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光刻为代表的系列产业处于“技术路径锁定”的困局,能否走向更深层次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取决于能否破解“技术路径锁定”。以光刻为例,通过近期科学研究与技术主路径的关联,将技术轨道延伸和扩展至最新研究前沿,揭示可能发生技术改进和技术突破的领域,为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赶超、破解技术锁定提供了机会。研究发现光刻的技术轨道演化方向为:纳米压印技术、脱模技术、掩膜定位和EUV光刻胶工艺;主路径上光刻技术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但通过扩展和延伸,逐渐有大量的中国研究成果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技术轨道与科学研究存在关联,但也有差异;关于如何破解技术路径锁定,可以从顺轨创新型路径和技术跨越型路径两个维度采取不同的破解策略。本研究对于发现技术突破窗口,破解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路径锁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路径锁定与解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路径锁定是一个历史依赖过程,路径锁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类技术之间存在巨大转移成本和潜在不同市场均衡。报酬递增效应、自增强机制以及群体博弈均会影响到市场对技术的选择,这种选择会使技术发展陷入固定轨道。研究了技术创新路径锁定机理、锁定效应以及解锁模式,从提高参与人认知能力、改善外部环境、实施利益诱导和外部冲击四个方面提出实现技术创新解锁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德温特创新平台数据库中收录的光刻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进行分析,从专利整体环境、技术布局和机构竞争3个方面,探讨全球光刻技术的技术竞争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光刻领域专利族数量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中国近几年技术研发活跃度较高,但与技术原始积累较强的美、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研究热点围绕极紫外光刻技术呈发散式分布;全球范围内,各国机构科研活动的内部集聚性明显,外部技术壁垒由日、美等技术领先国家搭建,形成局部技术锁定。因此,中国在光刻方面必须把握国家科技转型发展机遇期,敏锐感知技术发展趋势以提前布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推进,加快构建以国内合作为主、以国际合作为辅的新型合作组织及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技术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发展技术路径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对技术路径与技术轨道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演化机制的研究稍显匮乏。从产业经济和战略转型的需求出发,探讨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的内涵,将其融入到技术轨道理论中,以此构建突破性技术由路径向轨道演化的模型,并引用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在技术轨道跃迁临界点处进行创新模式选择,结果表示:创新风险较大时,产业内创新能力强的主体更容易选择突破式创新;反之创新风险较小时,市场偏好会决定产业内各主体创新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自动驾驶汽车技术轨道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基于1995—2018年自动驾驶汽车专利数据,综合运用社群分析、主路径分析等方法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热点、发展脉络和主导路径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主导企业战略和产业发展实践揭示了自动驾驶汽车技术轨道演进的路线、方向和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1995年以来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先后形成了十个主导的技术社群,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群组化特征。(2)自动驾驶汽车技术主导路径经历了融合-分离-再融合-再分离的过程,技术焦点从辅助驾驶向部分自动驾驶继而向复杂场景的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演进。(3)当前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存在两种不同的演化路径和发展方向,未来的技术轨道演进将由技术、市场与政策多重因素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6.
杨思洛  江曼 《情报科学》2023,(5):181-190
【目的/意义】对国内外新兴技术概念和识别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对比各方法的特点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未来新兴技术识别研究提供多维视角和方法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新兴技术与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概念辨析,明确新兴技术的内涵与特征;然后从数据源、识别路径、识别指标、有效性验证等四个层面梳理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的特点及优劣。【结果/结论】总结得出新兴技术识别的4方面数据源、2大识别路径、5类识别指标、4种有效性验证方法,未来可进一步探讨新兴技术形成机制、多源数据的融合,改进基于术语的新兴技术识别路径、更细粒度的自动化识别方法,加强识别指标与技术特征的关联解释,完善识别结果的有效性验证等。【创新/局限】全面系统对新兴技术识别方法进行归纳梳理,从主题和术语两类识别单元归纳新兴技术识别路径机理及方法模型,有利于为新兴技术识别提供不同维度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路径依赖与企业顺沿技术轨道的演化创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技术创新中存在着路径依赖已得到国内外创新研究者的一致认可,但一般认为路径依赖会使企业的技术发展“锁定”于某种次优技术状态,并会对某种根本性的技术创新的出现“无动于衷”。但通过将路径依赖融入技术轨道理论,提出了路径依赖也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顺沿技术轨道的创新(即顺轨创新)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技术轨道理论借鉴自然轨道的概念,提出技术轨道的思想。国内外学者在技术轨道概念的基础上,对技术轨道的形成、影响因素以及技术轨道的发展、技术轨道锁定做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技术创新的规律、分析技术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是一项新兴的低碳技术,把握CCS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对于企业研发投资、对于低炭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专利引用分析方法的研究思路,即选取USPTO专利库,运用专利发展路径识别算法从专利引用的角度,绘制CCS技术发展图,识别CCS主要发展路径;并按不同发展阶段的CCS技术状态截面图分析CCS技术的特征和发展路径。研究发现了CCS领域的主要技术、发展路径特点、发展趋势及热点。  相似文献   

10.
