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秀 《健身科学》2009,(3):35-35
现代人讲究养生之道,尤其是银发一族。何谓养生?是每天一定要吃早餐还是每天必须运动30分钟?是戒烟戒酒还是早睡早起?当然,这些都属于养生的内容。然而,真正的养生之“道”却指的是法则、原则,区别于个性化的养生经验,它所带来的是一种普遍适合原则,每个人都可根据这些原则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法,并将其生活化。自古养生无定式,适合自己方为上。正如哲学家培根在《论养生》中所指出的:“养生是一种智慧,非医学规律所能囊括,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找出什么对自己有益,什么对自己有害……”所以,养生没有“固定蓝本”,不必去效仿别人,应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运用掌握的知识与科技,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和生活方式,使自己聪明地抗老、健康地长寿,这是养生的最高智慧。  相似文献   

2.
赵永清 《体育世界》2008,(12):61-63
起源于道家文化且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太极拳,是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传统文化孕育的上乘武学。它同时也是体育与医疗相结合的健身运动,是一种独特的“自我锻炼”方法。它不追求短期内身体的激烈运动,而是有意识地“意动身随”、“意到劲到”、“以意导气”的意识体操,慢慢地调整人体生理机能,从而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治病强身、保健、养生的目的;本文将从太极拳的保健养生作用、太极拳与养生的关系以及如何练习太极拳才能达到保健养生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习练太极拳对人体健康的意义,从而弘扬了中华文化,加强了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有关养生之道的文献,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如《天隐子养生书》、《养生类纂》、《养生月览》等。既有系统的理论,也有十分可靠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医学和体育伟大宝库中的一支奇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丰富的养生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传统养生的方法,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有大量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关于饮食、起居、劳作、房室、情志的调摄、呼吸、导引、按摩等锻炼,以及药物和针灸的使用等记载。随后,汉代张仲景调调养生要重视饮食调理和饮食卫生。东汉华佗则提倡导引术,他在总结前人导引术的基础上,创编“五禽戏”体操,主张通过运动锻炼来保养身体。  相似文献   

5.
哲龙 《武当》2006,(1):50-50
“性理养生”是中国古代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男女性生理、性心理、性技巧、性保健和性功能障碍康复等性科学内容。讲究“乐而有节”,强调“玉闭坚精”,注重摄生,追求长寿。性理养生是研究性生命运动规律,符合并促进人类健康、幸福与长寿的一门养生学问。  相似文献   

