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发现,农村老人社会参与不足,经济参与、政治参与、文化参与、公益参与差异明显;在社会参与活动的类型方面呈现出性别差异,男性政治参与和文化参与意愿比女性强;在经济参与和公益参与方面则无明显性别差异;文化程度的高低与老人社会参与成正向变化;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老人社会参与的重要变量,自认为经济收入一般的老人是社会参与的中坚力量,其参与度高于生活优越的老人和经济状况较差的老人;身体状况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农村老人社会参与影响因素,社会交往、农村老人社会参与的完善程度、老年活动中心等都是影响老人社会参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分析高校"空巢老人"形成的主要原因、心理特点和生活处境,从"空巢老人"子女、高校、社会等角度,探索做好高校"空巢老人"工作的应对策略。文章认为,应建立"空巢老人"档案,实行重点帮扶;加大"空巢老人"的精神自助教育和安全保护教育力度;完善教职工生活区的服务体系;建造高校老年公寓,让需要帮助的高校"空巢老人"入住老年公寓。  相似文献   

3.
公园能留住老人,因为有争奇斗艳的花草;剧场能留住老人,因为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海边能留住老人,因为有漭漾广溢的波涌;家庭能留住老人,因为有菽水承欢的亲情。老年大学能留住老人靠  相似文献   

4.
作文题4     
【原题再现】比利时的《老人》杂志曾在全国范围内,对60岁以上的老人开展了一次题为"你最后悔什么"的专题调查。调查数据显示:72%的老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致事业无成;67%的老人后悔年轻时选错了职业;63%的老人后悔对子女的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58%的老人后悔锻炼身体不够;56%的老人后悔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老人的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重点探查社会支持对城市老人焦虑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SAS量表及自编的老人基本信息问卷对唐山市社区老人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城市老人有焦虑症状的占24.2%;身体健康状况和居住方式对老年人焦虑水平有影响;城市老人焦虑水平在配偶支持、子女支持、朋友支持、邻里支持上都有差异;但在性别、是否空巢、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城市老人焦虑水平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社会支持与城市社区老人焦虑水平关系较为密切,提高老人的社会支持水平,是降低其焦虑感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和人口老龄化,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毕节试验区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基础设施落后,留守老人生存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这已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更多关注的现象。论述影响留守老人生存状况的因素;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存在的问题;家庭、社会应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尽可能满足留守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老年人独立性很强,特别是退休后一般不依靠儿女,所以各种形式的老人服务机构应运而生。美国的老人服务机构按等级一般分为三种,老人公寓;老人院和老人护理院。另外还有一种专门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地方,老人活动中心。 老人公寓是由政府或社区出资为退休老人提供的低收费的老人住所。一般收住65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大都身体健康,生活自理,无需他人过多照顾。按服务项目多少,老人公寓收  相似文献   

8.
【文本细读】这篇课文结构清楚,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昵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相似文献   

