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GPT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标志着AI 2.0时代的到来,将为智慧图书馆注入新的活力。本文首先从技术创新层面探讨了智慧图书馆在AI 2.0时代的创新特点,其次指出了GPT技术驱动的智慧图书馆创新场景,最后阐述了智慧图书馆GPT技术驱动创新带给用户的更佳体验。GPT驱动的智慧图书馆创新旨在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高效化的服务,同时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助力图书馆实现智慧化转型。GPT类技术应用正在开启颠覆性变革,这些变革及有关理论思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GPT技术在推动档案馆智能化服务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它拥有多源数据融合、多轮对话处理、多模态处理以及多语言支持等技术特征,为档案馆信息资源整合和用户交互提供了全新的支持。GPT可以被用于智能档案咨询与问答、多媒体资源管理与展示、跨领域知识融合以及个性化服务等场景。档案馆可从技术、资源、人才、管理方面加以改进,充分利用GPT技术去整合、搜集、加工和应用资源,提高档案馆智慧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Chat GPT的发展将推动内容创作的范式转变,影响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催生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新使命和新方向,为图书馆创新服务场景快速嬗变提供技术支撑和可行依据。内容生产方式变革视角下图书馆服务演进历程为“PGC—UGC—AIGC”的发展阶段,基于Chat GPT特有的启发性内容生成能力、对话情景理解能力、序列任务执行能力以及程序语言解析能力,Chat GPT赋能图书馆智慧服务的“4T特征”为Translation(交互性语言翻译)、Transformation(个性化场景转移)、Transmission(立体式信息传播)、Treatment(即时型任务处理),Chat GPT赋能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应用场景为“RSRC”框架,即协同推进图书馆资源增值能力(Resources)、服务专业能力(Services)、咨询智慧能力(Reference)、文化均等能力(Culture)的发展。基于此,为推进Chat GPT赋能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落地应用,图书馆可以从技术路径、资源路径、人才路径、管理路径四个方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加速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  相似文献   

4.
生成式AI和GPT类技术应用风靡全球。一场影响全社会的知识创新正在发生,新技术革命开启,值得各行业尤其是信息管理与传播业密切关注。本文以逻辑综合方法讨论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GPT对信息管理与传播的影响。指出生成式AI和GPT类技术应用正通过智能办公、自动摘要、自动综述和自动简报、机器翻译、媒体变革等对信息管理与传播产生颠覆性影响;也指出生成式AI和GPT类技术应用存在数据偏差、透明度、隐私、恶意使用等问题;提示AI进步和GPT发展正在变革信息管理与传播,正在重塑信息管理与传播,值得学界和业界高度关注。图1。表1。参考文献35。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浅析GPT类技术影响智能信息处理的主要方式基础上,提示多模态大模型正在给智能信息处理带来颠覆性变革,主要体现在大模型、多模态、跨语言等方面。文本生成、智能对话、机器翻译等波及智能信息处理的颠覆性应用将对信息处理的自动分析、提取、生成和决策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从而带来智能信息处理的颠覆性变革。目前,这一革命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学界和业界须高度关注并积极应对GPT类技术应用开启的智能信息处理革命。  相似文献   

6.
邓晶心 《新闻世界》2023,(10):115-117
数字人文战略背景的确立以及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媒介技术发展,为博物馆等历史人文机构的文化叙事带来机遇。基于玛丽-劳尔·瑞安对于数字时代叙事学的讨论,发现博物馆叙事运用多种模态的媒介形式,创造出跨时空、多时空的场景交互,并通过人的身体在场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未来应当继续坚守博物馆文化记忆和国民教育的功能,用以人为本的方法创新叙事模式,提高数字媒介应用水平,最终实现叙事的力量以促进中华文化向内传承和向外传播。  相似文献   

7.
内卷化的市场竞争高频驱动当前的营销创新,继盲盒近年在漫画、影视、玩具、美妆、文具等领域相继火爆之后,图书盲盒营销迅速成为书店和出版社营销突围的一种新手段.本文以盲盒经济在图书行业的跨领域融合为背景,提出图书盲盒营销的三重逻辑,即媒介场景与文化场景共建的场景驱动、艺术去魅和价值衍生构造的内容驱动、悦己效能和自我实现效能催生的心理驱动.同时,结合案例剖析图书盲盒营销链存在的问题,探讨创新路径,并从增强图书盲盒的社交属性、优化图书盲盒的价值空间两个方面探讨其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图像、音视频、3D模型等跨模态多媒体数据为检索对象的移动视觉搜索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如何通过跨模态知识协同实现视觉数据搜索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以跨模态数据搜索的主流技术——深度学习为主线,将跨模态数据搜索的系统框架、技术关键等研究现状划分为基于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的方法、基于图网络表示的方法、基于生成对抗的方法以及基于深度哈希编码的方法进行归纳,并对研究现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进行关注,对未来的发展态势进行展望,为纵深方向的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馨  赵树旺 《传媒》2021,(11):65-68
舞蹈作为一种超越族群差异,通过身体符号实现共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进步和文明繁衍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视角,从舞蹈《唐宫夜宴》切入,从身体符号、场景预设等角度阐释舞蹈影像在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传播中的作用,进而提出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认同为路径,借助多种技术元素,通过舞蹈的身体语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跨越国别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0.
2023年,由OpenAI公司发布的Chat+GPT引发广泛关注,大语言模型逐渐进入文博从业人员的视野。专家学者对大语言模型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多次假设,也有一些艺术家和机构迈出了使用此类技术进行展览策划、观众分析、艺术创作等工作的第一步。大语言模型虽然在文化与博物馆领域已进行了诸多前沿实践,似乎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当前阶段在利用其进行数据分析、内容生成等工作时,仍然需要大量人工干预与监督。  相似文献   

