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微 《新闻窗》2007,(4):62-62
近年来,隐性采访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成为进行舆论监督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在媒体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媒体为了增强舆论监督的力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战斗力往往采用隐性采访这种方法来报道独家新闻,发掘出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然而,隐性采访毕竟只是公开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或特别的问题上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论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手段之一,被广大媒体普遍采用,但其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同时由于法律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使隐性采访常处于掌声和呵斥的尴尬境地。笔者认为,隐性采访本身并不存在正当与否的问题,关键是采用它的主体如何把握它,把握好了,隐性采访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利器,把握不好,就会变成新闻侵权的祸首。一一般认为适用隐性采访的“特殊情况”有三:1.有时采访先进单位或先进人物,为了掌握真实情况,或是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心理;2.进行揭露性或批评性报道,为了防止对方隐瞒真相…  相似文献   

3.
随着舆论监督的逐渐深入,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记者采访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除了显性采访(即亮证,公开记者身份)外,隐性采访越来越为记者所倚重,并成为调查性、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等舆论监督行为的主要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的长处这里不表述,其隐含的风险,不得不向同行们提醒。因为隐性采访涉及很多法律问题、新闻职业道德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慎重其事。 一、以什么身份采访 任何记者首先是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公民而存在,具有在法律上的任何民事行为能力。凡一个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他都可以行使。警察为了侦查、…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的滥用及其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焕平 《传媒》2007,(10):82-83
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即公开采访的重要补充,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可以获取其他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新闻事实,从而更好地进行新闻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在舆论监督背景下使用隐性采访手段的政治环境、法律规范、道德约束进行了梳理,并对隐性采访的成立条件进行了伦理论证,在此基础上推论了现阶段舆论监督背景下进行隐性采访的前提和条件,提出了建立公正合理新闻自律程序机制的趋向和设想.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黄石电视台《新闻直通车》也是一档舆论监督栏目,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百姓呼声"作为栏目宗旨,播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隐性采访方式获取的新闻素材,并且这类稿件为栏目创造了较好的收视份额。可以说,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剑。一、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的需要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重要方式,隐性采访正成为新闻机构开展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的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法律定位的不确定,隐性采访常常处于掌声和喝斥并存的尴尬境地。因此,记者在隐性采访活动中的规范与自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手段,隐性采访有助于新闻媒体更好的揭示社会问题、履行舆论监督职能。但隐性采访的不当使用也会产生不良后果,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分析隐性采访对新闻行业本身、法律方面所带来负面效果,分析新闻记者在选取隐性采访作为报道手段时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电视记者的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电视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的采访。由于隐性采访是在他人没有戒备的情况下进行的,突破了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能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实质,因而电视记者在拍摄社会新闻或进行舆论监督时往往会采取这种手段。实践证明,隐性采访在显性采访无法获取新闻事实时对记者具有较大帮助,但必须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假如运用不当,就会导致新闻侵权,引发官司,更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电视记者的隐性采访手段谈一些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万春 《新闻记者》2000,(3):49-51
隐性采访,又称为暗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 的,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主要运用于采访对象弄虚作假,或者批评性报道中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甚至对记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特殊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隐性采访手段对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节目对此所做的尝试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正如人们常说舆论监督是柄“双刃剑”,隐性采访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与秘密的接触,实施…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受众需求的日趋多样化,新闻报道的手段也不断丰富,特别是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乔装暗访、偷拍偷录等隐性采访手段,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即诸如此类隐性采访手段的运用是否合乎法律规范,具体操作过程中是否应当有所节制。不久前,就有湖南某电视台派出俊男“勾引”女青年,以测试其对爱情是否忠贞而惹出纠纷。记者的新闻作品侵权固然要承担法律责任,记者因自己的采访方式不当也可能诱发争议,甚至会闹上法庭。为了规范记者的采访行为,避免不必要的新闻诉讼,…  相似文献   

12.
张培铁 《新闻前哨》2009,(11):47-48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行之有效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成为不少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和利器,也得到受众的欢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实社会中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法律定位的不确定,隐性采访又时常徘徊在掌声和呵斥之间的尴尬境地。在依法治国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尤其是面临着现在更加开放的形势,从法律上回答有关隐性采访的合法性等一系列问题,无论对于规范新闻采访行为,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隐性采访的定义及其合法性隐性采访,顾名思义,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隐性采访的成立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和三个…  相似文献   

14.
郭涛 《青年记者》2009,(13):61-62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对,也称暗访,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者采集事实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是,记者没有特权,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以免陷入法律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15.
一、隐性采访的正面作用 (1)隐性采访可以获得客观真实的原始新闻素材,从而帮助媒体促进舆论监督。作为媒体传播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揭露丑恶,追求公正,实施舆论监督,批评性报道是实现抨击的最有力手段。但是.众所周知,批评报道要获得的第一原始新闻素材,往往是很不容易的。于是,隐性采访得到记者普遍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所无法了解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的有力的武器和手段,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隐性采访具有无法摆脱的道德与法律上的悖论,因此,必需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赵傲莉 《新闻传播》2007,(12):60-6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闻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瞩目。毋庸置疑,隐性采访在新闻舆论监督上,是一个重要的新闻采访手段。一方面,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违规行为层出不穷,如制造假药、在食品中注入着色剂、到处粘贴广告、出租车辆雨雪天无故涨价等,使国家和公众利益受到了损害:另一方面,当使用正常手段无法获取新闻事实材料时,隐性采访便应运而生。但是,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便容易引起法律纠纷,记者挨打和新闻单位被告上法庭的事件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8.
发挥隐性采访积极作用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公开采访,隐性采访具有一定的侦查性,在揭露社会弊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在国内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中,多数都采用隐性采访的手段。但伴随着其在电视新闻中应用越来越频繁,其所面临的法律和道德上的问题和争议也越来越多。如何合理的利用隐性采访,规避其消极影响,是新闻工作者共同思索的问题。一、隐性采访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隐性采访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对,也称暗访,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者采集事实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是,记者没有特权,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以免陷入法律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20.
马俊 《新闻知识》2013,(3):34-35
在各类新闻报道中,隐性采访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隐性采访固然能得到很多重大新闻,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而,在隐性采访中,记者要在把握其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准确定位自己在采访中的位置,既保证采访符合道德法律的规范,又能起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