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826年漕粮海运是清朝历史上首次漕粮海运,也是道光初政中的重要事件.贺长龄是在1826年漕粮海运之前就对水利、运河、漕运充分关注,他积极策划并全程参与了1826年漕粮海运.  相似文献   

2.
道光六年(1826),因运河河道阻塞,江南漕粮试行海运.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全宗中选辑的这组史料,基本反映了道光年间海运漕粮的具体情形,可供研究清代漕运史参考,现予刊布.因文件较多,拟分上下两次发完.  相似文献   

3.
试论道光初年漕粮海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光四年(1824年),洪泽湖决口,河漕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指出,要解决漕运危机,唯有 “暂雇海运”,得到道光帝、琦善和陶澍等人的支持,于第二年将江苏漕粮全部海运,由此 开始了清朝历史上的首次漕粮海运,但仅实行一次即宣告停止;直到二十余年后,漕粮海运 才再次启动。因而,道光初年这次漕粮海运的利弊得失值得思考。  一 漕粮海运的争论及筹措 清承明制,额征漕浪,每年经运河运抵京通二仓的约300万石,供皇室、官员消费及八旗兵 丁 口粮,因而在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清中叶后,随着吏治的腐败,漕政日…  相似文献   

4.
田牛 《兰台世界》2016,(3):114-116
漕粮是古代中国特有的实物税征收方式。漕运产生于秦代,除少数王朝外基本以河运为主。清承明制,自顺治时期即行河运。但随着时间推移,漕政日益腐败,运河通航条件日益恶化。与此同时,航海技术却日渐成熟。由此在清廷内部引发了漕粮海运的争论。在京师粮食供应问题加剧的情况下,虽然海运得以实现,但清政府只是把海运作为权宜之计,继而在西方列强干涉影响下,最终造成海运再次终止。  相似文献   

5.
漕粮海运始于元代,明永乐会通河修通以后,即行长运。清沿明旧,但海运还时而实行。道光四年,因南河黄水漫溢,高邮、宝应至清江浦运道浅阻,无法维持漕粮河运的正常进行,故有“借黄济运”之议。然黄沙淤患更为严重,宣宗下诏魏元煜等筹议续行海运,均言“窒碍难行”。再令琦善往查漕船淤阻实况,并接受了户部尚书英和奏请,暂停河运治河,雇用商船海运。现从宫中朱批奏折中选出道光五年筹行海运的部份折件,供研究清中叶漕运史事参考。  相似文献   

6.
郑师渠 《历史档案》1999,(3):100-104
道光五年漕粮试行海运为有清首次,“事属创举”①。魏源称赞它“行之仓猝之余,试之百六十余万之粟,倏抵太仓,而民不知役,国不知费”②。贺长龄在《海运全案序》中说:“其以海代河,商代官,必待我道光五年”,“乘天时人事交迫而行之”。这就是说,创行海运并非出自清廷主动的变革,而是“天时人事交迫”的被动之举。清承明制,东南漕粮由河运赴通,已久成祖宗成法;虽河日淤,挽运维艰,并不轻议更张。嘉庆帝说:“海运既多窒碍,惟有谨守前人成法”,“断不可轻议更张”。自是终其一朝,“无敢言海运者”③。但迄道光四年,事情却出…  相似文献   

7.
山东巡抚张沣中为报已入东境江南海运漕船数目事奏折 道光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二日 山东巡抚臣张沣中跪奏,为江南海运粮船入境日期,恭折奏报,仰祈圣鉴事。 窃照本年江南苏、松、太三属漕粮改由海运,业经臣将防护情形片奏在案。兹据护登州镇总兵景琳、登莱青道英桂、登州府知府诸镇等报称:三月十五日,有江苏船户马德盛载运太仓州第十二号白粮六百石,潘成芳船载常熟县第四十六号漕粮八百石,徐万和船载吴县第十九号漕粮七百石。十六日,有袁长利船载吴县第十四号漕粮八百三十四石零,金万发船载震泽县第四十五号漕粮一千一百石,马合兴船载吴县第七号漕粮九百石,奚恒利船载新阳县第十五号漕粮八百五十石,沈永茂船载镇洋县第二十六号漕粮八百石,潘合顺船载奉贤县第二十二号漕粮六百石,陆永发船载金山县第三十一号漕粮六百五十石,张长发船载第五十九号筹补漕粮九百石,潘长顺船载昭文县第十三号漕粮七百石,聂隆泰船载娄县第二十五  相似文献   

8.
清代沿袭明朝旧制,南漕北运常行河运.道光五年以后,因运河水道时而淤阻,或因军事政局影响,亦时行海运.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主要反映了咸丰年问在太平天国及英法联军的内外军事压迫形势下,清统治者实行漕粮海运情形,可供研究漕运史参考.  相似文献   

9.
此组史料,选自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及宫中朱批奏折,它对同治年间江浙两省办理海运漕粮的情形反映较详,可供研究漕运史参考。  相似文献   