11.
王硕 《青年记者》2017,(17):127-128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新媒体艺术的组成部分,依托数字化、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融合多元艺术类型和手法,拼接计算机图形学、网络艺术、互动技术在内的多个学科和领域,融合影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元素.互动媒体艺术内涵丰富,扩充了新媒体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凭借其互动性挖掘出更多新含义.  相似文献   

12.
"编导"意识,是一种既统观全局、又兼顾细节,既体现个性、又考虑协作的,具有全局性、创新性和协调性特征的电视艺术创作观念。电视艺术中,影像是电视节目艺术表现的重要元素,摄像师以"编导"思维来指导自身的影像摄录工作,将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工作人员协同合作完成影像摄录任务,为后期编辑制作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艺术素材,最终实现自身艺术道路上的创新与突破,为推动电视艺术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新媒体技术环境的变化,图书馆信息服务需要创新服务理念,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信息服务模式转变,构建图书馆的新媒体信息服务体系。三网融合服务的发展,将促进图书馆拓展延伸信息服务领域,实现跨网络、跨终端、跨媒体的创新式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4.
刘俊  江玮 《青年记者》2022,(5):53-56
当前热点的节日性传媒艺术产品类型,主要包括跨年知识演说类直播节目、跨年与节庆类仪式性晚会、春节/国庆等节庆档电影、短视频/创意融媒体产品、圈层垂直类创新创意作品等.节日性传媒艺术产品有一些共同特质,例如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垂直性、圈层式的知识生产,以及诉诸想象的共同体机制并激发受众的共情能力,这些都有效调动了大众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播音与主持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对播音与主持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和艺术个性进行分析,探讨了艺术创新与艺术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彭文祥  张丁祺 《现代传播》2023,(12):101-109
作为民族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新兴艺术形式,VR艺术依凭技术赋能而具有沉浸、交互的鲜明特征。在当代中国的VR艺术创作中,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VR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另一方面,伴随现代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得以转换与表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VR艺术的相互成就中,借助沉浸、交互所蕴含的可供性和能产性,VR艺术创作在“审美转换”与“审美表征”两个层面呈现出审美表意实践的新特点和新风貌。VR艺术创作的探索、创新所寓含的审美现代性意义可为VR艺术发展乃至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梳理基于知识图谱的实体检索的研究脉络和重点,探索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方法/过程] 概述基于知识图谱的实体检索的形式化定义、实现路径以及主要的数据源;根据检索任务,将实体检索划分为匹配检索、扩展检索和推荐检索3种实现场景,并对其实现方法进行综述。[结果/结论]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基于知识图谱的实体检索研究开始关注如何优化用户的检索体验和提供多样性的检索结果,未来将在检索结果可解释性、跨领域知识图谱检索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高坚 《编辑之友》2018,(3):100-102,112
数字技术的入侵导致书籍装帧艺术创作观念、手段和效率的革命性变化,但技术的过度参与,让书籍装帧艺术的人文精神日渐缺失.数字化时代,技术和书籍装帧艺术的高度融合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有必要对书籍装帧艺术的未来进行更为深入的美学思考.在融合中提升书籍装帧的审美维度,在融合中实现书籍装帧的美学回归,借此回应数字技术革命给书籍装帧艺术创作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档案热”在艺术领域的出现,带动了许多艺术工作者利用档案进行创作、针对档案进行思考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档案客观性立场的质疑相关。在此基础上,艺术工作者纷纷在实践领域展开诸多探索,包括面向装置艺术实现档案数据可视化、面向场景叙事设计档案隐喻、面向田野调查参与档案创作等。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分析,可以发现,档案艺术的发展挑战了档案信息的传统媒介方式,丰富了档案价值的实现场景,质疑了档案工作者的中立立场,具有一定的思辨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电视传播几个观念的确立1、技术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在电视传播领域中,长期以来流行一种轻视技术的所谓“纯技术”观点,认为“技术就是为电视艺术服务的”。现在到了对电视技术与艺术相互关系进行再认识的时候了。事实证明,技术与艺术在电视传播领域中的关系绝对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同步发展的锁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