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会话含义理论框架下的合作原则作为语用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使深度诠释艾略特的《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诗歌语言成为可能,对合作原则的遵循与违背的有机结合使《情歌》的创作手法更加别具一格,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真实,诗境更加丰富多变,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相似文献   

2.
英国现代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时间之间》(2016)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小说将故事背景置身于现代社会,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列奥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本文用创伤理论解读心理创伤的时间疗法,分析在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爱"和"宽恕"的重要性。小说体现了时间、"爱"和"宽恕"的创伤治愈疗法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人、社会、家庭及婚姻等诸多问题,探讨时间与创伤及创伤治愈的多重关系,思索创伤救赎中"爱"和"宽恕"的伦理内涵。小说《时间之间》就如何处理人际间伦理关系提出了新的建议,更为现代人通过创伤理论治疗和缓解创伤指明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3.
T.S.艾略特是20世纪著名的诗人兼文学理论批评家。长诗《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诗人以"荒原"的意象象征衰败堕落的现代西方社会,以贯穿全诗的再生意象揭示《荒原》的救赎主题及其宗教思想,暗示了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通过解析艾略特长诗《荒原》中蕴含的救赎思想,挖掘其诗学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从时间观念入手,是探讨自我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西方思想史中的时间观念分为不同的流派,因而也产生了不同的自我观。从巴门尼德经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完成了物理时间观的奠基。沿着物理时间观探求自我问题的则是笛卡尔和黑格尔,二者都认为自我是超越时间的存在,并分别推导出了主体自我与绝对自我。  相似文献   

5.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实验性短篇小说集,标志着乔伊斯"决心告别传统,走上文学实验与革新道路的一个重要开端"。[1]乔伊斯的现代主义风格充分体现其三位一体的艺术创作核心,即以时间?意识和技巧为创作兴奋点,由点及面铺展蔓延其对于生活和艺术的哲学思考。本文从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角度,来探讨乔伊斯"以一日为框架"的小说模式在《都柏林人》童年期三篇作品中对瘫痪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法国现代哲学家柏格森的空间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观做了对比研究。柏格森认为空间是人类意识对自身进行客观化之后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空间观念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两位哲学家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空间观念具有后天的建构性。  相似文献   

7.
从时间管理视角对大学生生活平衡状况进行干预.选取了大学生被试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管理的实验处理方式能够提高被试的主观幸福感;(2)较好完成时间计划的记录与自我评估的被试表现出更好的时间效能感管理行为效能;(3)较好完成时间计划记录与评估的被试更多体现出积极的时间观;(4)生活平衡在本研究中应具有双重意义,一是生活平衡的时间观,二是生活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代表作。本文旨在从成长小说这一角度分析体现在小说中的成长主题,并且通过对女主人公麦琪的情感成长、道德成长及女性意识成熟的分析,来展现她如何从渴望到困惑到最终实现自我升华的过程,为了解乔治?艾略特时代的女性研究打开窗口。  相似文献   

9.
兴起于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给当时的英国诗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但其特立独行的风格却在以后的近三百年间鲜被关注。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的著名诗人,其诗作《荒原》被视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不仅是玄学派诗歌的主要特点,而且也是艾略特所代表的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从艾略特诗歌特点与玄学诗诗歌特点的吻合,可以清晰看到玄学诗对艾略特诗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解读托﹒斯﹒艾略特《荒原》。通过比较艾略特诗歌创作理论"客观对应物"和符号学的契合,分析诗中符号的能指(形象)、所指(概念)、和符号相关的语境、解释者等,探讨诗人用传统文明解救现代荒芜,用现代艺术方式发扬传统的信念。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时间与生命时间并不是表明在宇宙中有两种并列的时间存在,二者的不同在于我们对时间采取的思维方式不同。我们以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来对待的时间是科学的时间;而以主客一体的方式来对待的时间是生命的时间。具体而言,我们是以逻辑的方法来把握科学的时间的;对于生命的时间,则是以直观的方法来把握。  相似文献   

12.
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而且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可直观的历史资料,还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试图从其创作寓意和目的、缺失的女性、井然的社会秩序、发达的广告文化以及丰富的都市生活等方面入手,找出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时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张爱玲用一双看透了世界的眼光,客观冷静地写出了许多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恋爱婚姻.在这些描写中,人物的命运都归结为"一种苍凉而美丽的手势",都带着一种灰色的、凄凉的调子.这些人物及其恋爱故事多被置于一种急剧变革的时间背景之下,而且人物与时间的设置也成了张爱玲小说一种极重要的叙述方式.时间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韩翃的一生,主要经历了才名早负的青年时期,多风多雨的幕府时期以及否极泰来的御笔点官时期,尤以第二阶段创作最多,成就最高。因此他是位典型的幕府诗人。  相似文献   

15.
风景在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中表现尤为突出,批评家大多从荷兰风俗画、罗斯金的绘画观以及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爱略特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和以“同情”为核心的人文主义关怀,但是忽略了风景中的“英国性”编码,爱略特对英国风景的描写具有田园色彩,兼具秀丽美的特征,而对欧洲或异国的风景描写则显得“高冷”,甚至还有贬义,同时小说中对法国的不断指涉也不可忽视。爱略特在早期作品中通过风景建构了一种保守、渐变的“英国性”,这也是抒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尝试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内地对宋庆龄的研究大多关注其政治角色,而对其女性角色的发掘尚不完整。私人书信文字资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丰满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宋庆龄。青少年时期,中西文化交融的生活教育环境使宋庆龄初步形成了中西融合的独立女性形象。孙中山去世后,宋庆龄带着对理想的坚持,怀着对生活、自由和幸福追求的执著,在理想的道路上独行,诠释了中西文化交融下的"现代"女子对革命理想与传统生活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她的生活历程不仅诠释了20世纪中国女性自我解放的路径,也成为中国女性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长篇小说《爱的饥渴》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三名男子之间的婚爱故事。主人公悦子的一生是不断寻爱又不断遭遇失败的历程。长期的压抑终于导致了最后的爆发,她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意中人以求解脱,结果却是堕入更深的痛苦和虚无。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爱中无法体验真实的自我是浅层根源;文化冲突造成的身份危机和内心痛苦是深层根源;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及结果的不可得导致的虚无感是最终根源。所以说《爱的饥渴》的悲剧是人性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由于诸多因素,造成陶渊明生平资料的严重缺乏,所以历代陶渊明研究者对陶渊明生年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汇总自陶渊明所处的南朝宋代颜延之至当代学人的大量相关论述并进行梳理,笔者把它们分成传统和创新两类,并对创新意见进行研读划分,希望能对人们进一步揭示陶渊明的生年之谜。  相似文献   

19.
体育运动的原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价值,又是生命和文明探索的一部分。本文论述了体育起源的概念和特征,以及体育运动的本质特征。特别是从体育习惯到规则阶段的分析,着重对石器时代体育运动原始形成期的本质、概念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