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庆东乡武术是别具一格的地域武术种类。在其传承过程中出现了特有的教“场子”和“破拳”的传习方式。“破拳”的传习方式在推动了东乡武术实战性的提高,促进了东乡武术技术体系的融合与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乡武术核心技能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运用实地调研、文献资料法和口述史法分析东乡武术形成与演化,并探讨地域武术文化.主要结论:东乡武术兴起源于武术家族的迁入,其他家族受其影响也广开门路推动当地武术发展,并最终使得原桐城东乡地区习武成风.咸丰九年,太平军清剿使东乡武术传承几近断绝.21世纪初,东乡武术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得到保护和挖掘.  相似文献   

3.
张孝民 《考试周刊》2013,(28):36-37
文章通过资料分析及调查走访法对入选第三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枞阳县东乡武术的起源与传承关系及方式进行分析研究,从历史、现实、自身因素等方面探究枞阳东乡武术的传承问题,以及从这些影响因素中获得的启示,提出关于东乡武术更好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促进枞阳东乡武术传承发展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东乡武术于2010年7月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子目录中.发展史不清、技术体系缺乏保护、政府民众的观望态度等现状,使东乡武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亟待挖掘整理与保护.通过研究,建议通过学校教育推动、区域赛事和文化旅游推广、高校科研助力的途径对枞阳东乡武术进行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学校武术教育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从民族文化教育、武术本质文化教育和武术运动技术传承三个方面探讨学校武术教育新理念,旨在为利用教育系统传承和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学校武术教育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作为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的高校应该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本土化的价值取向,以“武术文化传承人”为培养目标定位,推进高校本土武术文化传承模式创新。其改革路径选择如下:招收家传武术人才发展动态传承;积极挖掘“乡土”教材;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云南彝族武术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为研究对象,云南部分从事武术教学以及参与彝族武术的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研究,得出影响云南彝族民间武术项目传承与保护的因素,为云南彝族武术项目的发展和保护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教导学生学习武术套路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过在如今的武术套路的教学中有许多问题,比如教学的内容单调无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将武术套路教学和散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东乡武术于2010年7月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东乡武术已经进入了当地枞阳县中小学的体育课堂,需要按照中小学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从国家教学指导思想出发,对安徽安庆东乡武术文化进行了研究,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与中小学体育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提供有益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彭文兵  杨昊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2):93-95,112
武术文化在徽州先后经历了山越、新安、徽州三大时期。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由于认识程度及客观原因等制约,使得对武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加大这种保护和传承的力度将不仅有利于徽州武术自身的发展,还会为徽州文化的发展开拓出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独具民族文化特色、集聚民族智慧,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但在它的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着重重障碍。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传承和保护,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努力,尝试新的保护方法,使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2.
陈从乐 《考试周刊》2007,(3):104-105
目的研究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的运动形式和技术特点,分析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的技击方法与内容、技术技能、训练的手段、方法和内容,二者是否相互联系,能否相互利用。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逻辑演绎法、分析综合法进行思考、分析;根据查阅、分析和笔录所得资料对两者的关系与共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虽同出一系,但两者都各有其本身的运动形式和特点,训练的内容与方法也不同。(2)两者都是以技击为核心,虽然练习形式各异,但两者的技法技术可进行互补和借鉴。结论武术套路与散打不论在表现形式上或在技法上,都各自有本身运动的风格特征和训练特点,应该传承各自的优势,再吸收他人的技术特点加以改进,以防止武术套路与对抗性练习发生脱节现象。  相似文献   

13.
武术套路的练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出来的,结合自身的训练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武术套路的教学可分为六个方面:(1)扎实的专项基本功是学好武术套路的前提和保证。(2)基本动作、基本组合、简单套路的练习是学好武术套路的基础。(3)攻防技击性是武术的最主要特征。(4)在掌握拳术套路的基础上,选择器械套路的练习。(5)武术专项教学和体能发展相得益彰。(6)注意内外兼修,重视精气神。  相似文献   

14.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然而,这个传承悠久的武术至今没有一个能被人们完全接受信服的定义.因此,本文在前人对"武术"概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概念的分析,并结合武术内容,然后得出最能恰切表达"武术"内涵的概念,以此,使人们从根本上了解、继承和发扬武术这一优秀国粹.  相似文献   

15.
“打练合一”是传统武术的主要特点,但实际上这一特点有一个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宋以后,受军事武术“能击善舞”风格的影响,传统武术的“打练合一”的风格在经历了套子武艺、器械从属于套路、内家拳以及女性拳种出现等过程后而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近现代,在中外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受分解思维方式的影响,沿着“新武术“‘分科而课业”的思路,竞技武术套路、竞技武术散打、武术功力比赛等逐渐成熟与完善起来,且在传统武术界出现了“反套路”的思想以及解除师徒制的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6.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作为现代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已经风行半个世纪之久。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也是协调因素发展的过程,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协调的内涵和外延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竞技武术套路的协调包含传统武术、动作组合、文化和体育、音乐、服饰以及器械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社会转型的挑战,其保守性逐渐显现为教育组织松散、教育对象选择范围狭窄、教育功能片面、教育内容缺失、教育方法落后、教育价值观念的局限。为保证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应对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武术树立正确的认识,将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武术的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对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武术进行生态性保护和科学、整体的挖掘。  相似文献   

18.
泉州武术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特色显著,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抢救与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下,泉州武术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但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研究认为,要实现泉州武术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与传承,应结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竞赛交流体系;结合当地的教育发展,建立健全民间、学校、社会相结合的传承体系;结合泉州武术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保护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以新化县3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梅山武术在学校教育传承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习武意向浓厚,但对梅山武术知识面狭窄,理解肤浅,学校领导对梅山武术教育的重视不够,缺乏对梅山武术本身作用和价值的认识;缺乏梅山武术教学的师资队伍,缺乏适合学校教学的武术教材,学校武术开课率低,教学内容开设不合理,当地政府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建议: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武术的精华和加强对后备师资的培养,传承本土民间武术。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和完善基层监督体制,保证梅山武术学校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当地高校对梅山地区中小学的师资补充与交流,加强对老拳师梅山武术继承与发扬,实现其本土特色武术的传承与梅山武术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武术运动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运动已经从主要用以御敌防身的搏击手段逐步演变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且受到了世界各国武术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许多外国武术爱好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心目中神奇般的“中国功夫”。作为国粹的武术运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当然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有责任将武术运动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