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美国黑人文学兼具黑人民族和美国文化的特点,以废除奴隶制、反对种族歧视为主.由于美国的黑人女性背负着性别与种族的双重压迫,所以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具有独有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特点,针对二战后期至今黑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了解到美国黑人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为了争取与美国白人享有平等的民主权利,进行了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长期不懈的斗争。这种斗争到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不断高涨并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称为“民权运动”或“民权革命”。  相似文献   

3.
1日 1936年,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的战斗中壮烈牺牲。2日 1975年,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代主席的董必武逝世。4日 1968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为反对种族岐视,为黑人争取平等、自由,在罢工中被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兰斯顿·休斯的诗歌作品。休斯的诗歌描写美国黑人的生活状态,抨击种族歧视。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种族对立,深入探索美国黑人的种族身份问题,提倡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共生。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在支持英国黑人斗争的声明中指出:“种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美国黑人“在社会中处于被奴役、被压迫和被歧视的地位”。“美国帝国主义对黑人的法西斯暴行,揭穿了美国所谓自由民主的本质,暴露了美国政府在国内反动政策和在国外侵略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英明的论断明的论断,揭穿了美国种族关系的真相,指出了美国黑人斗争的重大意义。从今年四月三日开始的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风暴,已席卷美国广大地区,并在继续扩大和发展中。这是美国反动统治集团一贯地、系统地推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从自身种族和性别出发,用特有的视角诠释并探寻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本文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解读她的名篇《所罗门之歌》,深入挖掘黑人文化传统,探究黑人民族以及种族身份,从而找到美国黑人真正理想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刘沥 《文教资料》2006,(30):155-156
《我知道囚鸟为何歌唱》(IKnowWhytheCagedBirdSings)是美国黑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它是作者玛雅·安吉罗的自传体小说,作者通过一个年轻美国黑人女孩的成长经历揭露了在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和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自其产生之日起便被深深地刻上了种族、阶级、性别和身份的烙印。同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一样,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作品所阐释的身份认同与边缘写作观照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与后学批评所关注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种族歧视在美国生根发芽,从1619年首批黑人来到弗吉尼亚州,美国黑人就此走上了一条被奴役、被压迫、被歧视的道路.一部美国黑人史绵延200余年,是一场反对种族歧视的血与泪的斗争.探讨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问题,对于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就美国黑人文学的特点展开讨论,由于美国黑人所经历的非人待遇及其在美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其文学作品多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事件。以自传及自传体小说为主。主题集中表现为反对奴隶制,反对种族主义歧视,为平等、自由而抗争。  相似文献   

11.
奥古斯特·威尔森的《钢琴课》揭示了在美国现实生活中美国黑人面对本种族群落的文化传统时所处的两难处境。威尔森通过对钢琴的去与留这一矛盾的解决 ,阐明了美国黑人要想立足于美国社会开创未来就要把握好过去和未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奥古斯特·威尔逊虽然将《两列火车飞驰》的时间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他关注的不是轰轰烈烈的黑人革命运动和那些革命英雄,突显的也不是黑人和白人的种族冲突,而是聚焦普通美国黑人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借此,威尔逊表达了他对当代美国黑人生活困境的反思,从黑人社区的分崩离析、经济的不能自主和民族内部的自相残杀三个方面指出当代美国黑人对自己的处境负有一定责任。  相似文献   

13.
莫里森想通过她的小说《宠儿》揭示黑奴题材的传统小说在它们的历史性描述中所缺失的更深层次的东西,真实展现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度下的那段痛苦的历史。本文试从个人历史与民族历史的融合、种族关系、民族信仰以及美国黑人女性在家长式统治模式中的地位等几个角度着手。探讨了美国黑人历史在这部小说的痛苦再现。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非洲裔美国人使用一种有特色的英语变体。这种黑人方言引起语言学家的浓厚兴趣。随着中美两国在体育、艺术、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中国人或多或少也接触到黑人英语。挖掘美国黑人英语的起源有助于分析美国黑人英语的诸多特点,然后探究黑人英语与种族和社会阶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目前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品主要展示一个叫"奶娃·戴德"(Milkman Dead)的男性黑人青年如何去寻求黑人历史文化之根和自身精神独立的成长过程。在《所罗门之歌》中,通过描述奶娃在成长过程中对种族意识的获得,莫里森表达了美国黑人应该通过回归传统文化和寻求种族身份来获得平等地位的理念。而奶娃的成长经历,则展示了美国黑  相似文献   

16.
"种族"概念是文化批评的关键词之一。美国社会的族群多样性构成了复杂的种族问题,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探讨美国种族问题的背景,考察"种族"概念的含义和西方学界的种族研究,集中讨论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种族思想的两个方面——民族主义思想和融入主义思想,试图为理解和思考美国的种族问题提供一个具体入口。  相似文献   

17.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它揭露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被废除前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从女性主义和种族的视角对文中四位女主人公: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进行分析,可以窥见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18.
王梦巧  吴静 《海外英语》2015,(3):193-19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生都在探索黑人的种族文化与矛盾,其作品中许多关于暴力,种族冲突和黑人悲惨人生的描述,都透露着浓浓的创伤情节。《天堂》回顾了黑人种族百年来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情感,再现了他们充满艰辛磨难的创伤历史,深刻表征其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该文从种族的集体创伤和以女性为主的个体创伤两个部分来解读,探讨如何帮助创伤个体或集体走出创伤,开创崭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生都在探索黑人的种族文化与矛盾,其作品中许多关于暴力,种族冲突和黑人悲惨人生的描述,都透露着浓浓的创伤情节。《天堂》回顾了黑人种族百年来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情感,再现了他们充满艰辛磨难的创伤历史,深刻表征其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该文从种族的集体创伤和以女性为主的个体创伤两个部分来解读,探讨如何帮助创伤个体或集体走出创伤,开创崭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黑人处境问题是当今许多美国黑人作家所关注的焦点。 1 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着重探讨了美国黑人作为种族的未来出路问题。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 ,评论界有诸多说法。本文则从文本入手 ,以历史的观点来解读小说的主题 ,指出莫里森在探索 2 0世纪 70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美国黑人种族出路问题时试图重铸黑人的民族魂 ,她倡导走继承黑人民族文化遗产的道路。本文重点分析了作家主张走民族主义道路的真正意图以及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本文还对作家民族主义思想价值取向进行了学理性的剖析 ,指出回归与超越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