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云 :“庖人虽不治庖 ,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意思是 ,即使庖人不做饭 ,尸祝也不应该离开自己的职守 ,去代替厨师工作。后人常以“越俎代庖”比喻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去干别人经管的事情 ,颇有贬抑之意。我以为 ,越俎代庖未必不好。是褒是贬 ,是扬是抑 ,当看清对象 ,辨明是非 ,区别对待 ,断不可不分清红皂白。首先 ,当看被代者是否有治“庖”之心 ,理“庖”之德 ,掌“庖”之能。疱有勤惰之分 ,廉贪之别 ,庸能之异。倘是勤庖、廉庖、能庖 ,取而代之 ,未免有居心叵测之嫌。若是懒庖、贪庖、庸庖 ,代之何妨 ?试想 ,那懒庖也许有治庖之…  相似文献   

2.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强教必强师,强师先立德。“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比较规范地对才与德进行区分,表达出以德为先的倾向,阐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并且鲜明倡导“宁愚勿小”的用人之道,给我们的道德建设以深刻启示。在硬件设施满足基本要求,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的今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技术的话,那么,良好师德师风就是教育战线最姜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最富有责任感的职业,从教十八年的经验使我深深认识到“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热爱学生不光是教师的天职,更是师德之魂。教师在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应坚持以德育人,以爱育人。爱越多就能使师生的感情越深,学生就更亲近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因为师爱永远蕴涵着崇高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柔和:如春雨润物。语气温和,语势柔和,语调平和,如春雨润无声。面对“后进生”中学习困难的学生,一声温和的问候,恰似一股暖流沁人心脾;一句柔和的应答,一定使后进生有了理解、关心和尊重自己的感觉;一句平和的问语,刹那间让后进生体味人间的平等,温和与亲切。勤问答、勤谈心:如燕衔泥。心勤者,话自勤。对“后进生”转化有责任感的教师,常常会想困难之所想,急困难之所急,答困难之所问,释困难生之所疑。因此,勤问答、勤谈心为教师修养之要领。勤问答,激发后进生对疑难问题的“问”,这是转化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要有问答,教师即要勤答,又要…  相似文献   

6.
一、诚信是为师之本诚信是为人之德,更是为师之本。教师是一种很神圣很特殊的职业,他面对的是人,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其工作的性质是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常言道:“理想只能靠理想去培养。”“人格中能靠人格去塑造。”这决定了承担精神世界工作的教师,需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人格魅力,这种操守和魅力的核心就是忠诚与自信,即对职业的忠诚与对执业的自信。执着源于忠诚,魅力催生自信,有了这种忠诚和自信才会把教师工作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才会在工作中洋溢出爱岗、敬业、乐教,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职业情操。这是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教师的根本条…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教师做好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是丰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内涵的应有之义,更是助推学生高质量成才的内在诉求.探赜思政课教师做学生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的内涵意蕴及其逻辑机制,促使思政课教师以“敢为”的工作主动做学生的知心人,以“乐为”的职业忠诚做学生的热心人,以“有为”的本领提升做学生的引路人,以塑造和完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定位、角色形象和根本要求,提高思政教育质量,提升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教参中对《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内容条理的梳理只用了“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这样一个问题来“简析”。而且“简析”中从头至尾只是顺着内容泛泛而谈,使人感觉支离破碎。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教参”讲解,学生也将一头雾水,无法理清头绪。其实,这篇文章不仅内容坚实,而且文理缜密——就写了两个字“:勤”和“苦”。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板书说明:第一段写求学之“勤”。由于无书而“勤”借书,借了书后“勤”抄书、“勤”看书,变“无书”胜有书;从无师到“勤”寻师、“勤”问师,使“无师”超有师。“勤”中有苦“,勤”中有“足乐者…  相似文献   

