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冯硕  陈丹 《出版广角》2022,(12):73-76
“五五断更节”显露了网络文学产业中,作者、平台、用户之间的利益冲突。随着免费阅读的迅速扩张,“读者—平台”的付费行为逐渐替代了“读者—作者”的模式,消解了付费阅读以“内容生产为王”的粉丝化阅读语境。破除本末倒置的平台方的垄断与强势地位,构建平台方与作家群体方互惠共利的平等地位,明晰网络文学产业定位,找寻商业性与文学性共...  相似文献   

2.
中国网络文学不仅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生产的主力,还凭借自身强大的故事输出能力,制造了世界级的文化现象。创新的题材、熟悉的叙事模式、中国民间资本和海外粉丝的共同发力使中国网络文学迅速收获大批海外读者,在海外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网络文学爆红海外不仅为传播中华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还实现了中国文学一直以来既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的愿望。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发展史的事实改写具有重要的史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武侠世界”为代表的海外网络文学翻译平台近来迅速崛起,其英译的中国网络文学受到海外读者追捧.然而,海外的武侠世界和国内的起点中文网版权合作破裂,外译出版市场开始角力,变局突现.中外两个外译版权输出平台各有优劣,发展趋势呈现在中外版权合作与保护、作者本地化与译者全职化、多模态与全版权传播、官民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网络文学作为伴随网络媒介而生的新型文学样式,其外译出海之路具有鲜明的草根性。海外读者基于共同兴趣形成较大规模的在线社群,自发参与到中国网络文学译本的生产、阅读、阐释、批评与传播中。随着中国网络文学与国际阅读市场的日益对接,在受众圈层、内容供给与翻译模式等方面暴露出相应的发展局限。针对这些掣肘,中国网络文学的出海之路急需构建以国家引导、业界带动、企业主动、学界联动、产业互动的国际传播新格局,在内容业态上形成完整的跨媒介融合生产体系,以“中国故事”而非“套路”来优化中国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名片,建立符合数字化阅读需求的外译传播队伍,真实有效地实现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场域中的可持续、深入化阐释与推介。  相似文献   

5.
尤达 《编辑之友》2023,(8):56-63
当下,网络文学海外输出欣欣向荣,部分业界和学界人士认为这为IP改编作品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先成为读者还是先成为观众决定了受众跨媒介接受路径的不同,文章以序位效应为理论依据,循着从国内到海外的研究路径,以传播力提升为目标,探讨受众跨媒介接受的路径构建、心理机制、海外输出背景下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从观众到读者的接受路径有利于最大限度提升海外传播力,即以IP改编作品的海外走红带动网络文学的输出。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建议重新规划海外输出策略。  相似文献   

6.
面对日益庞大的全球年轻人市场,中国网络文学正成为我国文化海外出版的新名片.当前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出海的渠道主要是自发性的翻译网站与文学网站海外平台,为此可进一步构建作品与制度输出两种互补的出版模式.作品模式是将版权产业的既有经验升级再造,形成围绕作品版权的小说、影视、游戏、动漫等整体性出版方案,包括多媒介形态作品的互文、影视先行策略与引导读者参与次级传播.制度模式是基于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实践经验,在海外建立作者培养与作品挖掘制度,主动构建技术、政策、法律与本土资本多元一体的商业环境.网络文学生产共同体可在跨文化交流中培养海外年轻人的中国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李经媛  孙敏 《出版广角》2016,(13):72-73
中国奇幻小说发展势头迅猛,究其原因,一是网络时代的创作环境更加开放,小说作者创作思维更开阔、创作手法更灵活、借鉴的文化元素丰富且多元化;二是原创网络文学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的即时互动性能让作者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并根据读者反馈调整创作方向和小说情节;三是在原创网络文学平台的创作、阅读、评论、分享一体化机制下,读者成为奇幻小说质量的主要评判者,点击率及其他量化指标成为作者持续创作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网文平台用户在线阅读时长显著增加,数字阅读市场升温.进入后疫情时代,网络文学IP作为拉动数字出版业增长的支点,持续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新增长极.我国网络文学IP价值链业已形成,但粉丝经济与价值链间仍存隐性屏障.面对网文粉丝社交化、移动化和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诉求,网文平台调整粉丝社群运营管理思路,加强网络文学IP价值链辅助活动的技术赋能,注重调和网络文学IP价值链上的利润矛盾,尝试打造网文Ip+有声阅读的长音频盈利集群,从接受审美的视角提高网络文学IP的文化内涵,融入全球价值链,全面提升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钟祖流 《中国出版》2023,(11):24-29
元宇宙时代网络文学将完成生产传播、消费阅读过程的新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研究分析元宇宙背后网络文学的生产样态,关注算法、读者想象共同体以及“代际差异”对网络文学生产的影响,梳理网络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元宇宙体系特点,探讨观念思路重铸与媒介渠道拓新下的传播新态,解析元宇宙时代网络文学阅读动机的嬗变转向和阅读方式的迭变转轨,对元宇宙时代网络文学的发展许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如今,庞大的创作与阅读群体,使得中国网络文学自成一统,从网络写手、签约作者、网络编辑、文学网站平台、网络版权经纪人、网络文学出版商与网络文学读者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在初步获得世界影响的背后,也潜藏着深层危机.  相似文献   

