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长河中,战争一直就是古老而又常新的文学主题。但在当今和平年代,如何从新的文化视角和理论维度去重新审视战争文学显得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推动当代战争文学的主题研讨,促进战争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和发展,2013年7月,在湖南怀化召开了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9届年会暨“和平文化与战争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台湾近18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和平文化理论与战争文学叙事、战争文学整体研究、战争与人性以及日本的战争文学、台湾的战争文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战争文学创作体现和反映了文化话语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战争文学被用来佐证制度的合法性,而战争史诗及党和群众的关系是论证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文学形式。当文化话语从政治上的合法性过渡到法律上的合法性后,制度话语与战争文学之间的紧张感得到缓释,制度话语允许人性话语探索战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但人性话语书写受到制度话语和题材局限性的双重钳制,无论是作品的主题深度还是作品影响力都难以和制度话语书写相提并论。加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双重作用下战争文学出现了文化市场书写趋向,对以文化市场为导向的战争文学来说,它把放弃对制度话语的质疑和批判,以及对受众的无条件迎合当作了基本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沈德馨 《新读写》2023,(11):18-19
<正>这里不一样,我们认可“战争”,我们崇尚“和平”,我们因“战争”而“和平”,我们因“和平”而“战争”。欢迎来到九一班。九一班,可不是什么“就一般”。我们是老师在办公室里口口相传的优秀班集体,是入学考就极其突出的“精英”。不过,说起自己,我思来想去也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混进来的,生活在“精英堆”里也太不容易了些。  相似文献   

4.
抒情传统、五四启蒙思想和革命文化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孙犁早期创作独特的战争浪漫主义抒情笔调。不论从题材、语言还是表现方法,孙犁早期小说都契合了解放区文学对于新文艺的需要,但实际上其对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继承,对“民族化”的自觉追求与延安理论界所倡导和建构的“民族形式”文学思潮要求并不一致.这也是孙犁与革命主流文化既契合又疏离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5.
法西斯战争的发动者既是对和平的践踏,也是对人的意义与价值的根本否定,本文从方宝庆身上散发出的坚韧,顽强与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窥探了老舍对战争“人”的主张,即人性的美与善在战争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更应该得到张扬,且不断得到完善,人们或整个人类才能真正战胜战争。  相似文献   

6.
潘晓娟 《现代语文》2009,(8):143-144
莫泊桑关于普法战争的中短篇小说以其着重对小人物生命悲剧冲突的微观、近距离描摹,透视战争对人性的发掘及人性善恶的较量,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非“常态”的战争环境中,莫泊桑没有展开宏大叙事铺陈,而是以短小精悍的片段式、人物式的聚焦,揭露了傲隧狂妄的普鲁士人的残暴、无情与懦弱,记录了战争中普通百姓的隐忍、卑微、无知、麻木、自私与善良、勇敢、顽强的复杂交织,直书战争带给人心灵难言的痛楚。  相似文献   

7.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从战争观、战略理论和战争价值取向三个层面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战争价值理念,即贵和慎战的战争观、全胜不斗的思想战略境界和大一统的价值取向。其和平主义的价值取向与西方崇尚暴力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日益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远古神话及宗教文化传统的折射,有着深厚基督情怀的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人物长廊里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曲女性形象。通过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去讨论呈现出夏娃原型的中心人物娜塔莎,在两者形成的对应关系中体会该作品的特有意义,以此观照托尔斯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女性形象模塑中男权文化对女性世界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把问题置于“五四”文学启蒙的历史语境,从文化价值视角,系统归纳《呐喊》《彷徨》题材构成与主题意蕴的启蒙内涵,从启蒙对象、启蒙主体、启蒙本身三方面,阐释其启蒙题材与主题深刻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文学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历史考试大纲》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以及“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6个专题为框架,选择了与战争、和平有关的历史事件作为考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西方电影,特别是美国的战争题材电影都表达了他们对于战争特殊的思考。在短短百年历程中,西方出产了大量战争题材的电影,历史上几乎每次重要战争都成为了他们创作的源泉。我们从电影《战马》的解读入手,透析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反战情绪,并通过战争电影的演变和它们出现的意义分析,试图揭示这些影片中的和平主题。  相似文献   

12.
我们认为,"救亡压倒启蒙"说是启蒙文学思潮在抗战时期被冷落的内在理据;抗战时期社会审美风尚的转移及战争文化规范对启蒙的压制,是造成启蒙文学思潮衰微的直接原因。40年代的启蒙文学思潮在逆境中生存,国统区的七月派创作、反思文学创作和解放区农村题材创作等都顽强地保存了启蒙意识和启蒙话语。  相似文献   

13.
战争从一开始就作为人类的衍生物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人类最原始的口头文学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战争的。本文通过部分文学名著对战争的描写,简要分析了世界历史上和近现代战争的起源、性质及其目的,并试图从人性、民族性格、文化等方面对战争进行新的诠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智慧与和平发展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平发展时代需要借鉴历史的智慧。百世兵经《孙子兵法》的智慧微妙精深,丰富多彩。这种智慧在和平发展时代很有启迪和借鉴意义。《孙子兵法》的智慧体现在"道、变、本、和"上。道,是天理、人心,是规律、法制,必须知道得道,遵道而行。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必须知变应变,才能适变而胜。本,即人本,是泉之源、木之根,必须知本固本,以人为本。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根脉,是万物之归宿,必须知和为和,方能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人们所期望的永久和平却并没有出现,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猖獗。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还是看到进入后冷战时代以后战争制约因素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6.
大冈升平是日本战后派文学旗手之一。他的《俘虏记》与《野火》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实性小说。作者以自己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和深切体验 ,运用传统的写实和心理分析手法 ,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 ,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与非人道 ,战争给日本民族和民众带来的苦难和心灵创伤 ,表现了人们强烈的反战情绪和渴求和平的愿望 ,对战争、死亡、人性、道德、人的命运及存在价值等问题作了深远的理性思考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反战意识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7.
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战争恶德。极端民族主义、唯意志论思潮、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战争恶德的思想基础。其主要思想包括:和平意味着毁灭,战争是崇高而道德的行为;领袖是首要的,军人要为之牺牲一切;在战争中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战争恶德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持续提供了思想动力,并加剧了战争的野蛮与灾难。  相似文献   

18.
一战后列强间的经济矛盾、1929—1931年的经济危机、经济绥靖政策等一系列与二战爆发相关的国家间经济问题,表明二战的发生与上述事件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以此说明国家经济利益与国际冲突缘起之间的内在关系,启迪人们对经济与和平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世界期间,西欧作家分裂为挺战和反战两大阵营,成为民族主义和世界公民的思想分歧之所在.血腥的战争使作家们认清了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职责:捍卫自由、民主、和平和永恒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