9.
通过切实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全方位地重视、支持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工作;挖掘社会资源,分层次、分类别、因地制宜推进社区养老、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构建社会协同服务网络;弘扬社会美德,强化家庭支持,加强孝道文化的宣传,提高子女的责任感,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鼓励、引导农村空巢老人积极转变养老观念,注重身心健康,提高自养能力,为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幸福感以及共同富裕目标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三世同堂的家庭里,多数年轻父母因工作繁忙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种隔代看护很容易造成“厚小薄老”的现象。年轻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老人稍不顺孩子的心意,孩子又哭又闹,夫妻俩就可能会埋怨老人;对孩子的所有要求无条件满足,但对老人的需求却疏于过问;初为父母,难免会在感情和物质上投入太多,甚至以牺牲自我和老人为前提,这样会让老人缺乏价值感。由于两代人的观念差异,父母可能会忽略老人在教育孩子时的观点,一味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转型,居住环境改变和社会关系断裂,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和风俗观念与当地人的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为了进一步了解随迁老人社会融入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提高社会对随迁老人这一群体的关注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对随迁老人融入难题进行了调研;在分析冀中南地区影响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经济、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基础上,从随迁老人自身、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给出促进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虽篇幅较长,但结构清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老人生前喂鸥、唤鸥、谈鸥等场景,表现了老人和海鸥像亲人一样的情感;第二部分通过老人去世后海鸥一系列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表现了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13.
在提出失智老人安养问题与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台湾地区NY安养院的案例分析,提炼了社会工作者在个体层面承担的失智老人的临床工作者、适应安养环境的使能者角色,在家庭/机构层面所承担的家庭关系的协调者、安养院的行政管理者、员工的培训者/教育者、康复项目协调者角色,在社区层面所承担的失智老人社区资源的经纪人、社区项目的计划者角色,以及在多层面所承担的老人康复系统综合角色.以上述结论为基础,提出了对大陆地区失智老人安养院社会工作者角色的四方面启示,即帮助老人适应安养院环境不能局限于习惯生活而需形成机构内社区;协调家庭关系与功能需将家属纳入老人的康复主体;科学管理、协调安养院多领域合作、培训员工是老人康复项目的保障;安养院社会工作者需综合介入微观、中观、宏观多个层面,才能促进失智老人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系统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失独老人问题是我国人口领域存在的严峻问题。失独老人的产生与我国长期以来严格施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总和生育率两个指标反映出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规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明显降低了个体家庭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为失独老人群体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失独老人在养老保障和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完善立法,强化法律执行,建构有针对性的法律救助体系;建立失独老人养老保险;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参与失独老人养老工作,从精神和物质双向维度加大对失独老人的扶助和关爱是解决现实困境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程庆光 《老年教育》2010,(12):30-31
多代同居 与我们相邻的日本和韩国,很多年轻人结婚后,都是跟老人住在一起。尤其是日本,为了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还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子女照顾70岁以上的低收入老人,可以享受减税;照顾老人的子女为扩大老人活动空间而修建房子,可以得到低息贷款;卧床老人需要特殊设备,政府也会提供。  相似文献   

16.
关爱老人     
为了让队员们学会关爱老人,帮助农村老人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山东省文登市高村中心完小开展了“让更多农村老人得到关爱”主题活动。在敬老院里,队员们自发地为老人打扫卫生、唱歌、梳头、剪指甲,还围坐在他们身旁,津津有味地听他们讲述过去;老人们则亲昵地询问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在融洽的气氛中,两代人共享着欢乐和谐的生活。敬老院里的老人能安享晚年,那没进敬老院的老人呢?带着问题,队员们对高村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采  相似文献   

17.
内容和要求1.了解爷爷、奶奶退休前后的工作,对社会的贡献,对小辈的关心,以及国家、人民对老人晚年生活的关怀、照顾。 2.激发幼儿尊敬、关心老人的情感,教育幼儿学会帮助、照顾老人。情况分析我班有14名幼儿对自己的爷爷、奶奶不够尊重,有个别幼儿称爷爷、奶奶为“老头”、“老太”,也有孩子讨厌从农村来的爷爷、奶奶;约有9名幼儿对老人尊敬、有礼貌,并能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其余16名幼儿需要在成人提醒下,才对老人有礼貌,尊重、关心老人。活动准备  相似文献   

18.
敛羽 《初中生之友》2008,(10):54-54
<正>在广阔的大西洋的海岸边住着一位老人。每天当潮水退去后他都会沿着海岸线走上很远。不远处住着另外一个人,他偶尔看到这个老人消失在远处,然后注意到老人又折回来了。这个邻居发现,老人走着的时候会经常弯下腰从沙滩上拣起什么东西抛到海里。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导致出现农村大量留守群体.以安庆市镇江村留守老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期望和需求,得出如下结论'留守老人总体上对物质生活比较满意,但是在生活照料、医疗保障方面仍面临着困境;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时常感到孤独抑郁;留守老人对幸福晚年生活的期望不高,希望子女对自己付出更多情感.因而,应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筹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加强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居家老人对防疫知识的认知及心理反应、应对情况,为防疫和宣传策略制定及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量性及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289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14名老人进行了质性访谈,了解其对于防疫知识的掌握情况、心理反应及应对情况。结果居家老人防疫知识获取途径有限,对于防疫知识缺乏完整、正确认知,不同居住类型、居住方式及健康状况的居家老人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反应各个方面与积极应对都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与消极反应都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肯定国家疫情防治工作,相信医护人员,对战胜病毒有信心。结论应针对居家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开展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防疫知识宣教,加强对农村、独居及患病老人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积极应对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