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双证"沟通教育是学历和职业资格培训两种教育形式的结合.要实现"双证"沟通教育,可采取以下措施:选择与专业核心能力对应的职业资格鉴定工种,构建融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训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制订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课程标准,专业课程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创造适应"双证"沟通教育的师资和实训条件,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欧美发达国家在职教"双师型"师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美国构建了贯穿"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涯的成长体系,德国建立了校企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英国形成了"三段融合""三方参与"的教师培养模式,澳大利亚建立了严格的职教教师准入条件与资格标准培训包.通过总结欧美国家职教"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职教"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实际,建议标准先行,加快构建"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和等级递进制度;产教融合为依托,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质量保障为要件,构建内外部相结合的质量保障机制;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基于TPACK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激发活力为动力,构建公平、公正、多元的激励机制,逐步提升职教教师的"双师"素养.  相似文献   

3.
"订单"培养模式下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订单"培养,即高职院校针对用人单位需要,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培养模式要求英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与之相适应,一体化构建"订单"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课程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双证"制这一新的学习形式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努力构建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自学考试专业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双证"制教育的成功经验,探寻行之有效的"双证"制实施方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自学考试"双证"制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构建"双证制"教学模式,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确立了以毕业证 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双证制"教学模式,以突出机械专业特色.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会计专业推行"双证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鉴于会计专业资格证书尚未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有关法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建议完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的会计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积极探索会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新途径,促进"双证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必要改革.家具艺术设计专业"专创融合"培养模式将通过构建"专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衔接"的"五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共建校企"专创融合"核心实践体系以及建设"专创导师"制的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旨在为转型升...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协同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华北电力大学通过校企协同构建工程人才培养全科知识体系,实行以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研究生工作站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职业资格对接,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协同培养生态体系的探索与构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朱辉球创新构建了传承千年民族技艺的现代陶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景德镇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状,他率先提出陶瓷"工"与"艺"结合传承理念,致力于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承和弘扬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培养陶瓷艺术门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10.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的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50年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提出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这一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总结职业技术师范院校30年来的办学实践,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实行两证书制,培养一体化师资"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为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指明了道路.在新的形势下,更应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建设和合格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发挥此类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的骨干带头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博洛尼亚进程后,德国职教师资培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将连续的大学教育变革为学士-硕士两个阶段,从而实现了教师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灵活转换。但同时,这一改革还保留了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一些传统,如对资格的严格要求,从而保证职教师资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的特性要求,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目前禹职院校存在的就业资格准入制度尚未全面落实、实训基地建设困难、“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技能培训重理论轻操作等问题,应构建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严格就业准入,强化职业资格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实训基地,建立“双证书”的“直通车”。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是政府直接引导的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体机构,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创立初期、迅速发展、系统重塑并稳步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澳大利亚TAFE具有内联外通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行业主导的办学机制、专兼结合的优质师资队伍、高质量和高认可度的职业资格培训、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理念及强烈的市场意识等特点。这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明确培养定位,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政府统筹管理,完善就业准入及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专兼结合的长效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办学方式灵活化、终身化;吸引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发挥其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职硕士”是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而设置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型学位,旨在培养中等职业学校高层次“双师型”教师。缄默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中职硕士”习得缄默知识的途径主要有现代师徒制、行动学习法、网络博客(Blog)式;其教学改革路径为教学目标岗位化,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评价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是高职教师教育专业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保证。在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将国考内容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既能保证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证的通过率,又能保证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每一个教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教师资格国考对高职教师教育专业产生的影响,阐述了教师资格国考内容与高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融合的必要性,并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提出了教师资格国考内容与高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融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职教师资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类。专职教师主要由大中专院校培养,兼职教师中一部分来自大中专院校,一部分由工矿企业调入。从当前职教师资培养状况来看,主要存在知识结构单一、教师观念落后、实践能力不足、兼职教师短缺、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应突出“两化”,规范培养途径;强调“双证”,实行聘任制度;强化终身学习,实行培训制度;坚持“能力本位”,实行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7.
职教师资资格认定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启动职教师资特有的资格认定体系,有利于严把入口关,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教;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队伍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因此,应从建立健全资格认定体系、形成独立的职务评审制度、建立终身培训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制度等方面入手,来构建合理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  相似文献   

18.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强调教育界与产业界之间的深度融合,也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师傅两支队伍共同培养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当前,我国企业培训师傅队伍仍存在先天发展不足、后天建设失衡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能力不足、发展受限、标准失效、收益不高、支撑欠缺等方面。现代学徒制对未来企业培训师傅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理实一体化的素质结构、合格的教育教学能力、高效的师资团队合作、有效的师傅资格标准等。  相似文献   

19.
对某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低,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尤少,有企业工作经历、有技术开发和推广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数量偏少。建议建立国家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和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制与机制。  相似文献   

20.
德国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德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职教师资培养的任职资格、培训体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成功经验值得我国高职师资培养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