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读周百义写的《唐浩明:归来依旧是编辑》(刊于《出版史料》2020年卷)有点感想.唐浩明1982年进入岳麓书社做古籍图书编辑,曾任副总编辑,2016年退休,有34年编龄.他编辑了《曾国藩全集》《胡林翼集》《彭玉麟集》《曾国荃全集》等近代名人的文集.他还点评了曾国藩的家书、奏折、嘉言,写了数十篇研究曾国藩的论文.他不仅是著名的古籍图书编辑,还是研究曾国藩的学者.在业余他还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作品多次获奖,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2.
潘岳风 《图书馆》2023,(3):54-59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他爱好读书,藏书丰富,遍读书籍,对阅读有深刻的见解,并领悟出了不少独到而可行的阅读方法。本文通过研究《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曾国藩诗文集》等文献,从慢读与快读、广博与专精、虚心涵泳与切己体察、阅读与写作四个维度解读曾国藩的阅读思想,分析其思想内涵,论述各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其所蕴含的阅读方法,以期发掘其文化价值,为读者进行阅读活动和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看书与读书     
看书与读书在古代是有区别的。曾国藩在给他儿子曾纪泽的一封信中讲到了这个问题:“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  相似文献   

4.
一片新天地     
岁月无痕,悄悄地从身边滑过,生命中曾有过的许多事渐渐地变得模糊,然而少年时代开启心智的那些书却永远不会磨灭。 记得那时,我将上学以外的时间全部献给了书。一本《欧阳海之歌》读了又读,我为欧阳海出身贫寒,最终成为舍身救火车的英雄而感慨万千;《简·爱》一书中女主人公的自立、自强的精神也折服了我,我为简·爱的睿智而喝彩,为她与罗切思特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欢欣鼓舞;当《牛虻》一书中青年亚瑟精神崩溃时,我为命运的不公而愤慨,而当读到雷瓦列斯(即中年亚  相似文献   

5.
局本     
《津图学刊》2004,(3):60-60
局本指清代各省官书局所刻印的书本。清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之后,以曾国藩创立的江南官书局为起端,先后有淮南书局、苏州书局、浙江书局、崇文书局、思贤书局、江西书局、存古书局、皇华书局、福州书局、广雅书局、云南书局、山西官书局等相继建立。这些官书局是清代以前历朝所没有的。在晚清的半个多世纪中,这些官书局刻印过不少书,还联合刻印过一些书,如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等。有些书校勘精审,刻印精良。像浙江官书局校刻的《二十二子》,金陵书局张文虎校刻的《史记》,就都很有名。局本  相似文献   

6.
书香     
《陕西档案》2014,(4):60-60
《之江新语》作者:习近平著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之江新语》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为《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撰写的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及时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些问题,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生动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7.
曹凤祥同志耗费多年心血,历经多年辛苦撰写的《曾国藩与金陵书局》三卷著作即将付梓.欣慰之际,书写序言,向读者朋友们推介. 因为研究《中国出版通史》的缘故,当初我和魏玉山同志参与了曹凤祥同志《曾国藩与金陵书局》这个选题定位的讨论.当时,唐浩明先生撰写的三卷本《曾国藩》历史传记小说已经风靡全国,甚至蜚声海外.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买“正史”记胡卫平(湖南省双峰县图书馆411500)曾国藩一生酷爱读史,尤好《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书,尝曰:“鄙人尝谓四部之书,浩如渊海,而其中自为之书,有原之水,不过数十部耳……‘史则《廿四史》暨《通鉴》是已。”先后购得...  相似文献   

9.
1982年获准离休后,我想把还可看看的几本译著核阅修改一下,一以答朋友的雅意,一以奉献给新的一代的读者。这时我想到一二出版社的编辑,因为我曾经有过非正式的允诺。我首先考虑校改重印的有《给少男少女》和《简·爱》,因为颇有读者想看看而找不到书,写信向我借读。我苦于无法应命。我先就《给少男少女》函询一位编辑,并未寄书去,只说明是四十年代的几篇讲演。复信很客气,大意是说,四十年代的讲演恐怕不适于八十年代的读者了。至于校改过的《简·爱》,据说风格是五四时代的,要  相似文献   

