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谢榛、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结社,文坛上再次出现了一个复古高潮,同时,尊崇盛唐诗歌也又一次掀起了热浪。后七子的唐诗观并不完全一致,论诗主张也大有径庭。但总体上仍然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发展线索:一条是承前七子旧说严格遵循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途径;另一条是对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修正和改良。因此,从唐诗批评史上看,后七子的唐诗观仍应算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发展时期的后一阶段。这一阶段孕育着格调派唐诗观的蜕变。(参阅拙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相似文献   

2.
李东阳及所著《怀麓堂诗话》绍承杨士弘《唐音》及高棅《唐诗品汇》崇唐理路,续探审音辨体,并开启明格调论诗学。在韩诗接受上,借由汉魏"简古"诗格到经杜、韩、苏一衍再衍的"渐粗"诗格,窥探到流动的诗史,使其辨诗、文二体之分别的尊体论具有变通的破体论色彩;通过分析杜、韩、苏诗的声调韵律差异来甄别其不同的格调特征,从而辨识韩诗风格,其格调论更具实践性品格。杜、韩、苏的诗歌创作成就是玉成李东阳格调论的最终渊源,而李氏又以其诗学眼光肯定了韩诗大变唐诗的若干"通变"因素,不同于《唐诗品汇》的韩诗"正变"观。  相似文献   

3.
格调论唐诗学走向深化的主要标志,是对唐诗体格的精微辨析,以及对唐诗演变进程的清晰勾画。与此同时,唐诗范型全面细化和接受视野走向开放;在处理诗人才情与唐诗格调的关系时,对才情重视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远超此前的格调论者。整个过程不断趋于精微、不断走向完善,但也标志着格调论唐诗学逐步走向蜕变。  相似文献   

4.
李梦阳为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人物,他与“七子”中其他人一起掀起了明代坛中一场学革命。其复合理论主要体现在提倡真情、强调格调、重视比兴等方面。诗创作内容广泛,成就最高的是诗歌,能够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关心民生疾苦,具有较强烈的批判精神,散也有可观。  相似文献   

5.
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明代唐诗批评史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唐诗学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格调派唐诗批评则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格调派把体制、声律看成唐诗的最基本素质,认为诗人的性情、诗歌的兴象风神最终可以体现在诗歌的体制声律上。他们努力通过体制、声律去寻求唐诗的兴象风神和诗人的性情,并以此作为评品唐诗的依据。但由于诗人的性情、唐诗的兴象风神不可能全部显现在体制声律上,因此,格调派唐诗观理论在实际运作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格调与性情的冲突。格调派唐诗观延续了整个明代,可分为形成、发展和蜕变三个时期,它的理论体系中格调与性情的矛盾也贯穿于始终。本文着重探讨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蜕变期将于另篇论述。  相似文献   

6.
明初高棅的大型唐诗选本<唐诗品汇>、精选本<唐诗正声>在明代传播极为广泛,二者不仅从选诗、体例、经典诗作的确立上影响了明代唐诗诸选家,更在"四唐分期"、重视辨体、以声调论唐诗等方面深刻影响了有明一代的唐诗观,是明代唐诗学的理论起点,其唐诗观念到现在仍然被我们接受、使用,在唐诗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7.
徐献忠和胡缵宗都以盛唐为中心看诗歌的变化发展。徐献忠从“感遇之情异”确立“声诗之变”的缘由,而“旨趣盛唐,,时,不“忘研穷之过”,是他对唐诗演变规律的理性把握。胡缵宗的唐诗风雅观所包含的“诗变”意识也是十分明显的,他的唐诗“感格”论,以对“生命格调”和“时代格调”的整合深入了明代对“诗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唐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整体进入范古时期。从宋代至明代,范古模式经历了由江西诗派诗法之学到明七子派格调论的演进。诗法之学强调对古代典范作品语言及诗意构成方式作知识学研习,指向一种多样化的创作尝试;格调论着重于格调意趣的整体领悟,标举一种浑朴圆融的审美境界,以各体诗的原初形态为高格正体加以追摹。这两种范古模式的矛盾代表着不同时代的诗学旨趣。  相似文献   

9.
明人论诗常常会借助对唐诗选本的解读来表露他们的文学主张和诗学取向。明代前期,人们更看重《唐音》;自李、何倡议复古之后,《唐诗品汇》及其精编本《唐诗正声》开始成为明人学唐的正宗读本,对诗坛风习产生了深刻影响。明人正是通过对这两种选本的不断阐释,尝试以“格调”沟通“正声”,进一步确认与强化了复古派“格调”说,并对其加以反思和修正。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七子派被后人称为格调派,是因为他们标榜古人作品的格调,并力倡师摹古人的格调。这种“格调”,以“高古”为特质;这种“高古”,主要表现为以下美学特征的完满融合:发乎情性,质相兼,意境浑成,气势沉雄, 声调宛亮,神韵流动。  相似文献   