11.
公共图书馆开展网络文学阅读服务,既能满足数字时代读者的多元化需求,也有利于对全民阅读事业的纵深推进,助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文章以全民阅读为时代背景,对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络文学阅读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阐释其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相关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网络文学的日益繁荣,网络文学图书出版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品牌效应,但是,网络文学出版市场还存在盗版猖獗、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章就如何打造高质量的网络文学图书提出以下三点建议:出版商与网络文学平台要提高文化责任意识和平台吸引力;网络文学产业要加强营销;网络文学作者要自觉进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官方权威机构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和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青少年正逐渐成为网络阅读的主力军。在对部分青少年网络用户的抽样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的读者数量大,但阅读质量的经典性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增加网络文学作品,有利于提高书籍外借量,吸引年轻读者。但图书馆需要把握网络文学的适度原则,注重网络文学的审核,做好网络文学的导读与推荐,创建绿色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15.
综合 下两个表是龙源期刊网站2013年6月的综合阅读排行国内与海外榜单Top20,包括网上下、个人与机构用户使用的数据在内总排行前端刊物. 可以看出国内综合Top20涉及8个期刊类别,而海外阅读是6类;国内阅读是时事新闻类最高、财经管理类次之,海外则相反,是财经管理类最高、时事新闻类次之.但这两类期刊都是海内外读者的最爱是毫无异议的.其它从图示看来国内在综合文化和文学类方面占相对多比重,而海外读者则对教育教学类多有关注,其它显示兴趣均衡.  相似文献   

16.
公共图书馆网站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图书馆网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通过网页向读者或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它具有综合性、地方性、开放性、远程性的特点,是反映图书馆形象和文化的无形资产。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为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拓展了资源范围和服务模式,使读者和用户不须到馆、不必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便能通过网络利用图书馆网站阅读书刊、获取信息、交流资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网络文学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支劲旅与一张名片,引发了人们对其海外译介与输出现状的思考和关注,也引起我国政府与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网络文学海外译介与输出现状究竟如何?其长期远播世界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以什么样的策略去应对?这些都是我国政府与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文章着力研究与理清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娟 《当代传播》2006,(3):54-56
网络文学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从网上波及到网下,影响着文学的写作方式、人们的表达方式和接收阅读方式,已成为网络文化中日益活跃的力量。对网络文学的研究有多重视角,本文侧重从作者和渠道两方面入手,试图揭示网络文学传播的基本过程和要点。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学被称为第四媒体,是一种在网络上发布、传播并获得回应的文学存在形式。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络用户规模达1.88亿,互联网娱乐类应用中,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4.8%。[1]青少年已成为网络文学阅读的重要主体。与阅读传统文学相比,青少年阅读网络文学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传媒》2017,(17):6-6
8月11日,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会围绕“网络正能量、文学新高峰”主题,采取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网络文学为核心,打造中国网络文学行业交流合作平台、网络文学及相关行业优秀项目孵化推介平台、泛娱乐行业新产品展示平台、网络文化新技术发布平台和网络文化优秀人才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