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经观察是胡舒立担任《财经》杂志主编期间在该杂志的署名专栏,从1998年8月创办,直至2009年11月胡舒立离职,每期必见,历时11年。财经观察是类似于社评的准社评栏目,一直由胡舒立个人署名,不过随着《财  相似文献   

2.
方仁 《传媒观察》2005,(7):11-13
1998年《财经》创刊,第一期以揭露上市公司黑洞的《琼民源》打头,创刊号卖了5万册。2000年10月胡舒立率领的《财经》杂志推出《基金黑幕》力作,从而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此后,围绕中国股市的一场大辩论席卷而来。胡舒立又在《财经》杂志上推出《庄家吕梁》等力作,揭露中国股市的种种劣迹。这场辩论的最终结果是促使高层痛下决心整肃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3.
新闻回放 据“联办”消息人士透露,《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已于9月25日正式辞职。包括副总经理及8位部门总监在内的经营部门60多位员工,也于9月29日递交辞呈。有关人士称,《财经》杂志创办人兼主编胡舒立也可能被迫离职。  相似文献   

4.
《新闻三昧》2008,(1):19-19
1998年早春,胡舒立带着一大堆新闻创业失败的经历,开始操作经营一本看上去有些小众的月刊杂志《财经》。曾经的教训终于发酵成为财富,老道成熟的《财经》以“muckraker(扒粪者)”的角色,奠定了自己调查式报道的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5.
柯恩 《青年记者》2009,(21):83-83
传闻胡舒立要离开《财经》杂志另起炉灶,好比乔布斯一手打造了苹果公司之后,因为和投资方无法达成一致,于是率领全体研发、经营人员离开苹果,立志重新打造一个芒果公司。  相似文献   

6.
《视听界》2009,(6):17-17
缘起:中国最优秀的《财经》杂志发生重大人事变动,主编胡舒立、总经理吴传晖正式辞职,一同辞职的还有经营部门的60多人,编辑部全部高层和绝大部分编辑团队成员。  相似文献   

7.
《视听界》2009,(6):120-120
近来的舆论颇有嚼头。河北“艾滋女”事件,上海“钓鱼”事件,荆州船老大勒索捞尸事件,郑州警方公布小姐裸照事件,都不禁让人追问社会的道德底线何在。方宏进到底是诈骗还是不会念生意经?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财经》杂志的女主编胡舒立率一干精英出走,据说是杂志的资本方制约了胡舒立团队的新闻理想。《实话实说》说不下去了。舆论认为,《实话实说》不说实话,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下课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2009年7月13日到18日,在暨南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传媒领袖讲习班上,来自《财经》杂志的主编胡舒立女士的讲座给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来自于对她讲座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9.
王驰 《青年记者》2010,(13):79-80
今年年初,胡舒立团队接手《新世纪周刊》,路透社随即发出题为“胡舒立再次创业,《新世纪周刊》成为中国媒体的风向标”的报道。华尔街日报网站如此评论:“胡舒立将《新世纪周刊》塑造为另一本《财经》很可能是个挑战。”有乐观的分析者则预言,《新世纪周刊》“不仅将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器,更将成为一台‘质地优良的印钞机’。”  相似文献   

10.
张蕾 《中国新闻周刊》2009,(48):108-109
2001年美因的《商业周刊》将胡舒立誉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原因是创办不过三年的《财经》杂志,“搅动”中国的证券市场,以揭黑式的调查,性报道敦促中国证券监管部门对市场的肃清和整顿  相似文献   

11.
胡舒立的动向总令人意外,就在业界认为原《财经》人马还在等待刊号的时候,胡舒立却回马一枪杀到了海南。来自财新传媒的确切消息证实,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称中改院)为了更好地推动《新世纪周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0年2月26日,在南方都市报的年度新闻奖颁奖典礼现场,当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财经》杂志原主编胡舒立女士走入会场时,现场自发响起的掌声经久不息。笔者深受这阵阵掌声的感染并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这热烈的掌声不仅是献给身为一位知名学院院长的胡舒立,更是献给所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同人。如今,新闻专业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重塑报格的利器。  相似文献   

13.
王一粟 《出版参考》2009,(22):21-21
9月28日,新浪微博上出现一条由ID为“夜风”的用户发布的信息:“传:《财经》杂志高层集体出走。消息有待证实。”这条信息一时之间受到中文微博客用户的密切关注。与此同时,在新浪微博和Twitter上出现多条与《财经》人员变动相关的信息,并有消息进一步指出此次变局源起胡舒立团队和资方(联办)之间的矛盾,甚至有人还透露了胡舒立团队的新东家及新刊的名字。  相似文献   

14.
于海荣  袁涛  申红 《青年记者》2007,(10):12-14
《财经》杂志内容分析 《财经》创刊于1998年4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中国财经杂志中的老大。分析《财经》的报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传闻胡舒立要离开《财经》杂志另起炉灶,好比乔布斯一手打造了苹果公司之后,因为和投资方无法达成一致,于是率领全体研发、经营人员离开苹果,立志重新打造一个芒果公司。究其离职原因,还是为了"权"、"利"二字。决策之权、分配之权,杂志经营之利,以及组织经营以谁的利益为先。  相似文献   

16.
梁涛  李尤 《青年记者》2010,(12):72-73
2009年11月,随着《财经》创始人之一胡舒立离职,《财经》三分之二的编辑团队都选择和她一起离开,总编辑王波明在社论《理念支撑下的坚持——致读者》中写道:“当了近12年的总编辑,从来没有写过社评,现在人去楼空,只好提起沉重的笔。”对于这个已经近12年不用自己写社评的总编辑来说,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三昧》2008,(1):19
1998年早春,胡舒立带着一大堆新闻创业失败的经历,开始操作经营一本看上去有些小众的月刊杂志<财经>.曾经的教训终于发酵成为财富,老道成熟的<财经>以"muckraker(扒粪者)"的角色,奠定了自己调查式报道的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18.
《青年记者》2009,(22):5-5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南方报业集团原社长范以锦针对最近的《财经》人事“地震”指出:胡舒立团队遇到的这些问题.其他人也或多或少遇到过。“手脚捆住了,要突破相当难”、没有得到应有的自主权和企业发展的资本支持。  相似文献   

19.
独立的采编立场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财经>杂志是回答这一问题的标准样板.1998年春天,有关琼民源这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报道被视为禁区,胡舒立却坚称自己没有见到通知.若干年后,这位"最危险的女人"在接受杨澜采访时不无得意:"只要事实对,我们就写,写完就登."依照胡舒立的回忆,当年4月出版的<财经>创刊号卖了5万册,主打报道便是琼民源.当然,作为主编的她还是在事后向有关部门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10,(1):6-6
据新华网:新华社第一本财经杂志《财经国家周刊》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创刊。这本定位“中国首席财经大刊”的杂志首期发行将以“珍藏版”的形象面世,共发行28万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