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根据“课题指南”选好研究方向、确定研究问题以后,接下来就要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了。一般来讲,《课题申报评审书》包括这样几项内容: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的设计,课题组构成及分工等。  相似文献   

2.
自治区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结果于五月下旬揭晓,我院科研科组织申报参评成果十一项,有七项获奖.其中,四项获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获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获优秀成果奖.一、获优秀成果二等奖有:①巩富教授专著《文学批评的实用方法》(《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1年版)②陈寿朋教授专著《高尔基晚节及其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③靳乃铮教授、刘继元副教授合著《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④贺金瑞讲师等合著《思想政治教育》(《内蒙古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相似文献   

3.
我院5项德阳市科技攻关项目及院内立项科研项目通过技术鉴定;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协同设计系统研究与应用开发》通过验收和技术鉴定;本年度学院又有3项成果获德阳市科技进步奖,另有一项课题正在申报省科技进步奖。;我院多项科研课题申报立项.  相似文献   

4.
刘晨 《美育学刊》2023,(4):1-11
中国“美育”一词的近代发轫,学界多认为源自刊于1901年10月《普通学报》第1期的蔡元培的译文。但由1902年10月17日《申报》所刊浙江解元刘焜的策艺触类搜求,追索国史最后两科乡试、会试朱卷,另得述及“美育”的8篇策论。因科举时方改制,西学西艺初传,由科举参考书《泰西学案》等逐步推衍考证,“美育”一词源于译自日文《内外教育史》(能势荣著,1893年11月)的《泰西教育史》(叶瀚译,1901年7月),此书的“美育”译介实早于蔡元培。  相似文献   

5.
刘晨 《美育学刊》2024,(1):93-103
《申报》著名副刊《艺术界》与《艺术界周刊》存在明确的互文现象,这种互文现象对民国时期的艺术界传播产生积极影响,推动艺术文化研究从“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形成提倡艺术、走向民众、趋向普及的传播语境,同时也成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重要生发地。  相似文献   

6.
运河行旅诗产生于文人沿大运河行旅的途中,是诗人就地取材、随见随写、即兴而成的作品。这些诗歌与生俱来地有着“实录”“纪实”的鲜明特征,具有较高的史料、文献价值,为后世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大运河生态以及运河沿岸的民风民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明末清初是历史上一段天崩地坼、风云激荡的特殊时期,产生于此际的运河行旅诗真实地记录了动荡时局中文人的行旅踪迹、沿途所见所闻以及当时大运河实际的运行状况,是研究文学史、大运河史、大运河文化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有着“以诗证史”“补史之阙”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歌剧《运河谣》是一部具有民族气蕴和现代审美情趣的歌剧新作,它以有别于西洋歌剧的中国歌剧意境受到大家的一致赞赏和喜爱。文章重点对《运河谣》中女主角"水红莲"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唱段演唱艺术技巧的处理、对《运河谣》中主要唱段演唱方法及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研究,旨在为中国歌剧在创作技巧、创作思维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运河是新时期淮安依托历史打造新淮安的一张历史名片.要想在新时期寻突破、力创新,提升城市影响力,就要去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塑造城市影响力的意义.分析阐释淮安大运河的发展现状以及研究意义,从内涵挖掘、媒体宣传、旅游开发以及遗存保护等角度提出具体实施措施.通过多角度探索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发展影响力的途径,打造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亮好淮安城市文化名片,讲好"运河之都"的运河文化内涵,建设更美、更富、更具人文气息的新淮安.  相似文献   

9.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课,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立足岗位的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课程要围绕中华美德、工匠精神、科技创新、中国方案、民族复兴、美丽中国、终身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政元素,通过构建“12345”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双重教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对徐国琦教授的《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以下简称《梦》)一书进行评论,以期为体育史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认为:《梦》运用了国际史的研究方法,围绕“中国化”和“国际化”双重脉络,探讨了中国人利用体育来寻求民族认同,改善国家命运,提高国际地位,走向国际化等问题。《梦》的内容具有延续性、扩展性、故事性、视野下移等特点,《梦》一书也有忽视历史问题复杂性的局限。从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两个角度,对比了国际史与国别史在体育史研究中的区别,国际史的史学时间具有共时性和弹性的特点,史学空间也得到了相应拓展,未来体育史研究应融合国际史与国别史的研究视野,拓宽体育史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苏州创新平台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体系日益完善;新型研发机构迅猛发展,产学研载体集群建设;平台支撑作用增强,协同效果明显。但在平台功能发挥、主体关系协调、运行效率动能等方面也需要改善。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创新引领城市,苏州要发挥创新平台的协同支撑作用,关键是从利益共享机制层面破题,将协同创新活动与各板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同步规划,统筹产业链条与创新链条内各创新主体协同创新,以产学研协同方式“市场化”、协同关系“体系化”、协同内容“项目化”、协同链接“国际化”、协同制度“机制化”,打造高端平台创新集群。  相似文献   

