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涛 《报刊之友》2010,(1):88-89
博客与博客新闻 “博客”这一中文概念通常是对应于英文weblog,意译为“网络日志”——一种采用简便的软件生成个人主页、能够按照时间顺序不断更新、实现个人信息的历时积累和传播的互联网个人出版方式;weblogger指惯于使用weblog工具进行日常记录的人,俗称博客写手。在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十大应用领域中,博客及个人空间,位列第八,排名已超过论坛及BBS。  相似文献   

2.
2002年8月8日由著名的网络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共同撰文,正式提出中文“博客”一词,此后,博客真正为广大中国网民熟知。在近几年内有巨大的发展。2005年被称为“博客元年”,2006和2007年被称为“博客井喷年”,它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全自由的网上言论空间。博客可是说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3.
一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类的阅读方式、交流方式乃至整个生活方式.以网络出版、网上互动交流、网游动漫等为代表的数字出版产业正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相似文献   

4.
邓涛 《今传媒》2010,(1):88-89
博客与博客新闻"博客"这一中文概念通常是对应于英文weblog,意译为"网络日志"──一种采用简便的软件生成个人主页、能够按照时间顺序不断更新、实现个人信息的历时积累和传播的互联网个人出版方式;weblogger指惯于使用weblog工具进行日常记录的人,俗称博客写  相似文献   

5.
论图书馆博客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客是一个中立、开放和人性化的精选的信息资源平台,被视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4种互联网沟通工具,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将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博客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图书馆博客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传播媒体,博客已流行于互联网的每一个终端。博客无时无刻都散发着新奇,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想探索它,开掘它的新媒介价值,创新其发布方式。一、博客的发展现状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一种传播媒介和发布方式,博客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人性、平民性、互动性等基本属性。作为  相似文献   

7.
邓劲松  蒋宏 《新闻界》2006,(2):93-94,92
博客,其英文为Blog,即是Web Log(网络日志),源于1998年美国,流行于2000年,2002年被引入中国。《市场术语》对博客的解释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从“信息共享”开始向“思想共享”和“知识共享”转变。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与出版相结合,"互联网+出版"是出版业的新方向。本文在剖析了互联网对现有三大类图书(即大众类图书、专业类图书、教育类图书)的冲击后,分析了"互联网+出版"的优势,对现有三大类图书的出版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指出目前"互联网+出版"与传统出版可互相补充,推动出版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董乐铄 《传媒观察》2006,(11):44-45
互联网在飞速发展,作为网络媒体的新锐元素,博客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在网络交往的每一个角落。博客时代的到来给网络交往方式带来了新的渠道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在我国,几千万人用博客作为自己的身份名片,博客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或交往习惯。随着博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阅读博客也成为了一种习惯。与勤劳的博客写手相比,看客们会忠卖地等待博客“地主”更新网络日志,他们发表评论或保持沉默,即所谓的“灌水”和“潜水”,并以第一个发表评论为荣,美其名曰“沙发”。  相似文献   

10.
付松聚 《青年记者》2007,(3):129-129
博客是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新生宠儿,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交流与发展中心发布的《2005—2006中国互联网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而在中国已经达到1600万,预计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达到6000万。目前,我国已经有三大博客网站,即博客网、中国博客网和BLOGBUS,统计中国博客的注册用户达到740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民间博客网站引发的互联网反黄运动以及"木子美现象",成为中国媒体业的热点.正如两次事件所展现的截然不同的积极和消极社会影响,博客发展也是一面双刃剑.新技术催生的个人出版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作为总体的个人出版的力量,理论上将是排山倒海的.但是极度分散的个人出版,作为媒体工业的外延部分,也没有能力与媒体集团整体抗争.那么,博客的兴起究竟对传统媒体带来什么样的冲击?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积极面对新技术,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把握主动……这些问题已经是传播学界和媒体业面临的极为迫切的问题.本文初步探讨以博客(blog)为代表的个人出版的传播学意义,分析博客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共生和问题,并且初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新技术将不断为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出版助力,个人出版将更具破坏力与建设性.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出版,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在充分肯定博客的重大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回避博客潜在的破坏性.但是,问题的核心除了博客社区本身的自律之外,更在于如何对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出版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试论博客的传播及其有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宜君  张欣 《新闻界》2006,(3):69-70
博客(Blog)是一个新型的个人互联网出版工具,据《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2007年博客数量将接近1个亿,差不多相当于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博客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的内容生产中,并且通过这些内容,与别人进行共享和互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罗攀 《青年记者》2006,(20):71-71
博客在互联网上从安营扎寨、星星点点,到遍地开花、呈燎原之势,仅用了短短3年的时间。在博客王国里,每一个Blogger都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我手写我心”,每个细节都由自己主宰。这种满足了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的条件而实现了“零进入门槛”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得到了  相似文献   

14.
刘芳 《今传媒》2012,(12):62-64
目前,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方式,给传统出版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使出版社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涵盖电子图书、手机阅读、网络游戏等新的出版形式已成为当今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面对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空前挑战,出版社应加快步伐,加速转型,依靠高科技手段和数字化信息迅速占领市场,谋求更多的盈利和新的发展模式,这成为目前应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陕西数字出版的现状,分析目前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陕西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进行了选择。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博客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忠青 《新闻界》2006,(3):65-66,33
博客又称“网络日志”。《市场术语》一书中对博客的定义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  相似文献   

16.
邬江 《网络传播》2007,(6):16-18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显露出来,网络犯罪、虚假信息广为散播等层出不穷,冲击了传统法律。如何立法管制纯净网络环境确保网络健康发展一直倍受关注,我们更期待互联网出版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阶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伴随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颠覆着传统出版,压力伴随着机遇,传统出版如何应对移动阅读大潮,值得研究和深思。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出版也使得出版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出版载体、出版内容、出版流程、阅读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目前各种媒体形态,如新闻网站、电子图书、数字杂志、在线音乐、网络游戏等无疑对传统出版业带来极大的冲击。体现新的出版发行载体与途径电子图书(ebook)是一种随互联网的发展兴起的新生事  相似文献   

19.
何薇 《出版广角》2019,(1):19-21
当下,互联网已经迅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断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深刻影响着出版行业,改变着我们出版人提供服务的方式,也改变着出版社的商业运营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教育出版者,特别是教师教育领域的出版者,我们将传统的出版优势与互联网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助力教育出版,让选题策划更精准、图书内容更丰富、宣传推广更高效和产品开发更全面,努力用专业而实用的产品和服务成就更好的中国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20.
博客是互联网上新兴并迅猛发展的个人出版方式.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它不仅给人们生活和思维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传统媒体和媒介理论带来了深刻的改变.博客发展至今,其表明出现的意义并不在于把传统媒体颠覆或取代,而是在于与传统媒体相互配合的体系中取长补短的共同发展,共同缔造大众媒介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