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对小说自身发展、书坊与明代刻书业、明代统治者政策与小说之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明代小说史上荒芜期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明代小说发展的影响,合理解释明代通俗小说自成书至刊行间隔百余年的奇特现象。并从这个方面入手,重新分析前辈学者所提以水浒叶子戏论证《水浒传》成书于嘉靖的情况,进一步探讨《水浒传》成书于嘉靖说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前尚存的元代通俗小说刊行本有“虞氏全相平话五种”、确定已佚的两种、《五代史平话》一种、“红白蜘蛛小说”一篇、“大宋宣和遗事”的部分段落。明代早期刊行的《永乐大典》曾收集过26卷平话,可见元代实际刊行的平话数量十分惊人。因此,元代平话和小说显然标志着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对于这个高峰期的研究十分缺乏,而文献的收集和认定是本阶段小说研究的重要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3.
明代著名学者焦的生年有三说。其一,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此据钱大昕《疑年录》。其二,生于嘉靖十八年(1539),此据《明状元图考》说他登第时为五十一岁推断。其三,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据容肇祖年谱、李剑雄年谱。其卒年亦有两说。其一,泰昌元年(万历四十八年),如黄宗羲《明儒学案》、钱大昕《疑年录》、《明史·焦传》。其二,万历四十七年,如黄汝亨《寓林集》。对此,笔者认为焦应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卒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其理由如下:其一,尽管现有资料没有留下焦生年的确切记载,但其友人的文章笔记可供查找。黄汝亨(1558-1…  相似文献   

4.
目前尚存的元代通俗小说刊行本有“虞氏全相平话五种”、确定已佚的两种、《五代史平话》一种、“红白蜘蛛小说”一篇、“大宋宣和遗事”的部分段落。这些平话都是巾箱本形式。明代早期刊行的《永乐大典》曾收集过26卷平话,可见元代实际刊行的平话数量十分惊人。因此,元代平话和小说显然标志着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对于这个高峰期的研究十分缺乏,而文献的收集和认定是本阶段小说研究的重要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演义小说,总受历史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这是肯定的。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就是据史而创作的。最早是明嘉靖元年(1552)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其首页就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明人高儒亦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卷。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  相似文献   

6.
在所有关于陈三五娘的文学作品如歌谣、说唱、戏曲、小说、传说等诸种体裁中,今天能够看到的最古老的版本却属戏曲类型,有刊刻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的《荔镜记》和刊刻于万历九年(1581年)的《荔枝记》。但是,嘉靖本和万历本都不是原创本。从万历本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表明,存在着一个编成于成化十二年至嘉靖三年(1476-1524年)间的《荔枝记》,这个本子就是为编万历本时所依据的前本。在没有新材料出现之前,要断定传奇小说与戏文产生孰前孰后,为时尚早。最早的《荔枝记》戏文,应当有“六姐(娘)”这一人物及有关情节,明代中叶时删去此部分,单留下五娘与陈三、林大鼻感情纠葛一线。然而,嘉靖、万历两本都留下了删改未尽的痕迹,可从后世流传下来的唱本及传说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7.
与《三国演义》嘉靖本的小字注相比,建阳繁本小字注的特点是:第一,数量较少。第二,建阳繁本有些小字注混入了正文,而嘉靖本则将所据抄本中的很多正文降为了小字注。第三,建阳繁本的音义注极少,而嘉靖本较多;建阳繁本有些小字注错误较多,而嘉靖本的小字注错误较少。就建阳繁本与嘉靖本相同的小字注来说,看不出它们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原稿就有的迹象,罗贯中原稿中没有小字注。小字注不能作为判断《三国演义》成书年代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明代通俗小说发展的转折点肇始自嘉靖初年,而活跃于嘉靖年阃的武定侯郭勋对通俗小说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倡导作用。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看,武定府刊印的通俗小说可以分为翻刻旧作、编创新作两种类型。郭勋对通俗小说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从政治上打破禁锢,从经济上打消疑虑,从创作上打破常规。  相似文献   

9.
作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洋洋洒洒一百回,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金瓶梅》产生于明代末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仅以抄本流传,直到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冬才付梓刊行。明末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字中郎),不仅较早获得《金瓶梅》抄本,而且首先将其见诸于文字记载。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任吴县令,不久就从董其昌(字思白)处获得《金瓶梅》抄本。《袁中郎全集》书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元至治新安虞氏刊本《三国志平话》、明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及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本《三国演义》中诗词的比较分析,指出从诗词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在《三国演义》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为丈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由于文人的参与,使得这部小说获得了两次较大的艺术提升,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进入一个更臻完善的艺术境地,从而也为文人独立创作白话长篇小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许潮,字时泉,靖州人(今湖南靖县),明代重要剧作家,生卒年不详,大约生于正德年间,卒于万历初年,明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任河南新安知县。《光诸续修湖南靖州直隶州志·文苑传》载:许潮“出忠烈宋以方门下,风流洒落,博洽多闻,言根经史”。又好学不倦,曾撰《易解》、《史学续貂》、《山石笔乘》等书;  相似文献   