12.
古文《尚书》又被称为“晚书”,学术界关于其真伪性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但不少学者对其持有保留态度,并为其证明。古文《尚书》是研究《尚书》的重要部分,也是必要途径,即使其真伪仍然有待商榷,但其中的语言内容、思想内容和历史内容等对于当今的各领域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对此,文章分析了古文《尚书》复合词研究现状、古文《尚书》复合词研究背景及意义,重点从并列式复合词、偏正式复合词和其他复合词类型具体研究了古文《尚书》的复合词,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2,(4):F0002-F0002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汇川技术”)创立于2003年,是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领军企业和上市企业,入选“2020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汇川技术在苏州、上海、杭州、香港等地没有20余家分公司,拥有员工1.69万余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积极推进新形势下产教融合与校地合作,与汇川技术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成立汇川产业联盟学院,建立互惠双赢、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2019年,校企共同申报并立项江苏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2020年,汇川技术入选江苏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2021年校企合作申报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获二等奖。  相似文献   

14.
一部运河史,即是半部中华文明史。中国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之际,定型在元、明、清三朝。现代意义上的运河研究始自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渐走向壮大。运河对中国整个人文社会的影响,无论就其范围还是程度而言,都要比已有研究涵盖面复杂宽广得多。要全面深入地阐释这些复杂现象,应该跳出单一学科的限制,从跨学科角度作综合的系统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门“运河学”。运河学研究囊括很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跨越时空,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内涵极其丰富、外延极其广阔的学问。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分析、《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的比较、《体育课程标准》与课程改革目标以及《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局限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陈秀端 《职大学报》2011,(3):51-56,7
《伤逝》是中国近代新文学大师——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品。本文拟就台湾方面,学者以《伤逝》为题材的研究著述,或期刊论文中探讨《伤逝》相关问题者,简要综述之。一方面,呈现《伤逝》在台湾的研究概况;另一方面,则藉以了解台湾学者对《伤逝》的性别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新体育》与《中国体育报》(原《体育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话语分析法等对其话语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所发挥的功能与影响。在不同发展阶段,“一报一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专业媒体,通过自身话语实践与体育实践、社会实践进行了深入互动,是新中国体育发展的记录者、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展现了国家与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体育的认知与功能定位和体育传播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18.
尹军,1968年1月出生,安徽省淮南市人,教授,博士,现任首都体育学院田径运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首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体能训练与运动负荷控制理论研究。在田径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级田径精品课程”、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田径》和北京市“人才强教”—学术创新团队的申报与实施工作。出版《田径运动训练过程控制理论》和《趣味田径游戏理论与方法》专著2部,作为副主编和主要成员参加《田径》(运动训练专业教材)、《田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之一)、《北京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体育与健康》、《社会体育实践教程》等16部专著和教材的撰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核心期刊16篇,10多篇论文入选国际和全国一级学术会议。主持“北京市优秀人才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北京市教学立项项目”、“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等7项课题;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研究3项,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项目”和其他省部级课题研究2项。参加“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相似文献   

19.
近日,根据《关于表彰"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文件,我校李哲教授的专著《国际资本流入中国银行部门行为与影响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本届评奖工作经作者申报、系统初评评、学科评选小组评选、评奖委员会审定、向社会公示等程序,共有204项优秀成成果获奖,其中4项成果获特等奖、40项成成果获一等奖、160项成果获二等奖。北  相似文献   

20.
科研简讯     
一、滨州地区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揭晓.我院李振峰的“对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兴起的考证”、李靖莉的“唐代西州部曲杂考”分别获三等奖.二、我院第二届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揭晓.共评出优秀著作3部:谷奉天主编的《中国生物科学理论与实践》、牛爱之主编、孟丽华副主编的《实用英语疑难解析》、孙远方主编的《中国现代史》分别获奖.共评出优秀论文21篇.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7篇,三等奖12篇.谷奉天的“山东农田草地建设研究”(《中国草地》)、李靖莉的“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代西州部曲”(《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获一等奖;闫永利的“种子与大树”(《聊城师院学报》)、姚志刚的“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垦殖与持续利用”(《生态学杂志》)、申保忠的“开发野生食用菌,丰富城市菜篮子”(《食用菌》)、孙才顺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战略地位再论证”(《民国档案》)、解树青的“浅谈放射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烟台师院学报》)、左登华的“试论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烟台师院学报》)、商士海的“一类全局半稳定的高次多项式系统”(《烟台师院学报》)获二等奖;于文湖的“人民公社问题浅析”(《教学与研究文集》)、孟丽华的“浅谈如何提高英语口语技能”(《教学与研究文集》)、李振峰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