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五四"后,随着"新文化运动"一词的产生,出现了一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热烈讨论。时人在概括身在其中的新文化运动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的根本出路等重大的问题,并合乎逻辑地引出了关于运动发展趋向的三个不同取向:普及文化、提升学术与转向社会革命。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三者虽不应等量齐观,但无疑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不仅催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善果;从长时段看,新文化运动依文化发展自身的逻辑,沿着普及与提高两个向度纵深发展,以至成为常态,有力地奠定了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基础;从广阔的视野看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可以说,它同样为中国现代文明政治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长期起作用的"非政治的"即文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作为"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五四"时期的实践先导者,王光祈始终坚持"文化运动"、反对"政治运动",最终没有转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王光祈的社会改造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与青年毛泽东相比,王光祈是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者,始终坚持反对一切强权,反对一切政府,从而反对一切政治。王光祈对政治改革路径提出的五大疑问反映了其改良主义的折中路线。  相似文献   

3.
1919年,中国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一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在国内,它不仅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同时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这场深刻的革命运动,揭开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广泛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孕育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的传入,使五四文化革命运动注入了社会主义的因素。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通过《新青年》积极宣传共产主义的社会革命论;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也大力鼓吹社会主义理论,刹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革命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文化运动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鲜明的政治口号。这些纲领和口号,在那时还只能通过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去影响文化运动朝无产阶级革命的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运动以后群众性的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中,扬子江畔的都会南京也是一个重要基点。最初在这里的报刊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一个年轻的播火者,当年才十九岁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二年级学生——张闻天。早在“五四”运动之前,这位工科学生就是  相似文献   

6.
我们所说的学习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是学习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来到一九五二年这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的革命历史。毛泽东同志在其有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精辟地指出了中国这一新时代的由来:“因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注一]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经过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过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经过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和六月三日工人阶级的参加斗争,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的工人阶级由於自己的长成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就登上了政治舞台。当他们成为一独立的政治力量以後,便立即为建立自己的政党——中国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历史性变动的关键。历史上的"五四"包含几个层次的运动:一个是文化革命意义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实现了中国同西方文化的接轨;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文学上的"五四"新文学革命,它诞生了中国新文学;当然还有一个从北京的学生运动开始发展为全国性的"五四"爱国运动,不但迎来了中国伟大的社会变革,也诞生了"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并导致一个政党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对于这样伟大的运动,是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的。但是,如何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首的文化激进青年掀起的一场旨在批判封建主义,启蒙西方近代文化的一场思想革命。《新青年》则为其滥觞,浓缩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变迁,成为五四时期进步报刊舰队的旗舰,并影响着后五四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它经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四个变迁。第一个变迁宣扬民主与科学、新文学运动。第二个变迁鼓吹空想社会主义。第三个变迁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第四个变迁揭开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很多且研究很深入.但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语言文化,却鲜有人从历史的角度论及.事实上语言文化上的革新,对文化的传播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本身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白话文运动"以及"注音字母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努力.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使汉语走上了"言文一致"的道路,使我国注音字母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扩大了影响,壮大了声势,并造就了我国教育与文化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既是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又是一个意识领域里的启蒙运动,两者互相促进,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近代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高潮,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广大知识青年是这次伟大爱国运动的先锋。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其内容上是全方位的,丰富的;在其时间上,呈现出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阐明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结出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社会教育运动究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场政治社会化运动,更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用大众化的视野来审读这场运动,可以发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施社会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也顺应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处于信仰选择的关键时期,也正是适时引导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由于当代大学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的倾向,所以必须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强化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4.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目前遭到冷遇。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学中教条主义地对待“原理”。为此,坚持原理教学中的史论结合原则就显得十分必要。史论结合要求切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历史和时代的产物,理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历史的关系,理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个人及之间的思想发展脉络,理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实际的关系,理清其与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理清其与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参与创立、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并且继毛泽东之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主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从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起了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界定的20世纪初期特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20世纪30年代这段时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带来新的契机。同样。这一传播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一些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努力。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这一过程,从中寻得一些启示,对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大众化向纵深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中逐渐展开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的展开中,又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只是"学理"上的道路。在实践中,它们紧密相联,交互作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在最初被介绍到中国的时候只是西学东渐的众多学说之一,属于异域文化。西方传教士、中国留学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及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具有极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的特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延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良好发展势头,并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但并没有中止。于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暂时中止。因此,笔者认为,杨奎松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中止于20世纪50年代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本文以我国当前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存在问题的分析为基础,提出了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拓宽多维路径和形成整体合力为一体的整体性路径,以切实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