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之友》2011,(5):39-39
一个日本教师给他的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历史题:“日本跟中国每一百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即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跟中国开必,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又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历史试题:“日本跟中国每100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即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又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  相似文献   

3.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历史题怎么考”的帖子,说日本的历史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了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许多老师看到后觉得,这样的问题可谓是真正的开放,忽略  相似文献   

4.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道日本的高中历史试题,是一位去过日本的学者因留意日本高中历史教育而发现的。题目译成中文是这样的: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笔者注:我们叫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笔者注: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其中有位日本的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  相似文献   

5.
顾亚平 《中学生物学》2005,21(12):43-45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则关于日本历史题考法的报导,颇有感触。题目是关于甲午战争的知识内容,日本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  相似文献   

6.
假如中日还有一战我在台湾读到一道题: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我后来到了日本大阪,才知道他们考这道题目不是这样考的: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一仗,他们叫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八年抗战。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每个学生都努力作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我偶然在《读者》杂志上看见一篇文章,写的是作者到日本发现他们的高中老师布置的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我所理解的教育》,感触颇深。尤其是其中的一篇《历史题该怎么考》。文中对日本和中国在历史考试上所出的题目的本质区别进行了比较。中国高考历史题是这样问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了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然而,日本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历史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2l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教师常用的问题是:“甲午战争哪一年爆发?”“签订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多少银两?”“抗日战争的起因是什么?”……而日本老师的问题却是:“19世纪日本跟中国打了一仗(甲午战争),20世纪日本又跟中国打了一场(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中国跟日本开战,你认为会在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打赢的几率有多大?如果输,会输在什么地方?”相比之下,可以看出:中国教师的问题设计缺乏启发性,只停留在解释和阐明这两个层面上,而没有提升到应用、洞察的层面上来。长此以往,学生没有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思想的机会,思维发展将会受到限制。那么,如何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呢?  相似文献   

10.
在最近的《杂文选刊》中,收录了张寿卿写的《历史题该怎样考》的文章,讲了中国与外国在中学历史考试中不一样的命题方式。第一例讲到我国一所中学这样出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作者在写到第二例时,举了日本一所中学出的一个历史题:日本与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我们叫八年抗战),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打仗,你认为大概在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地方?围绕…  相似文献   

11.
在最近的<杂文选刊>中,收录了张寿卿写的<历史题该怎样考>的文章,讲了中国与外国在中学历史考试中不一样的命题方式.第一例讲到我国一所中学这样出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作者在写到第二例时,举了日本一所中学出的一个历史题:日本与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我们叫八年抗战),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打仗,你认为大概在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地方?围绕甲午中日战争这个历史事件,我们往往会这样出题目:甲午中日战争哪年爆发?签订的叫什么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应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  相似文献   

12.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则关于日本历史题考法的报导,颇有感触.题目是关于甲午战争的知识内容,日本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3.
不一样的试题关于中日战争的试题:我国某中学教师给学生出的历史试题:甲午战争哪一年爆发?结果怎样?签订了什么条约?赔款数额是多少?不用说,答案是死的,只要识记,就能写到试卷上。日本教师给高中生出的历史试题:日本跟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  相似文献   

14.
不一样的试题关于中日战争的试题:我国某中学教师给学生出的历史试题:甲午战争哪一年爆发?结果怎样?签订了什么条约?赔款数额是多少?不用说,答案是死的,只要识记,就能写到试卷上。日本教师给高中生出的历史试题:日本跟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我们叫  相似文献   

15.
童庆武 《生活教育》2009,(12):60-61
问题缘由:两个案例引发的思考案例一、日本教师给高中生布置的一道历史试题:“日本跟中国每100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16.
张锐 《青年教师》2005,(11):24-25
孩子4岁的时候,有一天看电视时,孩子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爸爸,鬼子是什么?”我当时确实不知道,接着查了查词典,知道鬼子是指入侵的外国人。我跟孩子解释了一下。当时也没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4岁的孩子不知道鬼子是什么很正常,战争毕竟离他们太远了。过了约有一周,我在校园里遇到一个初二的学生,他问了我这样一句话:“老师,如果日本鬼子没有被赶出大连,大连是不是会比现在建设得更好?”  相似文献   

17.
生物里面。最可爱的是植物,因为它们之间较少有战争。你什么时候见过三个大枣跟三个花生打起来了?它们也不以大欺小,你什么时候见到一个西瓜在揍一个苹果?它们不拉帮结伙,不刻意跟谁走得太近,也不刻意疏远谁,如果不是人类强行把一挂葡萄和一串荔枝放到一个水果盆里。它们宁肯一辈子都不见面。  相似文献   

18.
戴加平的思考很深入,尤其是最后一部分,他提出的几个问题可能我们大多数人都未曾考虑过。记得一度流传日本历史教育界的一个事例:未来中日是否可以避免战争?如果中日发生战争原因是什么?日本应当怎样做?(大致如此)日本学生的回答让我们惊讶而又担心。我们不会提倡这样的历史教育。但是,我们应该将历史教育与中华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联系起来考虑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可能就有所不同。这个争论有些问题还没有说透。历史分析与历史教育完全等同吗?  相似文献   

19.
前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一文中说:“我从来不给小学的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我就和学生一起想一想。”他还把这样的时刻看作是跟学生心灵交往的幸福时刻。  相似文献   

20.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有些学生愿意、也善于同别人“分享”,而另一些学生不愿意、也不善于同别人“分享”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第一类学生从学校回到家里,妈妈问:“班上谁是你的好朋友?”他们可能这样回答:“李明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好学生,他上课遵守纪律,不打人,也不抢别人的东西,他还爱帮助人。”对同样的问题,第二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刘晓是我的好朋友,他爱跟我一起玩,他不打我,他还爱帮助我。”如果妈妈问孩子:“你最不喜欢班上哪个同学?”第一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我不喜欢大强,上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