提出通过观察技术发展阶段,利用专利引文及其所形成的网络识别技术轨道动态性变化的方法。该方法与不分时间阶段的静态技术轨道研究比较,突出了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性,提高了技术轨道上关键技术分析的准确性,可以更好地指导国家、地区和企业确定研发战略。结合太阳能电池技术所做的实证研究,不仅对技术轨道动态识别方法进行了说明,也对该技术的技术轨道变化过程做了详细描述,结果表明现阶段太阳能电池的基础技术轨道已相对稳定,但伴随应用发展中所出现的技术问题不断得到解决,路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发生震荡变化,这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进入主流关键路径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新冠疫情后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国内传统区域创新理论对知识创造与传播的空间规律认识不足,亟需新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工具。文章引入了近年来在西方受到广泛关注的区域知识基础理论,其强调区域知识差异化和动态演化的视角对中国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首先梳理了区域知识基础的概念内涵,其次从多维特征、演化动力、演化路径三个方面构建理论框架分析了一个地区知识演变的一般规律,剖析了区域知识的规模、结构、质量特征,提出了技术关联和区域制度是影响区域知识演化的主要动力,区域知识基础在二者驱动下表现出“路径依赖——路径锁定——路径突破”的复杂过程,最后探讨了如何运用区域知识基础理论指导中国区域创新政策制订。  相似文献   

12.
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光纤产业是少数可比肩高铁技术赶超成就的产业。本文以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构建有为政府与机会窗口有效整合的分析框架,揭示和提炼后发企业技术赶超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后发企业技术赶超的成功,是因为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政府以关键参与者身份创造的制度型市场驱动、引领了企业创新;国有企业作为代表国家意志实现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力量,为后发企业迭代“试错”和技术学习提供了支持;在企业技术赶超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技术和市场机会窗口,实施差异化的政府干预策略、技术战略和市场战略,是后发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企业技术和市场地位的确立,政府的干预力度由强转弱,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弱变强。  相似文献   

13.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我国全局发展与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徐工和潍柴为案例研究对象,从“突破路径—技术创新能力—突破结果”的整合视角探讨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演进路径和核心要素。研究发现:第一,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多项技术集中突破、多类产品集体创新的特点,其技术突破路径是从技术引进到改进升级,再到自主创新,最终实现技术与产品全球引领的过程; 第二,支撑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技术创新能力由资金与技术、关键人力、研发与产业布局能力构成,并不断演进,实现由内部管理到外部治理,再到全面协同。本文研究结论为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关键突破口在于明确技术创新路径。以集成电路相关技术专利为基础数据,分析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勾勒典型合作创新路径;探究集成电路技术合作创新网络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运用复杂网络构建知识创新网络演化模型,通过仿真分析,考量各参与主体在集中型、多元型和混合型等典型技术创新策略下的知识流动情况,进一步分析主体创新绩效变化及网络结构演变。研究表明,知识创新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参与主体技术差异较大时,采用多元型技术创新策略有利于创新主体发展,而参与主体技术差异较小时,则适宜采用集中型技术创新策略。参与主体对技术路径的依赖度会左右其对合作伙伴的策略选择,且依赖度超出一定阈值时会严重抑制创新绩效的提高,而这一抑制效应能通过创新主体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在模型仿真分析基础上,提出三条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优化路径,即“创新网络边缘型节点寻求‘聚合节点’”“技术革新导向的节点外延合作关系”和“市场收益导向的节点加强内部联系”。  相似文献   

15.