10.
雇商海运漕粮,是清政府于道光初年实行的一项漕运改革措施,它曾经对道成时期的经济生活产生过深远影响。但关于这项措施实行后的得失问题,迄今尚未见专文论述。现根据我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到的档案资料,结合有关文献,对这一问题作些初步考察,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清末,统治者鉴于漕弊丛生和财用匮乏,于光绪二十七年颁布上谕,责令以往有漕各省一律改征折色。然而,此谕并未能在有漕诸省普遍实施,江浙地区的漕粮仍以海运的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末。现从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和宫中朱批奏折中,选辑出这一时期的漕运史料予以发表,供研究清代漕运史及赋税制度史参考。  相似文献   

12.
咸丰初年,太平军攻占了江南许多地方。一向为清政府倚为漕粮重地的江浙地区,由于连年兵燹战乱,漕粮无从办理,加之南北运道梗阻,至咸同之际,京师仓储告匮。清统治者拟借外商洋轮代为采办洋米、台米,由海运津,官为收买,以充京仓之“天庚正供”。因借船运米事属创始,此议一出,在统治阶级上层引起了一场热烈争论。漕运总督、三口通商大臣及有漕省分之督抚纷陈其利弊及解决办法,户部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亦就此多次议复,终未实施。同治初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将有关这些疏言辑录成案,是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借船运米案清档》。其中所反映的内容对研究咸同之际的漕运多有裨助,现予公布,供研究考参。  相似文献   

13.
《兰台世界》2014,(Z3):149-150
<正>明清以来,南方粮食生产占据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南粮北运成为必需,从经济角度考虑,运河运输在南粮北运发挥着命脉的作用。"国家之紧要命脉,全在河运"[1]2,运河运输的物品主要是谷物,但同时也捎带运输蔬菜、水果、农禽、丝纺织品、本料、文具、瓷器等农副产品。这就给运河沿岸的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商品和发展机遇,使原有的城市更加地繁荣,使许多小村镇发展为新兴的城市,出现了繁荣的运河经济带。由于种种原因,清代自道光以来,漕粮海运逐渐成为了  相似文献   

14.
漕粮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国家财政税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清代,漕运一直倍受重视,"漕粮为无庚正供,俸米旗饷,计口待食,为一代之大政."  相似文献   

15.
护理江苏巡抚刘郇膏为报苏省同治五年漕粮头批放洋日期事奏折 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一日 暂护江苏巡抚·苏州布政使臣刘郇膏跪奏,为恭报苏省海运漕白粮米头批放洋日期,恭折奏祈圣鉴事。 窃照江苏省苏州、松江、太仓三府州属,并常州府属之无锡、金匮、江阴三县,同治五年起运四年分漕白二粮,仍由海运,前经臣酌议办理章程会折具奏,一面催令赶紧征收,拣选米色,联帮剥运,赴沪盘验装兑在案。兹据署苏州藩司栢荫会同署臬司王大经、粮道奇克坦泰详:据海运沪局委员详称,各属陆续剥运米石到沪,随即验明米色,配拨沙船督饬斛兑装运。现计兑竣米船一百只,共装交仓漕白正耗米一十四万二千六百七十八石零,并随装沙船经剥、食耗等米一万五千六百二十八石零,搭运筹备二升余米二千八百五十三石零,当即发给水脚等银,取具领状,互保实装米数各结,查明携带器械、水手籍贯,填给联单,于二月初十日起,开至崇明十滧口,乘风放洋北上等情,转详请奏前来。伏查洋面辽阔,海运米船放洋北驶,应即逐程妥慎防护,已札上海捕盗局,照案配驾轮勇各船出洋梭巡,分咨本省、邻省沿海水师,按段迎提护送,并饬催其余米石上紧剥运兑装,接续开驶。谨将海运头批放洋日期会同署两江总督一等肃毅伯臣李鸿章、漕运总督臣吴棠恭折由五百里驰奏,伏乞皇太后、  相似文献   

16.
南漕北运,为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视为命脉,清代亦然。清代漕运之中,历来弊端从生,嘉庆以后更日益陷入严重危机。对此,研究者论著已多有涉及,但关于漕粮到通以后仓储、发放情形及其中种种弊端,史料论著尚属鲜见。此处选录的关于嘉庆十四年通州粮仓胥吏舞弊案的一组史料,反映了漕粮仓储、发放中的一些具体情况和仓场官员、吏胥玩法贪赃、营私舞弊的种种手法,可为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的粮食调剂有仓存或截留漕粮的减价平粜;有常平义社仓的粮食存粜,还有利用私商力量在地区间进行有组织的粮食调运。前两者是由官府自办(指漕粮平粜和常平仓),或名义上是民办,实际上是官府的督办(指社仓义仓);后者则是真正的民办性质。本文不涉及前两方面的内容,仅对第三类措施,利用档案史料,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8.
徐州是明代漕运重镇,是封建政权转运、存储漕粮的重要基地与码头。通过对徐州水次仓的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揭示明代漕运仓储的设置、管理与作用,对于了解徐州城市发展与漕运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1):93-93
<正>大连海事大学,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历经变迁,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立大连海运学院。大连海运学院图书馆也由此诞生,并于1994  相似文献   

20.
陈沆的生卒年是(1785-1826),年寿42岁。他是清代律赋四大家之一,并非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诗比兴笺》和《近思录补注》两书与陈沆并非毫无干系,只能说书是魏源出于对亡友的情谊,在陈沆曾经动手写过的零星、片断草稿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补益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