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迟子建小说中,我们能时刻感受到她从自己生命体验出发,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对生命之真、生命之理的书写和思索。"生命"是迟子建创作的全部基石,她以温情之笔书写生命,传达"温暖"和"爱意"的生命本质,描述刚柔相济的生命形式,其终极指归是对"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追求。迟子建在其创作中融注生命美学意识,汇成了其独特的生命美学观,是其特立独行于当代文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9期发表了曹茂昌老师的《沉重的"散步"》一文(以下简称"曹文")。文中,曹老师充分肯定了对《散步》主题的一些新的认识,对将其主题定位于"生命感慨"也予以充分的评价。但在具体阐释中,曹老师却认为:"这种感慨不是泛泛的所谓‘善待生命’‘热爱生命’,而是对生命盛衰无可奈何的叹息,对年迈的母亲生命时刻面临消亡的沉痛忧惧,对人到中年传递生命责任沉沉的感喟。"在文章的结论部分,曹老师更进一步将这种"生命感慨"概括为"生命的无奈感、沉重感和忧惧感"。  相似文献   

3.
《管子》中的《内业》、《白心》、《心术》等道家类文献全面继承了老子的生命观念,对生命的本源与特质、生命形成的机制以及生命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生命本源观、以"德"为内涵的生命特质观、以"气"为基础的生命机制观以及以"身国同治"为特征的生命价值观,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命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为形成人们正确对待生命和完成生命过程而进行的实际教育活动;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为形成人们正确对待生命和完成生命过程而从事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即一门学科。"5.12地震"后,"生命"和"生命教育"成为了全民头脑中的"日常词汇"和"关键词",不管是灾后心理辅导与生命重建,还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不管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公共化,还是祭祀礼仪慎终追远的自觉化,不管是对青少年生命的关注还是对老年人健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代哲学和原始儒家的宇宙观,共同促进了梁漱溟生命本体论的形成。他把"生命"看作世界本原,"生命"—"意欲"—"我"的内在关联构成其生命本体论的基本进路。梁漱溟对宇宙本体的探索与研究,体现了二十世纪之初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辨。从一定程度上讲,生命本体论成为解构梁漱溟哲学体系的一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6.
张玲 《中国教师》2014,(3):60-62
<正>"教育这个领域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用生命去进入的。教育,究其实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1]近年来,对师生生命成长的关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长期以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同时也引发了教师发展的"工具化"、"技术化"乃至"功利化"的倾向。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强化生命教育意识,是走出教师专业发展桎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月凤 《华章》2007,(11):48
《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老子以"重身贵生"为准则的生命价值观、以"德"为内涵的生命本质观、以"自然"为特征的生命本性观,对当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即: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第一层次是重生的生命意识教育,第二层次是重德的生命质量教育,第三层次是重自然的生命境界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方志敏的名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一方面是指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表达了对方志敏生命价值的评述。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价值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方志敏的生命价值呢?方志敏生命价值的真谛:"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方志敏生命价值的核心:"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方志敏生命价值的展现:"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方志敏生命价值的延续:"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知能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变对学校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生命课堂",学校要营造人文氛围,创设"生命课堂"的和谐氛围;建设"数字化"校园,促进"生命课堂"的内涵发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推进"生命课堂"的深入发展;开发校本课程,彰显"生命课堂"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儿童有着内在精确的成长时间表,其生命的成长过程是儿童按照自己特有的节奏和张力所展开的绵延创造过程。教育的时间只有与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相一致,教育才能发挥对儿童生命成长的作用。然而,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社会,教育陷入了对"科学的时间"迷恋中,这导致了现代儿童教育因一味追求速度、效率和功利性结果最大化,而遮蔽了儿童生命的价值,阻碍了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为此,基于对生命"真正的时间"的理解,确立尊重儿童生命"真正的时间"的教育时间观成为了现代儿童教育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1.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是的,教育的"育"应该用生命影响生命。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在实践中发现,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地位,生命教育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和谐。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1.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1]而在以"主知主义"为教育哲学观的"知识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成了对知识的注解与记忆过程,完全叛离了教育的生命内涵,缺失了生命的意义。教育应该回归生命本  相似文献   

13.
把爱搬过来     
何为生命教育?我的理解就是珍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现今社会"小公主"、"小太阳"现象比比皆是,一家大人围着小孩团团转,孩子自我中心不断膨胀,结果就是不珍视生命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缺失。有一个故事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那天去幼儿园参加家长开放日,听到了这样  相似文献   

14.
人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呼吁着教育对何以"立德树人"进行自觉的思考。教育自觉以"人本主义"为本质立场,传达了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体现了对人实现健全发展的美好愿景。教育自觉亦有育"自觉"之人的内涵,旨在使人发现自我、生成自觉,知觉生命、尊崇生命独特性,继而付诸于改造生命的实践,提升"为人"生命的价值。这决定了教育自觉的实践以"生命自觉"为价值取向,具有"成"自觉之人、"全"生命价值之意。当代学校在投身教育自觉的实践中应注重"三全"原则,即贯彻"全员""全面"与"全息"的自觉实践,唤醒教育素有的"成人之美"的初心追求。  相似文献   

15.
<正>"生命化教育"是我们学校一贯推行的教育理念。我认为,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生命,而且要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随着伴随个人课题——研究在教学中践行"生命化教育"的学习、读书、反思,我对"生命化教育"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在音乐教学中也在努力地践行着"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理应是在教育过程中,满怀对生命的敬畏,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生命化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  相似文献   

16.
分别简略解释了"生命""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生命教育"的含义。从素质教育出发,对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出简单探析,并简要介绍江苏、上海、香港生命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为例。提出教育应从生命的本义出发,呼吁回归生命体验的原始。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让幼儿对生命的认识变成具体化、实体化、美妙化,这就是本文所要表现的宗旨。以植物为教育契机,从中运用"播撒种子、孕育生命"、"破土萌芽、认识生命"、"茁壮成长、呵护生命"、"开花结果、珍爱生命"这四个教育环节,让幼儿通过亲身对植物的触觉的感知,视觉的冲击,达到对生命直观认识,从而珍爱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理论的提出,赋予了教育以关注生命、呵护生命的本质,也赋予了大学语文教学新的课程使命。从课程性质上看,大学语文以"文"为主的选本取向决定了课程教学要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审美鉴赏为主,并在审美中体会生命意识的张扬。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要侧重通过经典作品的分析和赏析,让学生成为审美对象,从而在对作品的欣赏中,发现生命之"真",感受生命之"善",使大学语文成为学生确立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的向导,并使教学对象的生命之"美"在知、情、意的融合中澄明。  相似文献   

19.
以"生命"的视角看儒家的生命观对我们建立现代生命观、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本文尝试从儒家"生命"的概念、"生命"的原则、"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过程四个方面,解读儒家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20.
开设单一的生命教育课程,无疑是落实生命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我们要精心设计生命教育课程,具体化为课程的内容和模式并加以实施,必须先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独特性进行分析。生命教育课程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生命"二字。文章在对"生命人"假设及其基本特征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生命教育课程的四个基本特性,即针对性、整合性、开放性与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