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杲炘先生针对英语格律诗翻译标准的混乱现象,首倡“三兼顾”译诗法,即:兼顾顿数、字数与韵式。黄先生同时还提出了一套具体可行的量化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发展了“以顿代步”译诗法,而且还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种完整而科学的评价标准。文章试以方平先生所译《哈姆雷特》“戏中戏”里的一段诗文为例,验证“三兼顾”译诗法的客观性及其可操作性,并根据“三兼顾”原则将该段诗文试译成汉语。  相似文献   

2.
姜春兰 《海外英语》2012,(22):195-197
该文首先讨论了卞之琳独特的诗歌翻译理论:1)"以诗译诗",即翻译格律诗应力求用相应的汉语白话格律诗进行翻译;2)以"顿"代步,在尊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外国诗歌所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效果。其次,通过比较《西风颂》的三个译本展示卞之琳诗歌翻译理论的实践性及其译本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汉语诗歌节奏结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反对目前流行的以“顿”来分析诗歌节奏的理论。作者认为汉语诗歌节奏产生自各种音组的排列式。音组排列节奏不是一套有待实现的“现代格律诗方案”,它是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无名和有名的诗人们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为此,本文提出以下五方面的根据:世界各民族诗歌节奏结构的分型;现代汉语的语音学特点;现代汉语民歌的丰富经验;汉语诗歌节奏的演变历史;现代诗人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4.
纵谈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从朗费罗的名诗《人生颂》于一百四十多前破天荒最早译成汉诗以来,英语格律诗的汉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英语格律诗的典型之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早已译成多个译本,其中三种主要译本代表了我国译家不同的翻译思路和译术。“以顿代步”作为英语格律诗汉译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翻译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于英诗汉译及教学具有实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格律诗的翻译问题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赞同“以格律诗体译格律诗”,另一种是赞同用散体或自由体译诗。在这两种意见之中,赞同用第一种方式译诗者占大多数。笔者也认为应“以格律诗体译格律诗。”但据笔者看来,在持第一种意见的人之中,也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同意以中国传统的!日体或新体诗形式译诗,即每行字数大致相等(五言或七言),押韵的位置也近似于旧体格律诗。另一种是‘拥汉语的顿(拍、音组)来代替英诗的步,使译诗顿数与原诗的音步数相等,”(1)有人称之为“以顿代步”或“移植英诗格律”(2)的方…  相似文献   

6.
英语格律诗汉译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其方法也从单一发展到多元,许渊冲先生提出"三美"理论,给诗歌翻译提出了一个评判标准,以及努力方向。本文拟从"三美"再现的角度,对英语格律诗翻译成汉语所使用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每种方法都有可行之处,但翻译成现代的汉语格律诗最为可行。  相似文献   

7.
诗的节奏叫顿,也叫音步(希腊术语),它是由不同的字音很有规律地交替而形成的。至于诗歌划分节奏的原则,各民族之间因语言不同,区分的原则也不同。如希腊语是长短音相间构成节奏,德语英语是轻重音相间构成节奏,汉语则一般是两个字一个音节(有人称之为“音长体系”...  相似文献   

8.
赵萍霞 《文教资料》2010,(34):34-36
本文首先对汉语格律诗进行了界定,然后简要介绍汉语格律诗英译历史,界定“方法”一词;之后介绍了汉语格律诗英译的四种方法,分别是以韵体翻译的格律派、以自由诗体翻译的散体派、根据原诗内容进行创造性改写的创译派和散文诗译法。  相似文献   

9.
对英诗如何汉译,汉诗如何英译的问题,译界从来观点不一。理论上有“等值论”、“讯息符号传递论”和“多层次结构论”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英诗汉译有人主张要字对宇的翻译才能让汉语读者领会外国诗的真正韵味。若此,一个只会回英汉词典的人就能译诗,那么诗歌翻译问题就不必许多人来争做文章了,显然这种观点站不住脚。有的人认为诗歌只要特意思译出来就行,形式和韵律不必也不能多讲究.这种观点也只讲对了三分之一。这是因为诗歌,特别是格律诗不同于散文,散文是以理服人,诗歌要以情动人,它不但要靠文字本身,而且还要不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英语格律诗和汉语格律诗各自的特点,认为英语诗歌格律经历了由音步格式到节拍的演绎过程,而诗行中汉字声调上的平仄变化则体现了汉诗的基本格律。通过英汉古典诗歌的格律比较,文章指出了两者间的差异以及在英语格律诗歌汉译方面所产生的争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