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自宋人真德秀倡司马迁师承董仲舒说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本文从司马迁博引古籍,不一定接闻于董生、《史记》《汉书》不载司马迁师承董仲舒之事、司马迁与董仲舒同居茂陵说不可靠、《史记》对董仲舒的评价远不及《汉书》、司马迁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评价兼采《春秋》三传而不主公羊一家、司马迁与董仲舒相同是因为两人有相同的文化渊源等九个方面,说明司马迁师承董仲舒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在《史记》与《汉书》中都有传,但有很大的不同。《史记》是合传,《汉书》为其单独列传;司马迁对董仲舒并没多少的正面评价,而班固却称其为"王佐之才";司马迁仅简述了董仲舒的一生,班固为董仲舒增加了许多生平。究其原因,司马迁和班固的家庭及时代的背景等都不同。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在《史记》与《汉书》中分别有传。不同的是,《史记》中是合传,司马迁对董仲舒并没有过多的正面评价,而班固则为董仲舒单独立传,并高度钦许。究其原因,除了家学渊源、历史观存在差异外,重要的是时代思潮变迁所致。汉朝对儒学的热衷促使儒学从"百家"到"独尊"地位的转变,影响了包括司马迁、班固在内的社会群体的心理转变,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董仲舒及其学说的载记与评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在《史记》与《汉书》中分别有传。不同的是,《史记》中是合传,司马迁对董仲舒并没有过多的正面评价,而班固则为董仲舒单独立传,并高度钦许。究其原因,除了家学渊源、历史观存在差异外,重要的是时代思潮变迁所致。汉朝对儒学的热衰促使儒学从“百家”到“独尊”地位的转变,影响了包括司马迁、班固在内的社会群体的心理转变,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董仲舒及其学说的载记与评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2002年11月,在东京大学演讲一次,题目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新探索——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1)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产生背景的关系;2)董仲舒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如何评论从荀子天人相分到董仲舒天人感应;4)董学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王葆弦首先提出问题:对于《春秋繁露》真伪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你有什么见解?首先《春秋繁露》在“汉志”中没有著录,有人就怀疑它的可靠性。《史记》在“汉志”中也没有著录,只有“太史公书”,我们不能怀疑《史记》是司马迁的著作。其次,《汉书》本传中说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时列出篇名有《蕃露》,既有春秋,又有蕃露,也不能说《春秋繁露》没有一点根据。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开创之作,也是典范之作,后代的史传和杂传从总体上说,其成就都未能超越《史记》。文章从班固《汉书》对《史记)文学性的有意消解、统治阶级对传记写作的干预、传记文学理论的匮乏、只讲师法《史记》而不讲创新发展等方面作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代有没有土地买卖?持战国土地买卖说的同志,依据有二:(1)《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的话说: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卖买”。(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括“曰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其实,这两条史料都不足为据。《汉书·食货志》虽然引用了董仲舒说商鞅“除井田,民得卖买”的话,但《战国策》、《史记》却只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各以差次名田宅”,根本没有土地买卖之词。就连班固  相似文献   

9.
王澍 《现代语文》2007,(10):110-110
《史记·五帝本纪》:"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司马迁似乎很重实。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也称赞《史记》为"信史"。其实不然。司马迁很好奇,《史记》不仅好奇,有时甚至流于妖诡和荒谬。  相似文献   

10.
西汉孝惠帝缺位于司马迁《史记》,而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其增立《惠帝纪》,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探讨。本文通过《史记》、《汉书》中涉及汉惠帝相关篇目的细读,在史学视角与文学视角进行对比之后,窥见出《史记》发展到《汉书》,史学性增强而文学性减弱。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史记》《汉书》过程中,颇感其记述及注释有可疑之处.今摘取其中三例,求证于方家:梁玉绳关于《史记》《汉书》所载张良卒年皆误的说法并无根据,实则二书皆存正确之可能;公孙弘年寿及生年《史记》《汉书》所载相异,是历法中并本、除本的区别;《史记》所载汉武帝元光年号非司马迁本记,应为后人所追记.  相似文献   

12.
(一) 我们知道,现存的《史记》绝非司马迁《史记》的原貌。这个问题最先提出的人是东汉的卫宏。因为他在《汉书旧仪注》中说过:“太史公作《景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之。”《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而现存的《史记》却比原书要多将近三万字。由此看来《史记》存在着一个残缺问题。所以班彪、班固父子提出:“十篇缺,有录无书。” (见《汉书·司马迁传》及《后汉书·班彪传》)。班氏汉人,去迁未远,人们因而常以班说为据。但到底缺哪十篇班氏没讲清楚,后代电就产生了各  相似文献   

13.
对于董仲舒对策之年,历来有多种说法。这诸多说法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史记》和《汉书》的相关记载表面看上去似乎有矛盾,给后人钻了空子。孙景坛据此认为董仲舒对策是班固的伪作。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是由于后人误读史料造成的。《汉书》把董仲舒对策之年系于元光元年五月和《史记》的记载并不冲突。这从方法论上给历史研究一个启示: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是不能轻易改动严谨史学家所留下的史料的。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司马迁传》、《后汉书·班彪传》称《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张晏注《汉书》,历举十篇书目,指出《武帝本纪》、《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四篇为褚少孙所补,其余六篇则不云有无补作。关于《史记》十篇亡书,唐代以前学者都笃信张晏之说。唐宋以降,异说始起,自此以后,议论纷如。归纳各家之言,不外以下四种说法。一、十篇有录无书说(详见后文)。二、十篇草创未成说。刘知几谓司马迁作《史记》,“至宣帝时,迁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  相似文献   

15.
对司马迁受腐刑的年代,《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有互为矛盾的记录,这是因记录重点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排比《史记》、《汉书》和《报任少卿书》等史料,勾勒“李陵之祸”过程,可以确定司马迁“李陵之祸”是从天汉三年初下狱开始,至太始二年受腐刑出狱止,历时四年。《自序》中“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一句,就是记录了从司马家在舜时为史官到司马迁出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指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指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8.
英布是一位武将,其人其事,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班固《汉书·韩彭英卢吴传》均有记载与评述。元代尚仲贤依据《史记》、《汉书》的史料,艺术地加工创作了《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杂剧一本四折。英布是与韩信、彭越一样被刘邦集团残杀的功臣武将,但韩信、彭越受到司马迁及后人的极大同情,而英布却少有人提及。尚仲贤创作《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杂剧,对英布大力称赏,实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9.
谢春杨 《考试周刊》2011,(31):215-216
本文将《史记》"南越列传"和《汉书》的"南粤传"篇目进行比较,从而考察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在治史方法上的异同。虽然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在民族观上态度迥异,但两人的治史都是沿着实证、考证、详实记载的路线发展。司马迁是史学实证的开山鼻祖,而班固则在撰写《汉书》过程中对司马迁的史学实证精神有了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在他那部不朽的名著《史记》里,把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涉列入“世家”,又将“号为霸王”的项羽编入“本纪”,表现了其卓越的史识。可是历代史家,多不识太史的苦心,他们纵然对《史记》不乏褒扬之论,但对司马迁这一有心的安排颇多微词。班固因《史记》撰《汉书》,武帝以前主事,多录《史记》原文,却把陈、项归进列传;刘知几撰《史通》,大兴问罪之师,怪《陈涉世家》其称不当,“名实无准”,讥《项羽本纪》“纪名传体”,“再三乖谬”。解放以后,人们肯定了司马迁列陈涉为“世家”的进步意义,有的同志却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说司马迁“列陈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