11.
唐诗学是明代诗学的主体,七律研究是明代唐诗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中的七律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七律论成为了明代唐诗七律研究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12.
《唐诗品汇》的美学范式及其诗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诗坛“举世宗唐”,《唐诗品汇》为当朝第一个唐诗学范本。它所确立的审美范式,成为有明一代的诗学风标。它以胸怀全唐的历史大视野、大格局,集选、论、评为一体,注目于诗歌本体的关学质性,考察其流衍变化,区分其品格高下。于每一诗体都溯源别流,展示诗之起源、发展与流变轨迹,同时对各时期诗人的艺术品格予以界分,既有清醒的诗歌发展史意识,又有明确的审美追求。选诗执著于体格声调的审美宗趣,开明代格调论先河。将“四唐”说扩展成一个完整系统,使唐诗分期至此进入圆熟境地。  相似文献   

13.
排律名称的出现绝非偶然,由唐至元,虽然中间隔了宋金两个朝代,但它是有伏脉的。排律体诗诞生于唐代,而“排律”这个名称则产生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到了明代开始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地使用开来。明代诗人将“排律”名称用于唐代诗体,对唐诗“排律”研究起了沿波讨源的作用。韩国诗人接受并使用排律这个概念大约在明代时期,可见对唐代诗体的认同和摹习是比较迅速的,对明代的诗学观念也是有所接受的,对排律名称的确立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元明的唐诗选本、明代诗话中有关排律的论述及明代诗人自身的排律创作,终于使排律名称在隔代确立了。韩国的排律创作及评论也是对元明排律观的呼应及补充。“排律”与“长律”名称概念的同异.也显示了“排律”逐步被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唐诗在明代曾经出现过接受的高潮,整个文坛莫不以唐诗为宗,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唐诗的氛围,“集唐诗”就是这个氛围滋润下的产物。它在早期的传奇中承担了下场诗的功能,在晚明时却转换了功能,担负起传奇作家表达哲学思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四溟诗话》是谢榛的诗论专著,该书著录了他的诗学思想。在诗论中,谢榛继承前七子诗学传统,主张以声律为核心,彪炳“盛唐声韵”,重声韵的和谐,抑扬中度,推盛唐诗歌虚实字之妙;在诗歌创作和品评标准上则讲求妙在“含糊”,追求“镜花水月”的含蓄蕴藉之境,实开启了神韵的审美旨趣;以前七子格调为准绳,创作上提倡“妙悟”,谢榛继承严羽诗学而创新。他的“妙悟”是一种“渐悟”,并注重体悟盛唐诗作的“神气”和“精华”,以“妙悟”人“格调”,形成一种“活法”,对前七子的格调有所修正。  相似文献   

16.
沈德潜在对唐诗四期作出评论的同时 ,揭示出唐诗格调流变的轨迹 ,特别对以李、杜为代表的盛唐诗给予极高的评价。“格调”论的立场使沈氏对唐诗流变的审视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同时也导致他对中晚唐诗的评价有失偏颇。作为唐诗研究的重要一家 ,他的观点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中叶起,明代文学史的书写逐渐摆脱钱基博、宋佩韦《明文学史》的写作模式,形成新的格局:(1)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而重小说、戏曲,轻诗文,追逐“纯文学”的写作;(2)视复古为摹拟剽窃,将七子派复古的目的和手段错位;(3)形成“复古与反复古”、“格调-性灵-神韵”的写作模式。因进化论文学史观的引入而使明代文学史的书写呈现出“西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明初崇唐诗风日益高涨,推动了高棵的《唐诗品汇》和《唐诗正声》的出现。他总结并超越了时贤的“世变”观念,形成在时代影响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双重作用下的唐诗“正变”观。以四唐为依托,把唐诗各体还原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以盛唐诗歌为正声作为阐释唐诗“正变”的依据,构建了其自足的唐诗学体系。但是他毕竟不能完全脱离自己的文化环境,其“正变”观在影响有明一代唐诗学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重要代表人物,重视“格调”,但他更善于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及其教训,提出了以“兴”、“悟”、“勤”为核心的诗歌创作论。文章从此三概念出发,对谢榛及其创作论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20.
杨慎(升庵)活动于弘治、正德、嘉靖年间,正是“七子”主盟文坛,倡言“诗必盛唐”之时,他提出上溯汉魏六朝之论,尤着意于六朝诗承上启下的作用及其清新妍丽的风格,以纠正“七子”的摹拟习气与粗豪诗风。与此相联系,在评价李杜上的扬李抑杜也表现出他崇尚六朝的倾向。他还肯定宋诗及初、中、晚唐诗的成就,以破除“七子”的武断之论。他还强调学识的重要性,以针砭唐诗派轻视学识的时弊。他提出了文与质、才与学相结合的美学观,形成了“渊博靡丽”的诗风。但他的诗论究其根本仍是一种以体制格调论诗的拟古理论,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