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主题词:《诗经》解读如果春天有节奏,那再没有比《诗经》中的《芣苢》更贴切的了——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共三章,每章四句,叙述的是在天朗气清的日子里,女子们三五成群,在山野里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这首诗的诗人真是很会﹃偷懒﹄呢,除了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个勤劳而智慧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劳动的美好诗句。从这些古诗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勤和不易,也读到了劳动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愉悦。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关于劳动的农事诗。那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可在《诗经》中,我们读到的不是对辛苦劳作的报怨,而是充满了生活趣味、轻松快乐的心情及对劳动的赞美。如《诗经》的《周南·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  相似文献   

3.
唤醒教育就是通过恰当的引导交流,唤醒人的内在潜能,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采用唤醒教育理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人文素养。唤醒教育在《芣苢》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劳动之美的想象力、感受力和感悟力。  相似文献   

4.
《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独具特色的名篇。它以简朴的内容、明快的节奏引起《诗》家的关注。诗三章,章四句。全文如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相似文献   

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必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对此,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应该怎样上好语文课?  相似文献   

6.
《瓦尔登湖》是一部自然观察、社会批评和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著作,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通过作品教学,启发学生怎样的思维?教学这类作品时,中美语文的教学价值取向存在怎样的差异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民族从来都是热爱劳动的民族。四千多年前,先民就吟唱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古老歌谣。在《诗经》中,不仅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样描写“淑女”劳动的优美句子,更有《芣苢》这样描写劳动的完美篇章。  相似文献   

8.
《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历代的解诗者,往往从表象论述它,忽视其深含的文化史意义。笔者认为,揭示《芣苢》诗所表现的客观现实和“芣苢”自身的观念意义,对于我们多角度地研究《诗经》,研究原始文化的深层蕴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诗经》中的《芣苢》一首,历来注家的解释都很多。本文就历代大家的注解、现存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关于芣苢作为"药"的记载、历代医疗典籍中的记载,现代辞书、字典对芣苜的解释,证明芣苢就是车前草。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诗经·芣苢》的内涵,闻一多先生的阐释最为精彩,也最令人信服,而他却忽略了该诗最后一句"薄言襭之"的内蕴。"薄言襭之"不是一次简单的劳动操作,而是一种巫术行为,也就是说,在诗中,采芣苢之目的不是为了服用,而是把它揣在怀里,希望它能发生巫术效能,助女人受孕。  相似文献   

11.
某日,教授课文《愚公移山》,我原打算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用书》所解释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不待板书完毕,学生已有异议:“什么?改造自然?愚公是在破坏环境!”  相似文献   

12.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应有利于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开展历史教学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呢?笔者试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很明显,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参与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的,那么教师究竟采取什么途径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刘汶渤 《考试周刊》2010,(29):133-13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全体参与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前提 活动是主体参加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无所谓主体。  相似文献   

15.
裴耀昌 《广西教育》2012,(26):61-62
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关系?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避免实验秩序的混乱,使探究实验课上得更有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现结合《凸透镜成像》的教学,谈谈对此问题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身份、地位模糊,劳动利益受损,责任主体不明确,是大学生在实习期间面临的权益保护的主要问题。因此,把实习大学生的身份简单化,将其归入《劳动合同法》中的一般劳动者范畴;可以比照一般合同中权利义务的要求,明确大学生实习期间劳资关系的确立、变更和终止的具体内容。此外,还可以制定一部单独的《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护法》,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问题进行具体明确的规制。  相似文献   

17.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是何其芳《秋天》(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个诗句。在教学这首诗歌时,部分学生认为这个句子写得有问题:一、前句写撒网,此句说收网,按照一般逻辑,网起的应该是鱼。二、渔者意在鱼,为何与“影子”“纠缠”?三、“影子”如何能收起?四、诗歌表现的是劳动场景,此句流露的却是游戏心态。因此个别学生对诗句作了“修正”.把它改为“收起乌桕叶似的青鳊鱼”。  相似文献   

18.
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第6课选择了《诗经》中的《芣苢》和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篇作品。两篇作品是为人文主题"劳动"而选编的,这两篇作品在审美鉴赏上可挖掘的价值较之传统名篇要稍逊一筹,好多老师对两篇作品,尤其是《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很不熟悉,在教学中给老师们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笔者在备课时,通过多种媒介收集资料进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先介绍作者和背景,然后题解、研读,最后进行艺术手法的鉴赏,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故结合自己的备教经历,想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从一堂思想品德公开课中得到了启示。这堂公开课的课题是《劳动光荣》。教学前一天,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后,走访劳模,和家长谈心,了解“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劳动光荣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学生都生长在农村,对“劳动”这一概念很清楚,“劳动”有什么样的价值学生是知道的。课堂上教师着重讲述“小麦的生长过程”。老师提问:小麦从幼苗到结出果实这一过程中需要人们做些什么?学生对这一过程都很熟悉,纷纷举手说:“需要农民伯伯去锄草、施肥、做好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 等。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农民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学习《江雪》这首诗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冬天,老翁为什么要钓鱼呢?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采取的策略是在超越文本中巧破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