9.
《云南教育》2014,(17):13-13
宁蒗县贝尔中学教师杨更生模范履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辛劳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的好评。工作中,杨更生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担任8年的班主任、5年的年级主任期间,坚持以德育人,以人为本,加强常规管理。在管理中坚持“严”“勤”“细”“实”。  相似文献   

10.
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能够科学地、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是实现对教师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办学宗旨的前提。一、审视农村中学对教师的评价当前,很多农村中学都进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如:学校内部实行教职工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和分流淘汰制等。多数学校对教师从“德、能、勤、绩”几方面进行考核,这种考核看似全面,实质上还是等同于只看“绩”。这种考“绩”一般是在“德、能、勤、绩”的考核中,把期末纸笔考试的成绩作为“绩”,以50%的权重计入总评,其余50%的权重分配于“德…  相似文献   

11.
要把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落实到学位,教师要以德修身,以德育人。要引导学生勤修品德、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要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教师,作为传承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业人员,在理念上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那么,教师自身该如果给自己定位,如何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又如何看待自己的价值呢?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修身讲学,成己立人。教书育人,从来都被视为教师最根本的职责。要合格地履行这个职责,就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个性品质,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些都要求我们要不断地修身讲学。修身,首先要修为人之德与为师之德。为人之德,儒家讲忠孝仁勇与信义礼智,我们…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生命是从教师职业开始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要求中寻求生活的满足。——[德]第斯多惠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一贯重视人才,有着颇具传统道德色彩的人才观念。他认为举贤用能既是治世之道,也是“仁”德之举;主张在用人原则上要广收慎用,珍视国家“名器”;在用人标准上,强调要德才兼顾,重视品德优劣;他还认为,人才以陶冶而成,主张对人才应以身垂范,“勤教严绳”,尤其要注重诚、廉、俭、勤诸德之养成  相似文献   

15.
我园是一所成立于2013年9月的新园,在教育发展新时期,我园认真学习“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审时度势,坚持以“立德”为根本,以师德为引领,以专业为依托,以教师发展为己任,从“凝师心、讲师德、强师能、铸师魂”四个方面探索出“守初心、担使命、做表率、勤奉献”的良好师德氛围,充分调动“90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书写“90后”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都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如今想来也不无道理,一个教师“德、能、勤、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所教学生的发展,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们的教师是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那么他又怎能教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北大袁行霈老教授说:“老师就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的人。”教师把自己的学识无私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桃李满天下是最令他们欣慰的事。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他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延续着自己的价值与追求。在我们眼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仅次于母爱的最无私最纯洁的爱。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不要忘记给我们的教师,给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从业者,捎去几句问侯的话……饮其流者怀其源 学有成时念吾师!主持@马超勤  相似文献   

18.
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职业。“教师无小节 ,处处皆楷模。”这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和潜移默化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面对的是模仿性极强、思想可塑性很高的青少年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形象教育”作用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充分发挥“形象”的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言传身教 ,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 ,教师要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形象”。“德”乃为人之本。作为教师须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 ,方能以身立教 ,才能很好地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一个有“才”无“德”、私心极重、满口污言秽语、态…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一种以教书育人为责任的特殊社会性职业。师德是教师的职业(执业)道德,是社会对教师和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正确理解,是对这种社会性行为的坚定而持久的内在信念,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要警惕两种错误做法:拔高"德"的尺度,过分要求教师"应然",使教师承受不应该且难以承受之重;或矮化"德"的水准,牵强教师顺应"实然",而使教师不能达到其特殊职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李荣华 《教书育人》2007,(11):62-62
在学校,只要存在末位淘汰,就必然存在着教师之间的评比。比什么?按行业术语来说,就是比“德”、“能”、“勤”、“绩”。“德”和“勤”这两项在教师中不会有太大差别。所以重点在于比“能”和“绩”。但“能”和“绩”又是与学生的成绩分不开的。因为你有能力,所以学生的成绩就应该好;学生的成绩好,你的成绩也就好;你的成绩好,就不能说你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