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所说的“高频词”仅指在高考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但不包括常见的20个文言虚词,也不指惯常碰到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中要求学生必须识记的那些实词,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之类。这儿的高频词指的是高考试题选段这样一种特殊的“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从1993年至2004年,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在人物传记中,身份不同,则行止不同。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常见的表职官变更的“专…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中的“文”,是指文言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文言文中的“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文言文中,“文”和“言”既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如果离开“言”,文章无从理解;离开“文”,“言”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文、言并重”,即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又能让学生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始终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能读懂课外文言文片断,能解释关键实词和虚词,能把握特殊文言句式,能简要翻译重点文句,确保高考此类试题不丢分。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本文言文时,就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把一篇文辞优美、情感丰富的文章嚼碎了一点一点地喂到学生的嘴里,致使那些选入课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甘蔗渣滓”。教学内容重“言”轻“文”;教学过程呈现涣散状态,说到哪里算哪里;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新;教和学脱节,少有师生互动。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按要求死读、死记外,体会不到一点美感,尝不到一点乐趣。  相似文献   

4.
管启明 《课外阅读》2011,(10):295-296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沿用了两三千年的书面语言。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文言文是打开中国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学习文言文,既能感受、领悟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髓,又能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相似文献   

5.
《泰西新史揽要》以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会通“冷静无私”的西史、以强调“知人得时”的历史叙事会通客观叙事、以中国史传的文笔会通西史写实的史笔.该译作在以中史会通西史的同时,挖掘出了丰富的本土资源,彰显了传统史传“义、事、文”在史传翻译中的诗学价值;但泥于传统史传的褒贬手法、人物和叙事原型,在以西史改进中史方面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字字落实,句句对译”成为文言文教学常用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一堂课下来,学生或许字词意思弄明白了,全文内容却未弄清。课堂上重视了词法句法的文言知识,文言阅读中最重要的融会贯通被淡化。其实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文化的精粹,从这些语言文字材料中不仅要看到文言,还有文章,乃至文学、文化。要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家人格气质,民族传统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情趣,提升其文化底蕴。因而文言文教学中字词落实和文章内容理解两者都不可偏废,必须“文”“言”结合,以“文”带“言”,以“意”率“文”,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考试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文言基础与文化涵养越来越薄弱,学生越来越害怕文言文。而学生文言文的基本功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因此,对于文言文教学法作一些新的探索确有必要。结合笔者多年文言文教学经验与高考文言文备考体会,我们提出了“文言文‘三读’教学法”:粗读、猜读、讲读。只要我们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好这“三读”法,  相似文献   

8.
楼宇 《学语文》2021,(1):84-86
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强调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基础上,实现“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多维度教学内容的整合。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教学策略要通过历史情境、审美心理情境等学习情境的建构,形成思维支架,帮助学生形成文言文学习的认知图式。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教学策略要通过真实、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文言语感,在语言的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出发,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诵读悟情、适当拓展方面实施梯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文言文特点,教师从“悦读”“阅读”“越读”三方面展开教学,可以起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不仅文字简约,还寓理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在小学高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比在小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学生们能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诵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他们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面对浩瀚的文言文世界,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迫切需要做的就是:认真、谨慎地开掘文言文作品中的精品,为学生提供文言文“丰富的营养大餐”,并坚持“授之以渔”的“玩读”教学方法,积极指引学生学会自主识别、选择文言文读物。  相似文献   

11.
徐亚玲 《考试周刊》2009,(23):31-31
方智范教授把文言文分为“文”和“言”:文者,文学;言者,语言。还有一种分得更细:“文”者,就是文章、文学、文化;“言”者,就是词语的积累,古代汉语语法的积累,文言文本身的诵读方法、文言文的语感,其中最后一条是“言”的最高层面。借助于专家对“文”与“言”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阅读     
考题概说 材料特点2005年高考中,文言文阅读打破了史传文一统天下的局面,选料开放,以史传为主,诸子散文、唐宋散文、明人赠序、文言小说异彩纷呈。材料变化多端,难度保持了稳定性,都属“浅易”文言文。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承担着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双减”背景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文言知识,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趣味化、减负化的文言文学习环境。基于此背景,文章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章为例,以教材为本、以读书为基、以文意为要、以活动为径,于设定目标、引领诵读、解析字词过程中,将“双减”融于文言文教学之中,为学生创建趣味化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4.
在考场上或身边没有工具书时,解读文言文中的词义常常须要“猜读”。但“猜读”不是“瞎蒙”,而是有根据的推断。猜读也是平时训练学生文言文语感,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列举常用的三种猜读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是古代历史、思想、文化的载体,但由于其语言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要熟练地进行文言文阅读,必须要积累大量的文言字词和相关的语法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疏通大意、整理语言知识是很必要的,这是阅读文言文的前提。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文言文是“言”,是一门语言,也是“文”,是承载着厚重文化内涵和智慧结晶的文章。有的是古代的历史典籍。如先秦历史散文,“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有的则是纯粹的文学作品,如《赤壁赋》、《虎丘记》等;有的则是古代的思想著作,如先秦诸子散文。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学习是难点亦是重点,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高尚的品格.学好文言文要做到:扫清障碍,打牢基础,注重吟诵,增添情趣,提高兴趣,培养习惯,“文”“言”并重.让学生读懂“言”,理解“文”,体味“言”中中国文字的精髓,掌握“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一堂成功的文言文教学课,必定是“文”与“言”的巧妙融合。尽管课程改革改变了“文”“言”的割裂局面,但走进一线课堂,你会发现文言文教学并不乐观,“言”是落实了,但却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对“文”的落实流于浅显化,就文本而文本,对承载作者情感的语义挖掘不深,学生没有深人探究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理感受。基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多点“文”的色彩,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也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有学生有“三怕”的戏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如果不是高考的需要,我想没有多少学生会主动选择阅读先秦诸子散文。尽管昔日的《语文教学大纲》与时下的《语文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学生还感觉文言文难学。究其原因,这与我们的目前的语言环境密切相关。文言文除了阅读古代典籍需要外,平时写作无人问津,高考作文中有学生偶有采用的,其冒险系数较高;并且在祖国大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所占的比重远低于台湾,今天我们读到的一些文章,台湾的要比大陆的“文”了许多。实际上文言文是中学语文中最能体现母语特点的文章样式,它是“言”与“文”的结合,其“言”的言简义丰,体现了汉语言在发展中的动态过程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其丰富的词汇和准确的含义,是其它语言难以比肩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了解汉语的发展是形成民族认同的关键;其“文”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不在肤色而在耕植于灵魂深处的文化。从此层面而言,学好文言文,阅读文言文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必需。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重“文”还是重“言”,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纷争的焦点。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惑,笔者认为无论是面对高考,还是面对新课程素质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基础,以“言”为本,追求“言”与“文”的和谐统一。具体地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扫除“言”的障碍;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逐步解决“言”的问题;反复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因“言”释“文”。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对汉语言发展的理解有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文言文往往采取“熟读———逐字逐句翻译———背诵”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违背素质教育的规律,而且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积极性差,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我们语文教研组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积极学习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进行了文言文教学的新尝试,采用“四读法”教学文言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仿读摇仿读是基础。“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但文言文和我们现代白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