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输·赢     
喜讯传来,我们班的王珊珊同学被评为“县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了1这一年来,她一直是同学的“小老师”,我的好帮手。荣誉当之无愧属于她。当我郑重地把大红奖状呈给王珊珊母亲时,她不以为然地撇撇嘴说:“奖状?老师,你来得正好,我要向你告状!”我懵了:“告谁的状?…‘告王珊珊的状呀。”我简直难以置信了。  相似文献   

2.
韩得学 《甘肃教育》2009,(11):41-41
最近读报,一位母亲成功教子的事例发人深思。文章记叙了一位母亲三次参加家长会的情景。儿子因为智力一般学习很差,而且行为习惯多有挑剔之处,这位母亲每次都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每次她都以自己发现的优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你比以前进步了。”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张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交到母亲手里时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的鼓励让我走到今天……”  相似文献   

3.
陈书凝 《小火炬》2010,(9):19-19
我们的语文老师姓张,她的手指很纤细,手背青筋突起。老师常开玩笑说:“我这哪是手啊.分明就是鸡爪子孵嘛!”在我的心目中这如爪子的手却具有无穷的魅力,它多次温暖了我的心.并像灯塔般指引着我前进.让我更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  相似文献   

4.
近日,笔者遇见一个剐迈入职场,正在实习的职校毕业生,她小名叫菲菲。她说她遇到了一个难题。进公司实习前,父母给她上了一堂课。母亲告诉她,刚进单位资历浅,对同事要客气、尊重地称呼为“老师”;父亲.一副过来人的样子:“当年我在工厂当学徒,我对师傅是非常恭敬的!”可是,在这家公司已经呆了三年的一位师姐,她的说法恰好相反——最好直呼其名。师姐说她当初刚来试用时,  相似文献   

5.
郑琦凡 《辅导员》2011,(21):57-57
从小到大.有许许多多令我敬佩的老师.但令我最敬佩的还是教我三年级的张云婷老师.她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神”。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心     
16岁那年,我最烦心的事就是:不管走到哪里,母亲都会跟在我的身后。我去上学,她跟着,去打球,她跟着,去登山,她也跟着。这给我带来了很多烦恼。有一次,老师让我到黑板前完成一道数学题,由于我不太会做那道题,心里一着急,在上讲台的时候差一点摔跤。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时母亲竟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她用手扶住我,然后双眼敌视地望着老师,好像害怕我受到老师的伤害一样。老师和同学们都不解地看着我,老师问我:“她是谁?”只见母亲一边用手抚摸着我的头发一边说:“孩子,有我在呢,你别怕!”我和母亲滑稽的“表演”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原来,母亲一…  相似文献   

7.
那天学习《我与地坛》,围绕“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的问题,我要求学一生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学生在积极地发言,可是我还发现有一个学生在静静地流泪,她没有参与讨论,她更没有起来发言。她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个人偷偷地、静静地、默默地流着泪。  相似文献   

8.
曾看过这样一篇小品:中国父亲端木,拿着赴美读高中的女儿寄来的美国各科老师的评语,大跌眼镜:这真的是我的女儿吗?!她“有语言天赋”,她“乐观积极”,她“优雅”而有“创造性”,她有“人格的力量”,她是“宝贵的财富”!其中一位美国老师在推荐女儿上大学的信中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 这句话让一个父亲的心无比惊讶又深深地震撼。因为仅仅在4个月前,端木送走的那个女儿,是一个被老师批评为“没有数学脑子”,垂头丧气地对着父亲说“我厌学了”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打开办公室的门.我迎面看到一个女孩儿靠在时面墙上。她低着头.双手插在校服兜里。听到我开门的声音.她抬起了头.轻轻叫了声“老师”(声音有些局促),又迅速低下了头。我想她应该是来找我的,于是向前一步.温和地说:“同学。你是来找我的吗?”她点了点头。我说:“进来吧。”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社会课。课题是“你从哪里来”。课文告诉小朋友,人是母亲生的,母亲从怀孕到生小孩子很不容易,我们要关照孕妇,孝敬母亲。为了上好这一课,这位执教老师还特地请来了一位孕妇,回答小朋友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有问题的答案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母亲怀孕要付出很多很多。但是,这位孕妇从走进教室到离开教室之前竟没有人请她坐下讲!一位教低年级数学的老师,刚把“萝卜”、“白菜”(用纸做的教具)贴到黑板上,“啪嗒”一声,一只“萝卜”掉在地上。一位小男孩连忙跑到黑板下拾起来,双手递给了老师。没想到,这位老…  相似文献   

