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技法律制度基本价值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法律制度基本价值原则包括: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安全的原则和全面协调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所涵括的价值与一般法律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它们更体现了科技法律制度的特殊性;科技法律基本价值原则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构成了统一的价值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2.
法律的规制是对社会关系发展的一种制度化的选择和认可,法律制度应在社会变革和重构中有所创新、发展。在技术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是法律对虚拟社会及其法律关系所必须做出的回应。回应的模式应力求在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之间寻求法律技术适用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风险频发的现代社会中,终身教育作为可能的原则、尺度与路径,成为人们回应与消解社会性风险的现实选择。从知识风险的角度看,终身教育可以通过提供终身性、系统化、体系化的知识教育,回应知识的碎片化风险,并通过确证性、更新性的知识来源以及对知识判断力的终身培养,应对知识谬误化风险。在面对社会性情绪风险时,终身教育以倡导生命价值与生活价值来消解个体性情绪风险,同时通过教育的公平取径与发展路向,回应群体性情绪风险。最后,在突发性和缓发性公共风险频发的环境中,终身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效提升人们的风险应对能力,为社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来自教育领域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生命伦理学的宗旨及其对“三生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命是生命伦理学的根本宗旨,围绕着生命这一神圣主题,生命伦理学构建了护卫生命的宏大体系。以生命、生存、生活为内容的“三生教育”将人的生命发展构筑在生命、生存与生活的互动逻辑上。生命伦理学与“三生教育”在本旨上是一致的,并且生命伦理学在生命标准、生命属性、道德参考、价值参考、政策参考、法律参考、原则参考等方面对推进“三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周双娥 《文教资料》2006,(12):131-132
“多媒体案例教学”法,是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中一种深受师生欢迎的新型教学法,也是对当今社会科技发展与教育创新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必然回应。遵循“慎选、精制、活用、反馈、协调、实效”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模式,能有效消除不当运用案例教学法带来的某些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生命科技在医学诊疗活动中的地位日益突现,越来越成为医学治病救人、挽救生命和改善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生命科技旨在发展和保障人权,但其实际适用,尤其误用、滥用或恶意使用,也难免产生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利的问题。因此,生命科技的适用首先应确立生命科技人权保障观念,在此观念之下,构建合理的生命科技人权保障制度,一是生命科技的适用应以当事人知情同意为基础,二是生命科技的适用应明确不伤害原则。  相似文献   

7.
伴随人类基因组序列这部"天书"的破解,基因编辑给遗传疾病患者带来治疗的曙光,但基因破译给人类未来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灾难?科技在承载人类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时,也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难题。文章从哲学的生命伦理维度,思考基因密码破译所引发的家庭伦理、代际伦理和社会伦理等问题,基于法律规范和生命伦理的自主、不伤害、行善和公平原则,探索基因技术发展与道德伦理的关联,以促进基因编辑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进步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法律文化。本文在阐释"科技发展"和"法律文化"两个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探索了"科技发展"对"法律文化"的影响。科技发展对法律文化的丰富体现在:科技发展开辟了新的立法领域,科技发展要求对原有的法律进行改革,科技发展推动了法律实施方式的进步;科技发展对法律文化的变革体现在:科技发展不断变革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的传播方式和法律的实施方式。为应对科技发展对法律文化的影响,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提升法律和科技工作者的法治观念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9.
一、建构《终身教育法》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教育法制是伴随着教育的普及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律调节领域.换言之,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凭借法律制度来实现国家的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是各国教育走上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建构《终身教育法》,笔者认为,事实上是对时代的回应.言回应,而非简单适应,是表明一种负责任的,有区别的,有选择的适应的能力.我们知道法律具有着一定的滞后性,为了使之真正发挥其调节功能,我们应该努力使法律"更多的回应社会需要",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变化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0.
自愿和无偿是有关器官移植与捐献的首要伦理原则,然而,这两个原则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这个矛盾体现了当代生命伦理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能否恰当地回应这一矛盾取决于我们对自主的理解。生命伦理学领域中的自主原则主要地来自康德,但是长久以来,康德的自主概念并没有在生命伦理研究中得到恰当、充分的阐释。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自主原则的应用越发困难。当代康德式建构主义理论通过行动者的自我反思有力地促进了规范伦理学的复兴,推进了康德对于道德义务的论证,同时构建了一个逻辑上更加自洽,并且更加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自主概念,即将自主阐释为理解理由并与他人交换理由的能力。这一自主概念的应用不仅能够化解自愿和无偿原则在表面上的矛盾,也能为理解和应对当代各种生命伦理难题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推进道德哲学中对于普遍性道德义务的论证。  相似文献   