12.
屠隆(一五四二——一六○五年)字长卿、纬真,号赤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万历五年进士,曾做过颖上(今安徽颖上县)和青浦(上海青浦县)知县。在文学史上,屠隆属明“末五子”成员之一(“末五子”还包括胡应麟、魏允中、李维祯、吴旦),著有《由拳集》二十三卷、《白榆集》二十卷、《栖真馆集》三十卷、《鸿苞集》四十八卷。他不仅擅长诗文,有“诗文不经意,一挥数纸”之称,而且还创作过多种戏曲和传奇作品,发表过许多有益的文艺理论批评见解。 屠隆从事文学活动的年代是在明世宗(嘉靖)和明神宗(万历)年间。自明代中叶以后,明朝的政治经济已经走向衰落,到了嘉靖年间,封建统治阶级更加腐败残暴,嘉靖二十一年严嵩入阁之后,结党营私,斥戮重臣,形成了二十年严嵩专权统治的局面。在这中间,虽然经历过张居正为首的所谓“政治改革”,但封建的政治经济危机仍然十分严重。待至万历中期以后,明代社会更加凋敝腐败,因而激起了人们的不满。在嘉靖、万  相似文献   

13.
周钧韬先生专事《金瓶梅》研究二十多年,提出了“《金瓶梅》作者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金瓶梅》时代背景嘉靖”“《金瓶梅》成书年代隆庆”“《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金瓶梅》为性小说”等6个新说;完成了《金瓶梅》创作素材来源考证的基础性工程。他的“治学之道”包括“知己知彼,选准研究目标”;“高层次加入”;“目不斜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敢于创新,在与权威的论争中创新”;“思辨与考证,双向汇流”等。其自言“治学之道”的核心是学好哲学。  相似文献   

14.
明嘉靖中期至万历后期,在坊刻通俗小说稿源匮乏的情况下,出现了书坊主兼任通俗小说作者并一度主宰通俗小说创作的现象。虽然这些作品本身价值不高,但在通俗小说发展史上却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原回目是: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着重写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它虽取材于历史(史书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但它又是一部小说,是在民间传说、讲唱和戏曲基础上写成的,有人说作者罗贯中写这本书是“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的确符合实际情况。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代是元末明初,作者推崇“忠义”,主张以“王道”“仁政”治  相似文献   

16.
《清平山堂话本》(以下简称话本),是明代洪楩用清平山堂斋名刊刻的收录宋元话本小说的集子,该书保存了早期话本26种。这些话本在明代嘉靖年间已经以“六十家小说”刊行,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  相似文献   

17.
人们通常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金瓶梅》等古典小说名著称为“奇书”,而《西游记》无疑是这些“奇书”中的“奇书”。究其原因,那是因为它作为神魔小说,本身就笼罩着一层炫目迷心的神彩外衣,其真谛难以为读者所认识,因此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其中,究竟谁是这部千古奇书的“造物主”,本身又构成了一个司芬克斯式的《西游记》第一谜。造成这一疑团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西游记》大约在距今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6世纪中后期)问世时,书上并未具作者的姓名。因为中国文学向来以诗…  相似文献   

18.
神魔小说是在明代三教归一背景下产生的,以神魔之争为主要内容的独特小说类型。从明初《三遂平妖传》开其先河,至明中叶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问世,这一流派迅速获得了读者的认同,风行于世,绵延不绝,成为小说史上堪与历史演义、人情小说并驾齐驱的主流之一。我们依照其文体规范的确立与衍变,将之分为初兴期、发展期、因革期、衰蜕期四个不同阶段。这里试图剖析发展期的神魔小说创作。 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起,至天启末年(1627)止,这三十多年的时间我们视之为神魔小说的发展期。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因为自明万历二十年(1592)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刊行于世,神魔小说的创作呈现出一种稳步发展的势头。作品数量大大增加,创作、刊刻于此期的神魔小说将近二十部。据统计,成书或刊刻于万历间的历史演义约为十七部。神魔小说创作能在这样短时间内与历史演义平分秋色,实在令人惊异。毕竟在长篇  相似文献   

19.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嘉靖本蒙古文《三国演义》抄、刻本与满文译本、汉文原著的比较研究,进一步确定了240回《三国演义》蒙译本转译自嘉靖本满文抄本。继而,对国内外现存嘉靖本《三国演义》蒙译本的收藏、分布情况及其典型的抄、刻本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略述了嘉靖本《三国演义》蒙译本的翻译背景、译文特点以及在《三国演义》蒙古地区传播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