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丹阳 《成才之路》2012,(4):15-I0010
正《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这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快乐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3.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体验生活、观察世界,这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相似文献   

4.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  相似文献   

5.
陈敏 《考试周刊》2012,(78):68-69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问题,而在数学问题中,有许多的问题都与我们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必需的数学.  相似文献   

6.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宗旨。数学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事例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由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事例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力求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去学习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从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能让学生感到生活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离自己并不遥远;同时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8.
杨艳婷 《新疆教育》2012,(5):119-120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舌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号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的教学方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促进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9.
车洁 《成才之路》2011,(27):95-I0024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小学生很多时候面对的是一串串的枯燥数字、无穷无尽的抽象形式,等待他们的仿佛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符号。这样,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从而越来越不愿意学习数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课程改变了传统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应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自己的数学”。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问题。"这句话就强调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联系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设计教学活动,把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体会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表明,现实的生活数学能够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的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 一、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能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实际生活讲解数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2.
劳春君 《考试周刊》2009,(11):89-89
中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关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很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离不开生活,因而“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必然成为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要把生活中的数学呈现给学生,通过生活中与数学关系密切的例子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现数学的价值性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性。那么,如何把生活中的数学呈现给学生呢?笔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学习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感知生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参加数学活动,不仅可以掌握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从备课和课堂教学两大方面入手,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为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刘霞 《甘肃教育》2008,(7):49-49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数学教育理念:“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使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刘班英 《考试周刊》2012,(38):75-7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见,当今数学教学正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方向发展。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那么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成为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求知欲。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学习数学,去理解数学,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课程改变了传统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活动中,只有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