在政策变迁视角下构建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环境”演化分析框架,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为技术探索、示范推广、快速发展、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基于1991—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联合申请数据,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专利合作网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变迁与创新生态系统演变是一个协同演化的过程,以国家电网为代表的电力公司逐渐成为网络中的核心节点,研究机构和高校成为次要核心节点;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共生的广度提升而深度降低,中心性和生态位变动较小,在技术上的应变性一直较强。对此应当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遵循产业规律;鼓励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多方深度参与的技术创新网络;促进市场竞争,推动兼并重组;布局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助力国际技术竞争。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端产品制造和技术研发面临“卡脖子”的现象突出,“卡脖子”技术问题成为“十四五”时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攻克的难题。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重大科技工程的新视角,全面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整体技术、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三种不同类型“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过程,尝试回答新型举国体制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其在解决“卡脖子”技术过程中发挥什么优势。研究发现:(1)“卡脖子”情境的分析要素包括技术属性、价值定位和内外部环境;(2)重大科技工程是新型举国体制的一种典型实践方式,其突破技术瓶颈的优势实际上是新型举国体制破解“卡脖子”技术的优势;(3)面对不同的“卡脖子”情境,新型举国体制所表现出来的路径优势以及技术创新管理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卡脖子”情境形成有针对性的突破路径。本文揭示了新型举国体制背景下基于重大科技工程 “卡脖子”技术突破的内在机制,为“十四五”时期破解“卡脖子”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先进制造技术面向世界前沿的追赶收敛承载着实现科技自强自立的重大期待。应用logistic模型对先进制造技术子领域技术生命周期进行识别,应用显性技术优势指数(RTA)指数对主要工业国家在不同技术子领域不同发展阶段技术优势分析测算,在此基础上选择我国先进制造技术追赶的子领域并建立其在不同技术周期阶段进行追赶的成本收益模型,通过对模型中技术价值、技术距离、产品与技术扩散速度赋值进行仿真分析。得到的结论有,第一,先进制造技术在周期化演进过程中呈现出子领域非均衡、周期阶段非同步发展的特点,为后发经济体技术追赶提供了重要的机会窗口;第二,从显性技术优势指数及技术生命周期看,我国在再制造技术、仿生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子领域中技术追赶机会窗口更显著;第三,即使对于存在技术追赶机会窗口的领域,在不同技术周期阶段发起追赶,追赶总收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结论对我国先进制造技术识别追赶领域,制定追赶战略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核心部件,培育并评价其高价值专利对于我国突破国外“技术锁定”,对实现技术创新驱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基于INNOJOY专利数据库,选取了燃料电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客观赋权方法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探究了技术锁定视角下的专利价值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1)技术锁定对专利价值的抑制作用显著;(2)引证数、被引证数与同族数均对专利价值的促进作用显著,权利要求数对专利价值的抑制作用显著,而IPC分类数对专利价值不具有显著效应。在丰富了专利价值研究的同时,为我国突破“技术锁定”,进而实现专利强国的目标提供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美科技经济脱钩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紧迫性。本文从关键核心技术规律特征、我国该项技术发展水平这两个维度构建关键核心技术系统分类体系。并且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类型关键核心技术适用的创新生态系统组织方式和研发模式。我们发现,集成型技术适用政府强力干预的新型举国体制模式;攻关型技术适用研究院所拥有更多自主权的放权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开放型技术适用企业家精神推动的核心企业领导模式;探索型技术适用灵活开放的非营利机构主导模式。研究结论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高效创新组织方式设计及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陈劲  朱子钦  季与点  梅亮 《科学学研究》2020,38(8):1345-1357
底线性是有意义的创新的核心属性之一,强调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科技安全风险。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对未来科技安全治理的难点和要点展开了预见性分析,论证了底线思维在科技安全治理中的内涵和必要性,提出了包含“党的领导”、“举国体制”、“群众路线”、“开放包容”、“底线思维”五个核心要素的底线式科技安全治理体系以及人工智能治理底线。进而通过目标手段分析法,构建了“目标-需求-系统”三维一体的治理体系研究分析框架。最后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通过信息、能源、物资、人员四个方面的管理系统架构设计案例,对底线式科技安全管理系构建的实践研究展开了前瞻性探讨,为主管部门实际开发和应用科技安全管理系统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