11.
一、课程资源的挖掘 一次作文课,老师让大家以“母爱”为话题进行写作,方云(化名)同学交了白卷。老9币感到很意外,于是找到了她。一提起妈妈,孩子泣不成声,她说:“我不敢听到别人提妈妈,在我生活的14年中,从来没有见过妈妈,也没有叫过妈妈,没有发过‘妈妈’这个音!”后来经过了解得知,原来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她10个月的时候就离婚了,妈妈改嫁他乡,再也没有回来看过她。打开孩子的日记,有一段这样写道:“……多少个夜晚我会偷偷地哭泣,我不知道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活着,我也许是个多余的人,都说天下最善良的是母亲,而我的母亲却不要我了,没有母爱的日子,我没有活下去的勇气……我渴望见到妈妈,哪怕仅仅是一面。”  相似文献   

12.
蒲昕昕 《山东教育》2005,(28):18-18
当我把“平”字范写在黑板上,我对孩子们说:“现在,请小朋友们评一评,老师写得怎么样?”当一个女孩子给我指出“平”的第三笔“撇”碰到第四笔了,我称赞她说:“小天真勇敢,敢给老师提意见,真了不起!”当我再让其他的孩子接着评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平”字最后一笔“竖”应该是尖尖的,老师写得不够尖;老师写的“平”字第二笔“横”有点短;老师没注意顿笔……  相似文献   

13.
溪水     
文章开头把溪水视为“母亲的眼睛”,接着写出春夏秋冬“眼睛”里流露出的色彩,这既是对溪水的歌唱,也是对母亲的歌唱,因为这溪水里曾“留下我儿时的身影”,曾让我享受过母爱般的幸福,她记住了山水里曾“留下我儿时的身影”,曾让我享受过母爱般的幸福。她记住了山沟里发生的一切,记住了“山民的悲哀和欢乐”,并把养大了的“我”送出了山去。溪水是歌,母亲是歌,文章本身也是一哀怨的抒情山歌。  相似文献   

14.
母亲颂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抚慰和人的心灵中所有亲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在悲伤时,她是慰藉;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宥的源泉。谁要是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他的头所依托的胸膛,  相似文献   

15.
错别字     
《小读者》2011,(10):18-18
老师在批改作文《我的老师》时,发现这么一段:“老师,您就像辛勤的园丁,送走了一庙又一庙学生.现在又在送我们这一庙……”原来该生将“届”字错写成了“庙”。老师批注:等送走你们这一“庙”,我就不当园丁,改当方丈了。  相似文献   

16.
戴继华 《语文知识》2014,(12):37-40
【课堂实录】 柳咏梅老师:一篇小小的《散步》,有很多美点值得我们欣赏,下面我们就来寻找《散步》美在哪里。 倪润博:“母亲摸着孙儿的小脑瓜……”这里可以看出“我”的母亲还是很爱“我”的儿子的。有两处可以看出,当“我”说走大路后,母亲却说还是走小路吧。她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孙子,还是要求走小路了。第二,她摸着孙子的小脑瓜说,这里用“摸”这个动作,表现出母亲对孙子的抚爱。所以,美在奶奶对孙儿的爱。  相似文献   

17.
黄红艳 《云南教育》2009,(21):43-43
我是一名母亲,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与女儿的相处中,我时刻扮演着母亲与老师的双重角色,既是慈母,更是严师。不久前,女儿参加了学校举行的“三生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回来后,她兴高采烈地对我说:“妈妈,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成熟、饱满的生命姿态,什么是人生意义的终极寄托!”女儿的举动,让我十分欣慰。作为家长,我对“三生教育”也有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在和许多老师聊天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发出这样的感慨:教文言文很没味儿!但我觉得不然。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如果能抓住“诵读”与“积累”这两个基本理念,那么她也能散发出“语文”特有的芳香。  相似文献   

19.
王婷婷 《考试周刊》2012,(9):172-173
背景描述: 悄无声息中.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那群孩子已渐渐成长起来,他仉中有的已经步人大学,成为一支年轻却不可忽视的力量吸引着来自社会的目光。与前辈“80后”和“70后”一样,这群出生于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一代人也立马被冠上了“垮掉的一代”这个世袭的封号。也许是对年轻人的不信任,也许是不愿接受时代改变的事实.“90后”被社会批评得体无完肤。“90后”不满社会对他们的偏见,纷纷写文章澄清自己后不是“坏孩子”。作为高中老师,我接触的都是“90后”,2009年送走了一届毕业生.他们已经步入了大学.而我又迎来了一届新生。老师在谈论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对“90后”学生表示或多或少的不满。为此,我在网上寻找了大量关于“90后”的文章,试图带领着大家走进“90后”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20.
王宝琪 《小学生》2009,(8):24-24
我老是分不清“辨”和“辩”,组词时经常弄错。一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告诉我只有分清字形,理解字义,才能正确运用。老师不但教我分清了“辨”和“辩”,还让我学会了“辫”与“瓣”的用法。因为她把这四个字编成了儿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