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片断一: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边读边把它画下来。 (生读文。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同桌轮读,有的小声读……) [评:这一环节充分休现出一个“放”字,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兴趣盎然,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师:大家同意吗?  相似文献   

2.
陈燕 《考试周刊》2014,(57):44-45
<正>受课堂时间所限,对于一篇文章,我们不能每词、每句、每段都练,若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则收效甚微,只有进行重点训练,才能打造高效课堂。那么如何确定训练重点呢?下面我以三年级课文《孙中山破陋习》为例,谈谈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1.巧"对比",感受缠足之痛在执教第二自然段"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睛直往下流。"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姐姐缠足时的痛  相似文献   

3.
刘阳 《语文新圃》2009,(3):13-14
让我们从具体例子来进人这个话题。我想问:“电脑的发明填补了人类一项空白”.这句话对吗?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曾在《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栏目中, 访谈《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卢勤。卢勤忠告少 年朋友的三句话很发人深省。她的三句话就是:“太好了!” “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这三句话,通俗、  相似文献   

5.
石英 《山东教育》2011,(6):32-32
【片断一】《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缠足’是怎么回事?’”“‘缠足’就是把脚缠起来。”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缠足,  相似文献   

6.
通常说来,用人单位往往是通过三个月左右的见习期来对你做出初步评判、决定取舍的,这是你树立形象、打开局面至为关键的三个月。这期间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良好、富有工作魄力,可能你会受到重视,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若留下一个坏印象,如“懒散拖拉、工作不专心努力”,可能你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因此,在  相似文献   

7.
给生命留白     
“给生命留白”,这好像是今年某个省份的一道高考作文题。其实岂但是学生,我们教师将这道题目拿来做做也许会是一件更有意味的事情。不愿给自己的生命留下哪怕是一丝的空白,这似乎已成了当今教师群体的一个“行业性特征”,除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本中的"空白"是指文章中的部分内容叙述简略,没有花太多的笔墨着重渲染,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师若能适时发现课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补"空白",就能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9.
精讲巧练     
一堂课,在上节新授课文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只讲十多分钟,接下来便让学生续写课文。或是《孔乙己没有死》,或是《于勒叔权回来了》,这从讲授的角度看,后半节课便是大片的“空白”,但这空白却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明的画家,决不将画面塞得满满的,商总是留有“空白”;屏幕上的空镜头,也常常给观众留下想象的天地;任何音乐作品,都离不开章节之间的停顿以至间断。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我在课堂,常给学生留下大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破陋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亲眼目睹了姐姐被强迫缠足所受的痛苦,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毅然废除了缠足的陋习。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除陋习,进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缠足陋习距今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真切地感受缠足给妇女带来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姐姐"在缠足前后生理和心理所产生的巨大变化,辅之以观看多媒体课件及阅读相关文字资料,使学生感悟缠足对女性的危害。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对孙中山的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11.
一位老师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是这洋指导学生朗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句话的。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读重音最能表现铁罐的傲慢? (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  相似文献   

12.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3.
聪聪:王老师,“我喜欢唱歌。”“姐姐喜欢唱歌。”这样的两句话合成一句话,该怎么做?王老师:我们可以先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想想两句话的异同。共同点:喜欢唱歌。不同点:喜欢唱歌的人不同。聪聪:接下来呢?王老师:我们可以在“我”“姐姐”之间加“和”,“我和姐姐”之后加“都”共同点——“喜欢唱歌”取其中一个。这两句话就合成:我和姐姐都喜欢唱歌。聪聪:还有其他的办法呢!老师,我改成“我喜欢唱歌,姐姐也喜欢唱歌。”这样行吗?王老师:也可以。这是把第一句话的句号改成逗号,在第二句的“姐姐”后加“也”,这样两句话也可以合成一句话…  相似文献   

14.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人们看到不完美的即“空白、”“缺陷”的事物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内驱力,去填补、完善那些“空白”,从而获得愉悦的感受.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空白”给欣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即是“留白”艺术手法.留白是传统国画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使艺术形式更加多变,传达出丰富的意境.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一  相似文献   

15.
—“你怎么越大越不懂事了?”—“你怎么就不像隔壁的小林呢?看他字写得多好啊!”—“别跑别跑,要摔倒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这样对他们的孩子说。父母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我是为了孩子好呀!可是,父母们一些不当的说法常常会让孩子们备受困扰:我真的就那么差了吗?隔壁家的小林样样都好,我就是没人喜欢的吗?所以,亲爱的家长们,千万别“随口说说”,有时候,你无心的话也许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适于对孩子说的5句话。1.“你怎么越大越……”典型说法:“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了。”“你怎么越大越不乖了。”“…  相似文献   

16.
师: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师:那就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吧。(故事略)听完故事,想说些什么吗?(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3 4=4 3)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板书这句话。)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  相似文献   

17.
于无字处读精彩——语文教学的“空白”填补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的“不确定”与“空白”因素,这就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教师艺术地利用“空白”,引导学生填补“空白”,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本文试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借用空白技巧的作用 “空白”原是国画创作的一种方法。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借用空白技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留下一点空白可让学生产生填补使之完美的欲望,它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9.
(一)要求把以下四句话用关联词连接:1.姐姐瘫痪了;2.姐姐顽强地学习;3.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4.姐姐学会了针灸。正确答案是:“姐姐虽然瘫痪了,但顽强地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还学会了针灸。”结果有一个孩子写:“虽然姐姐学会了针灸,可她还是瘫痪了。”有一个更猛:“姐姐不但学会了外语,还学会了针灸,她那么顽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我随即喷血……(三)写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角,正确答案是赵括。学生的答案:赵“刮”(这还算好的)一个大将军的儿子(的确是这样的啊)孙子(侮辱孙子)朱和亮(嗯?是“诸葛亮”么?)(二)写出“铁杵…  相似文献   

20.
王万峰 《考试周刊》2012,(54):57-57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发掘并运用古诗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再创造?作者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并总结出了如下经验:一是填补形象“空白”,深入诗歌意境;二是挖掘情感“空白”,体味真挚情感;三是挖掘插图空白,催生想象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