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认识论视野中的教学评价理念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   《当代教育科学》2005,(17):12-15
认识论的演变与教学评价的变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传统认识论“客观性”知识观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本质是测量,功能主要以社会导向为主,其着眼点是“知识”;现代认识论语境中的“文化性”知识观使得教学评价的本质定格为价值判断,其功能是以能力导向为主的,相对应的客体由工具性的“知识”转变为对象性的“人”;在后现代认识论“情境化”知识观的视域中教学评价理念发生了更深刻的变革:要尊重差异是其本质特征,信息呈现是其功能,生活则是其基本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发生认识论和进化认识论的出现,在现代西方认识论的研究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们直接促成了现代西方认识论从传统的静态性的研究向动态性的研究转变,从而促进了认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通过对发生认识论、进化认识论及人类学对原始思维的比较性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西方认识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在对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认识论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应“主导—主体相结合”;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不应是主观主义的,而应主客观相统一。  相似文献   

4.
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仅有其价值论基础,也有其认识论基础,论述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各自的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认识论基础;绝对理性主义认识论和经验主义认识论,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欧克肖特的教育哲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性论、认识论和道德论三个角度初步探讨了欧克肖特的教育哲学,其人性论认为人性假定是作为游戏者的人,并分析了自我理解和会话这两种路径;其认识论主张技术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共存;其道德论倡导基于习惯和情感的混合道德生活形式。最后从四个方面评论了欧克肖特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现代认识论的最科学形态,这种科学认识论创立过程从范畴的角度来考察,它经历了三个基本范畴,实现了二个重要转化而成立的。“三个基本范畴”是指自我意识、异化劳动、科学实践。“二个重要转化”是指从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论转化到异化劳动论,再从异化劳动论转化到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7.
超前认识论从新的角度拓宽了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一、以往都是从一般认识论即总体上对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探讨,超前认识论则是对人类具体认识行为的研究;二、超前认识论深化了主体性研究,使主体兼有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的性质;三、超前认识论试图揭示人类认识第二次飞跃的生成机制,正是在这一问题上对认识论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8.
教育认识论以教育认识和教育认识的发展史、理解史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教育知识的内在秩序。然而,对于实践品格鲜明的教育学来说,认识论研究的单薄与匮乏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知识的内在秩序是指不同时代、不同体系中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的、近乎平均值的那部分知识变迁的轨迹与规律,揭示教育学知识的内在秩序,有利于实现教育学知识的整体跃进。刘庆昌教授的《人类教育知识论纲》一书为教育认识论研究做了正确的示范,它以人类的名义对集体教育知识进行了确证,横向上构成了个别教育学思想过程与时代学说之间的环链,纵向上解决了人类教育认识的新旧范畴和思想存续变革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在历史认识论方面,他解答了历史学的性质;提出了历史学的任务——解释和描述;指出了历史学的选择性和历史认识的相对性;阐述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意义。波普尔的历史认识论内涵丰富,既有不少有益的见解,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现代心理学对传统认识论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发端意义上,心理学独立出来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试图用所谓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哲学认识论提出的问题。正是因为如此,心理学实际上成了传统哲学认识论的“终结者”。然而,当心理学去“终结”传统的哲学认识论的时候,心理学本身却又提供了认识论延续的新土壤。这样,被现代心理学“终结”了的传统认识论必然向现代认识论实现彻底的转型,而现代认识论也必然不同于传统认识论。最典型的现代认识论形态是分析哲学转向形式分析(尤其是语言分析)和客观知识的研究。实际上,科学主义倾向的现代西方哲学各个流派都是现代认识论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11.
Learning is better than knowing, generalization is more illuminating than abstract generality or universality because we perceive and thus become conscious of change or development only. Signs and representations establish the dialectic of fix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transformation on the other, which is so essential to learning and cognition. Mathematical epistemology from a semiotic point of view therefore is above all a genetical epistemology. All real mathematical activity is concerned with representations of mathematical entities rather than with things in themselves and with the processes of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of a given representation into others. This paper tries to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essen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tivity theory, epistemology and mathematical education, using the semiotics of Charles S. Peirce as a unifying reference. It is certainly beyond the scope of such a paper to spell out all the questions involved in every detail. Much of what is said in the four short sections to follow is calling for further concretization and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知行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儒学史上,孔子最先论及了知行问题。他的知行理论涉及道德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一直以来,人们对其道德论意义作了重点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其中所蕴涵的认识论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在其道德论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其认识论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西方知识论的三种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知识本质属性的不同设定和知识是何以可能的不同说明,可以把西方知识论划分为三种范式。即,客观知识论、主观知识论和准人类学知识论。前两种是准人类学知识的抽象,人类学知识论是对前两种范式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创立的人类学知识教师科学的知识论范式。因此,分析、考察知识率范式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反思教育与时间的关系是教育哲学最核心的任务。现代教育哲学深受知识论哲学的影响,而知识论哲学与“浮士德时间”哲学之间具有天然而密切的关系。“浮士德时间”哲学对时间理解的线性,易控性和可计量性为知识教育哲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而知识论教育哲学则相应获得“浮士德时间”哲学的一切品质。现代教育如果不能在时间哲学上超越“浮士德时间”,就不能超越知识论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5.
师生关系:发展性主体际交往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教育之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以往以狭义认识为方法论基础的教学理论难以对师生关系做出合理的阐释。取而代之的以现代广义认识论为方法论基础的教学理论艰师生关系予以科学地阐释,认为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和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主体际交往以课程为中介,围绕课程进行对话、交流。再次,师生主体际交往关系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为目标,具有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与战后世界范围内开放大学兴起的社会情境炯然相异。知识论嬗演对开放大学建设和开放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变化主要来自知识科学性的去蔽、知识产生途径的变化和知识的去中心化。地方电大应告别传统本质主义知识论主导下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转型和知识论嬗变情境的地方开放大学教育进路。  相似文献   

17.
Personal Epistemology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The ideas that individuals hold about knowledge and knowing have been the target of research programs with disparate names, such as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reflective judgment, ways of knowing, and 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 all of which appear to be a part of a larger body of work on “personal epistemology.”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s are salient in numerous academic experiences, have been shown to be related to learning in various ways, influence reasoning and judgment throughout our lives, and hav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Yet this work has remained outside the mainstream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ddresses three main questions: (1) What is personal epistemology research and how is it conceptualized? (2) How are individuals' conceptions of epistemology related to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3) Given what we know about personal epistemology, what might educators do?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vided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发生认识论在聋人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媒体要素被引入教学模式入手 ,分析了信息传递在聋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从发生认识原理论述了聋人认知形成的特点 ,提出了在发生认识论原理模式下的结构强化的发生认识论聋人教育模式 ,分析了这种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教育和教育是什么反映出我们对教育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两重判断,其根源在于教育活动要兼顾理想与现实、事实与价值。教育异化体现出人们教育认识中事实(实然)与价值(应然)的对立。从认识论视域思考教育异化有助于合理定位教育功能,缓解教育价值冲突,进而消解教育异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教育领域的"三个世界"及其智能虚拟映射进行了认识切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新的智能虚拟世界:代表数字化教育事实和存在的世界一’、代表人工智能教育认识的世界二’、代表人工智能教育思想和知识库的世界三’。文章指出,这三个新的智能虚拟世界是教育领域的"三个世界"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智能虚拟映射,扩展了传统教育研究的本体论假设,进而导致认识论的全方位变革。此外,文章还从认识主体、研究对象、研究范式、推理思维、知识表征等五个方面的变化,阐明了教育研究的认识论变革所引发的方法论转变。文章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智能时代教育的过程与本质,并为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