11.
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使人类获得了无限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生命科学的发展势必受人类社会伦理和法律规范的制约。科学研究和伦理道德乃至社会法律之间应该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因此,伦理和法律如何应对生命科学中涌现出的种种问题,是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12.
法的有效性可以从社会学、伦理学、法律教义学的维度加以理解,与此相对应存在着3种效力不同的法:民间法、自然法、国家法.何种法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有效?文章从法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法律的生命。传统的法学教育缺乏师生互动,不能体现法学专业大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加强法学实践技能训练,是现代高校法学教育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就是对实践技能训练方式的开发、适用和检讨。  相似文献   

14.
国际经济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抑或独立的法学部门,仍然是一个莫衷一是的问题。通过对国内法律部门划分的历史考察,法律部门的分化建立在社会分层的基础上。当代人类社会从横向层面可以分为政治国家、国内市民社会、国际政治社会、国际市民社会。不同的法律部门在社会的不同层面内起调整作用。从国际经济法的社会基础、法律基础、方法论基础论证它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  相似文献   

15.
法的价值问题是法律科学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其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的问题,建立在不同主体对彼此内在需要相互承认和调和的基础上。从横向的部门法视角划分,不同部门法侧重对人性不同方面的肯定,其价值取向存在差异;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看,法价值和人性之间存在着互动,是一个相互塑造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从应有权利到现实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是权利之学。但长期以来,在中国法学献中盛行着一种观念,即:权利只能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离开法律形式的权利是不存在的。本作认为,权利的合法性并不具有必然性,确乎存在着一个不以法律为唯一根据且先于法律而存在的权利;权利有着三种存在形式,即: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依次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最后才是现实权利。现实权利是权利运行的终点,又是新权利运行的起点。只有这样,权利才是真实的和完整的。  相似文献   

17.
构建国际民族法学旨在创设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边缘学科——国际民族法学,其动因源于错综多变的国际民族关系和调整国际民族关系的法律机制,其途径在于以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为蓝本,筹划、设置国际民族法学的框架体系、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其价值在于形成系统学说,破解现实问题,以法学思维透过法律现象审视、正视国际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法律制度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社会特征、文化底蕴及社会思想。反过来说,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政治制度、农业经济、农业文化思想及儒家思想铸造了中华法制的特色,其中法制的矛盾性尤显突出。这种矛盾性有碍于法律的进步,痛失法律的先进性。中国历史上法制矛盾性表现为,其一,存在专制政治与法制主导思想的矛盾;其二,存在人治官治与法律公正精神的矛盾;其三,存在伦理价值取向与法律的发展经济功能的矛盾。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上法制的矛盾性中得到启示。中国历史上法制没有获得革命性质变与飞跃,只有推翻封建制度,变革政治,法制建设才能做到法理原则正常化、科学化;治理国家与保障人民的利益是法制建设的不可偏废的宗旨;真正的法治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制发展的归宿。  相似文献   

19.
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对高校法学教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引发了各界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热烈讨论,本文从对高校法学教育的定位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应当正确认识司法考试的导向性作用,改革高校法学教育,同时完善司法考试本身,两者的良性互动与协调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原始宗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原始人的生活。原始宗教思想对“习惯法”起了造模定型的作用。无论是古代印度、古希伯来,或且封建社会的伊斯兰国家宗教经典《摩奴法典》、《摩西律法》和《古兰经》都成为治国安邦的法律典籍,宗教经典成了法律的依据和基础。纵观历史,古代受宗教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法律,在法理思想上不完全健全,甚至有些扭曲与变形。表现在:集立法与执法于一身,人治大于法治;缺乏平等原则,法律不公。宗教法规反映法律的初级性特点。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大幅提升,宗教对法制的影响也必然弱化。从历史角度看,政教分离是进步现象,也有利于法律文化的健康发展。加强法制建设应当崇尚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