过我国高铁三个企业的三项核心技术突破过程的纵向案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高铁核心技术经历了从功能性核心技术到性能性核心技术再到可靠性核心技术的演化路径;在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逆向学习和正向学习都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核心技术突破阶段匹配不同学习模式。本研究揭示中国高铁产业核心技术演化路径与机制,充实了技术演化的微观机理研究,深化了中国情境下的技术追赶研究,丰富了后发国家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同时,本研究对于我国企业及政府认识产业核心技术演化规律、优化核心技术对策与机制、以及突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核心技术封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显君  熊昱  冯堃 《科研管理》2021,41(10):1-10
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日益突出,评估关键核心技术国际竞争态势,对于把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点至关重要。基于对关键核心技术与高质量核心专利关系的梳理,本文以专利表征技术,从专利技术性、专利经济性和专利法律性三个维度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性地引入t-SNE算法绘制关键核心技术原创国竞争态势图谱,并通过构建技术差距指数定量评估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态势。集成电路领域的实证研究表明本文构建的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态势评估方法有助于明晰国内外竞争态势及薄弱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对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郑刚  邓宛如  王颂  郑杰 《科研管理》2022,43(7):85-95
近年来,我国芯片产业成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最突出的领域之一。本文基于奏效理论,对龙芯在CPU技术中实现阶段性突破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了芯片企业如何构建创新网络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问题。研究发现:(1)企业在突破芯片“功能性-可靠性-性能性-兼容性”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面临着更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企业外部不确定环境及自身资源存量将影响其网络构建和技术突破的决策逻辑。初期主要基于奏效逻辑进行决策,后期遵循“因果-奏效”间断平衡逻辑进行综合性决策。(2)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演化依次采用 “撬动-带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据此,本文提出一个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及演化的机理模型,推进企业创新网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并为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4.
Theori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fail to account for innovation stemming from affordances of previously developed artefacts.  The literature has highlighted that novelty can originate from market needs, from inferences made from scientific theories or be the object of deliberate technology projects in technology-push models. More recently, scholars have suggested that exaptation, defined as the co-option of artefacts for new functions, may constitute a different path to novelty production. However, the link between the existing artefact and the genesis of new functions driving exaptation is underexplored. Through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f instances of emergence of new technologies stemming from a single compound, coal tar, we show that exaptation plays a role in all novelty production and, in some cases, it is its main determinant. We build a model of exaptive novelty production that captur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econdary effects of existing technology, affordances, functiona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functions. Our model enriches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by integrating both serendipitous and planned processes as well as both artefactual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 intentionality.  相似文献   

15.
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是我国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中央提出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加强政策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寻找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上的差距,分析了创新精神,完善技术创新的相应法规和政策,国争在创新上有所突破,从而提升我国科技实力。  相似文献   

17.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十四五"规划中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部署,是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规划,关系着我国能否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在该领域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首先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概念界定与内涵阐释,进而描述关键核心技术的主要特征,最后以产学研为攻关主体,从"突破路径"和"助力渠道"两个维度探析出关键核心技术的7个主要突破因素:技术打压认知与需求导向、国际科技合作与开放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长期充足研发资金投入、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技术链与产业链以及政府政策与体制机制等。结论可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炜  赵娟 《科研管理》2015,36(2):79-87
本文运用结构化案例分析方法,通过对英国服务创新政策分类模式、治理结构和政策特征的翔实阐述,以期对我国服务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指出,英国服务创新政策主要分为供应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两类模式,其形成了多方参与的共享治理模式,具体特征包括:存在清晰明确、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链条;同一层级的部门之间存在横向的协同决策与政策执行;政策效果依赖于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基于服务创新政策评价清单和政策对比模型,笔者指出,我国服务创新政策体系存在三点不足,即缺乏统一的服务创新治理结构;供应导向型服务创新政策比重过大,需求导向型服务创新政策显著不足;服务创新政策定位存在偏差。基于此,本文最终从完善服务创新治理结构、强化需求导向型服务创新政策、明确服务创新政策定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应该从政策保障体系、组织支撑体系、低碳技术的创新体系、中介服务体系、资金保障体系、人才保障体系等方面及所包含的不同范围去建设,应该从这些方面全面整体地去构建。这样才能建立相对完善的真正能够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0.
结合全新的科技创新政策范式,参照政府监管政策绩效评估框架,采用个案研究法,从政策内容评估、政策执行评估和政策效果评估等3个方面对南京"紫金科创特别社区"开展政策全过程评估研究。研究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政策执行时期较长,适合作为开展政策评估的研究对象,得到的政策启示包括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方法、推进科技创新政策立法保障、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动态管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