6.
中国养生体育从公元前11世纪的殷代至今,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派生出许多流派。究其主流,都是以各种身体运动配合呼吸,达到“内外交修”的目的,其基本理论都是传统的中医理论。从文化学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特质是统一的。中国养生体育的这种特质,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所决定的。首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待“自我”的态度是“家族本位、以人伦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家族、社稷为中心,围绕着父母、兄弟等应尽的人伦道德来考虑。因此,不可能出现古希腊那样对抗激烈,甚至有生命危险的竞技体育,只能发展进行个人修身养性的养生体育。另外,老、庄的“无为而治”观,追求无思、无虚、无为,达到个体和大自然混然一体,这种复归自然的思想,对中国养生体育有极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修炼过程,都要求“无意识”,从本质上看是“无为而治”观的一种表现,其刻意追求的是老、庄提倡的彻底复归自然。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对于未来社会,即使不考虑它防病、治病的实际效益,仅从协调人类文化环境、保持人类精神健康来看,也有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中国养生术所揭示的整体养生观、主体参与观和立体运动观对运动医学的借鉴作用。强调了中国养生学所提供的有关动静之性、动静之式和动静之比的历史经验对运动医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养生体育”是由““养生”与“体育”两个词构成的,分别代表着两个概念。从两个概念的本质规定上看,“养生体育”显然存在着“同义反复”的错误。因为,“养生”一词是我国古代对人们养护生命、促进健康长寿活动的概括表达,也称作卫生、保生、摄生、道生等。而“体育”一词的使用在我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体育一词在含义的解释上虽然有一个演化过程,但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的思想一直是我国体育理论界所公认的体育的根本属性之一。如我国的体育理论教科书中写道:“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作为广义体育组成部分的竞技运动、狭义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它们虽在具体目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方面有所差异,但其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增强体质,促进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最终目的这一层次上讲,“体育”与“养生”是不存在差异的。将“养生”与“体育”两词连用,显然是同义反复。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运动是由中国古老的导引吐钠术结合技击之术演化而来的。是中国传统武术、医学、文化的结晶,尤其经过武当山张三丰师祖的系统整理以后,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被世界人民所瞩目的传统养生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创立了具有鲜明儒家特色的养生保健理论。本文在对养生进行简要概述的前提下,对孔子“以仁为本”的养生之道、孔予的运用“中庸”的养生之道、孔子的追求“身心并修”的思想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简要论述。孔子的养生保健思想及实践对现代人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静养生古今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动、静养生现代健身观认为只有运动才能保健养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则不衰”等名言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唯物辩证的养生论认为,动与静受阴阳规律的支配,有动有静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缺一不可。自古以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强调运动养生一个方面,而摒弃以静养生的另一方面,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用或动或静的养生方法才是正确的。在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2.
嵇康走魏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在我国传铣养生理论发展史上有较大成就的养生家。他的养生思想反映了当时的杜会现实。在(养生论)中,他阐明了“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的形神关系说,批驳了当时养生方面的一些错误倾向。嵇康的养生思想立足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理性.具有激烈的批判性和斗争性。他既强调养生要发挥人的主现能动性,指出防微杜渐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健身措施。这种既重精神,又重形体的养生理论,对我国传铣养生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后世养生思想的解放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是在我国广为流传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和人群健身的优秀拳种之一,也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首选推广运动项目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太极拳运动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同时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本文通过对太极拳的养生与保健原理的研究,阐述了太极拳对人体呼吸、消化、运动、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的保健作用,并分析太极拳对延缓衰老的作用.为喜爱太极拳运动的人们提供一定得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养生体育与传统文化思维模式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养生体育文化根源。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家族本位”及老、庄的“无为而治”观点,决定了古代中国只能产生修身养性的养生体育,而不能出现古希腊式的竞技体育。中国养生体育在未来社会中,除了能强身治病外,还具有克服西方文化思维方式造成的理性与感情割裂的功效,从而起到文化互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名周,哲学家。他善于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和极富哲理的语言阐述养生之道,著有《庄子》一书。在《庄子·养生主》中讲了两个原则: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在《庄子·刻意》中讲了两个方法: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前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养生以符合规律,切合实际为基本原则;而后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养生以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为基本方法。其作用是顺其自然,把握“天理”(客观的自然规律)和“固然”(各人的实际情况),达到增强体质、延长寿命之功效。庄子的养生之说,是中国道家养生的经典内容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证了中国养生体育的认知模式,即“人——天”相应的一体观察,“内——外”结合的辩证省悟,并形成以“阴阳”、“五行”、“气”为主体的理论体系。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象人一样是由阴阳(男女)二性交合的产物,并具有“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物质结构、性质、功能特征。人和自然界的生命活动都是由于“气”的运行和转化。人要生命长久,就必须保证人体中的“内气”与外界的“外气”不断运行和转换。从而产生了以“导引”、“气功”为主要特征的养生体育形式。中国养生体育的认知模式虽有其科学性,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随着历史的前进,它必将沿着“分析与综合”、“理性与直觉”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孟庆联 《武当》2004,(12):52-52
什么叫养生?简单地说,就是保养身体。养生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庄子》中的《养生主》篇,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庖丁解牛”。庖丁是一名厨师,他的宰牛刀用了19年,还同新磨砺的刀一样锋利,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用刀得当,保护了刀刃。文惠君知道了这些情况,感慨地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里讲的“养生”,是指保养刀刃。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刀刃保养得当可以使用长久,身体保养得当不也可以长寿吗?所以后世就把对身体的保养称为养生。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经验和成果,并汇集成《素问》和《灵枢》。养生防病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思想之一,运动养生又是《黄帝内经》养生学的一个分支,书中虽未明言运动养生,但其中记载的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一类运动方法,应为运动养生的先导。本文从《黄帝内经》的宇宙观、生命观等基本观点出发,探讨运动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中,选择地理环境以利于健康长寿的思想和实践简称地理环境养生思想和实践可谓养生文化的一大特征。由于这一特征与传统风水理论的密切关系,又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风水理论的一些误解,使人们对这一特征缺乏研究。本文研究认为,中国传统地理环境养生思想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古人认为山水等条件均良好的林木茂盛之地是最有利于人们养生的地理环境。而导致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确立了古人养生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思想;二是传统交感思维方式设计了宜于养生的地理环境模式。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建立在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方式基础和交感思维方式基础上的传统地理环境养生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方面。因此,注意养生的地理环境的选择是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洪浩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1):F0002-F0002
太极拳养生思想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孕育的结果,太极拳思想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明确提出了太极拳养生的价值取向。陈鑫将意、气、经络等理论融入太极拳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太极拳养生理论。在道家思想、儒家文化以及传统中医理论的影响作用下,太极养生思想逐步完善了养生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一个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养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