10.
闲暇之中,我喜欢读书。对我来说,所读的书大约分三类:一是必须读的书,从事自己的工作行业,必须有的知识要求,从这类书中取得;二是实用型的图书,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问题,急用先学的书;三是自己喜欢读的书,这类书大多是些中外古典名著一类的书,读这些书,增长的不仅是知识学问,更多的是胸襟情怀的充实,对社会对人生的本质了解和觉悟。这类书一次读不够,是常读常新的书。屈原的《离骚》、《九歌》、《招魂》、《哀郢》就是这一类的书。屈原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名字,他的形象总和爱国、正直连在一起。而在我的印象中,屈原却…  相似文献   

11.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12.
最近,有位一贯关心农村读物出版工作的老同志向我推荐了几本小册子,说这些书颇有特色,值得一读。我翻开这些书以后,真的被吸引住了。这是一些专为农村读者编写的类似《三字经》、《千字文》的通俗启蒙读物,书名是《中国历史三字文》、《中国地理六字歌》、《世界地理六字歌》、《农村四言常用字》、《中国近代史七字歌》。形式是传统的,而内容则是完全新颖的。作者有两位,《中国历史三字文》和《农村四言常用字》是肖从方和刘毅然二人合作编写,另外三本均为刘毅然一人  相似文献   

13.
《冀中导报史料集》一书最近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生动地反映了《冀中导报》在冀中区党委领导下,坚持在平原游击战争中出版报纸,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直到进入  相似文献   

14.
文献撷珍     
玉兰伟  李娇 《图书馆》2021,(4):F0004-F0004
曾国藩行书八言对联,湖南图书馆藏,纸本,立轴,169cm×33cm×2。铃有"涤生"阴文印,"国藩之印"阳文印。联书"看读写作一日无间,勤俭敬信终身可行。"款识"道光中叶,余初宦京莹,前辈多以写作俱佳相勘勉。余私意宜增看读二字,以裕其源。逮服官江介,每以勤俭二字劝诫僚属。因篡此联,以自傲省,健斋姻世讲过此,书以贻之。涤生曾国藩。"该联书风劲健刚拔,既井读书,亦写修身,由联吾可见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15.
常常,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身边的好书太多了,这本翻翻,那本看看,好像是读了很多书,实际上呢?哪本书也没有读通,那本书也没有读透。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不失为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培养年轻人思考人生的能力,是让他们读《理想国》、跟着苏格拉底的质疑和挑战自己去想问题呢,还是在《论语》中找一些现成的道德训诫?救孩子如何做人,是让他们读《富兰克林自传》呢,还是《曾国藩日记》?培养孩子的感性,是《战争与和平》好,还是《红楼梦》好?  相似文献   

17.
1982年秋天。我从华中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研究部毕业。分配到岳麓书社。那时岳麓书社刚刚创建,正在做整理出版湖南地方文献的事情。请有关学者列出一大批拟整理出版的湘人著作名单。有关出版计划得到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的批准,其中有著名的六大全集,即《王船山全集》、《魏源全集》、《王先谦全集》、《王闽运全集》、《曾国藩全集》、《左宗棠全集》。我当时认定这是一个很大的文化事业,很有意义。我向社领导表示。愿意参与这项工作。一年多以后,社里将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的事情交给我来负责。  相似文献   

18.
《有生之年遇见你》是一本让人迷醉的书,这是我201 1年策划的第一本爱情小说,从策划包装到书的内容都是我满意的一本爱情小说,也是受朋友们赞誉比较多的一本爱情小说.以这本爱情小说为起点,我策划的爱情小说书渐渐形成一个爱情小说系列:《如果爱情可以转弯》《爱情不设房》《亲爱的,让我们谈情说爱》《忍住不说我爱你》《如果,我说我爱你》……《有生之年遇见你》这本书很"虐心",你读着难受,却丢不掉,你会强迫自己一直读下去,看到爱情的结局,看到人生的世相.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最大魅力!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得到一本名为《乌拉特原生态调查》的书。读了其中的一篇,就放不下手,越读越有兴趣。几天下来我一口气读完全书。这是一部新闻采访原始记录的汇集本,是值得一读、读后会引人思考的书。《乌拉特原生态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是人民日  相似文献   

20.
林雪  邓明斌 《大观周刊》2012,(43):266-266
前清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在四川提督学政任上,撰有《书目答问》一书,编写目的是教导当时的举人秀才们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受到《书目答问》的启发,后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告诉现代的读书人,他们在课外应该读什么书?要不要给他们提供一份课外必读书目?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只读各自专业的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其他方面的一般知识,也就必须读一定数量的专业以外的书。书是人类的益友,善读,得以医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