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读青岛市历史教研员陆安老师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3期上的文章《阉割课堂:“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必然后果》,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2.
今天上数学课时,陆老师不停地发出剧烈的咳嗽,看他脸涨得通红,仍然强忍着给我们上课,我很感动。中午一回到家,我就连忙从小药箱里找出一盒“金嗓子喉宝”,准备给陆老师带去。下午一下第一节课,我就把“金嗓子”递给了陆老师。陆老师诧异地看着我,目光里流露出感动,他轻轻说了声“谢谢”。当陆老师离开教室后,周围的同学向我  相似文献   

3.
这次淮北之行一共听了七位专家的课,可谓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专家们风格各异,或朴实,或华丽,或内敛,或奔放,但是他们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总会给人以启示,尤其是赵昭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让我十分感动。这种心情姑且叫做“匆匆”的感动吧!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何升根、刘宏鹏老师在《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0期发表的《“0”的突破》一文后,不禁为二位老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同时,笔者有一点不同意见,想与两位老师及各位同行、专家们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0年第5期刊登了陆启威老师的题为《浅谈自然教学中“节外生枝”意境的营造》一文,读后深为陆老师的教学思想及文笔所折服。其中,陆老师在谈到第五点“思维求异,使认知机智化”时,举了一个“大气压力”中的覆杯实验作为例子,我觉得有些说法欠妥,某些解释应该说是出现了科学性错误,现提出来,希望与陆老师及广大读者共斟  相似文献   

6.
2000年第5期刊登了陆启威老师的题为《浅谈自然教学中“节外生枝”意境的营造》一文,读后深为陆老师的教学思想及文笔所折服。其中,陆老师在谈到第五点“思维求异,使认知机智化”时,举了一个“大气压力”中的覆杯实验作为例子,我觉得有些说法欠妥,某些解释应该说是出现了科学性错误,现提出来,希望与陆老师及广大读者共斟  相似文献   

7.
近来,笔者拜读了《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3期徐为章老师《感悟历史新课堂》、第6期孙振江老师《盼望真实的公开课》和第8期潘金传老师《到何时才有真实的公开课?》三篇文章。几位老师都认为很多公开课“不是真实的课堂”,只是公开课老师的“精彩表演”,是一种“作秀”过程,并且呼吁公开课要呈现真实的课堂。笔者也曾上过市级公开课,参加过优质课竞赛,想现身说法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崇尚俊老师的《这个“有”字不能省》(《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4—5期合刊)认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7页四处提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漏掉了非常重要的“有”字。其实在这一问题上,崇老师引证的材料有些陈旧,教材使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是准确的,无须修改。  相似文献   

9.
读了《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7期赵含清老师《是“拱宸桥”还是“拱辰桥”》,有些我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提出来请教。  相似文献   

10.
赵邵俊老师《(雅尔塔会议“三巨头”)的图片印反了》(《中学历史教学》2010年第8期)纠正了教材上的一处失误。遗憾的是。该文“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把“左衽”与“右衽”又搞错了。  相似文献   

11.
读罢东江老师《尚未成功的课例》,(刊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年第1~2期.下称《课例》),余音缭缭,回味无穷.“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民间俗语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可谓淋漓尽致.如果这堂课确是从“学思维”角度来设计的,那么结局尽管偏离了...  相似文献   

12.
<正>在“坚定历史自信增进历史主动——第七届历史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杨阳老师执教《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8课“百家争鸣”。在孔子故里上演“百家争鸣”展示课,可谓十分应景。执教者先上课后说课,观摩教师评课发言,最后专家组或回应,或点评,或总结。大家“百家争鸣”式的评课,让我对评课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缘起: 《人民教育》曾以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为例,提出了“可否给技能教学来一次革命”的话题,可谓是轰轰烈烈。无独有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走进新课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让我拍一节录像课,也指定了这一内容,当时,我心中一阵窃喜,心想只要照搬华老师的课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出于参加《罗斯福新政》一课教学比赛的需要,翻览一直订阅但未及时细读的《中学历史教学》,认真拜读了胡军哲老师的《多一个角度,长一分历史见识》(《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年第11期)和赵邵俊老师的《有关“大危机”的几个“是”“非”问题》(《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9期。以下简称赵文)两文,深受启发,也深表赞同。这里,试对赵文作一点补充说明.即除了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外。针对新政的理论基础和“蓝鹰行动”,人教版教材在编排的位置、篇幅上也已采纳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从2008年第1期开始,通过“走近名师”这一栏目,先后刊登了多位历史老师撰写的个人成长故事。如李惠军老师的《困学苦旅》、庞友海老师的《超越自我,乐在其中》、孙双武老师的《怡心书香,探索守望》、徐赐成老师的《摆好pose,亮出姿态》、胡柏玲老师的《成长在梦想路上》等,在广大历史老师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6.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10期刊载了黄彪老师的文章《司母戊鼎实乃后母戊鼎》,认为“司母戊鼎”是错误的.正确的名称是“后母戊鼎”。  相似文献   

17.
张金余老师《工业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而不是十九世纪》(《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10期)一文从标题看肯定是正确的,但文章说“北师大2007年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前言说‘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席卷整个欧洲’。这里的‘十九世纪’应该是‘十八世纪”’,则是知识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发表了周朝阳老师《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课暨教学研讨会综述》一文,提到“在本次活动中有老师讲《宋代社会生活》,出示的一幅图片不是交子.而是北宋的纸币”。我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交子”就是纸币.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相似文献   

19.
我是《历史教学》的一名老读者。《历史教学》是我手头的历史专业杂志中,订阅、收集、保存得最完整的(从1957年第1期到1993年各期)。 1990年我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在大学读书时曾发表过不少有关历史方面的“豆腐块”文章。执教后,很荣幸地被特级教师李长华老师收为弟子。他把多年珍藏的《历史教学》杂志全送给了我,让我从中找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古庆梅 《西藏教育》2010,(12):48-49
“博学”加“善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再读《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后,这种意识在我的脑海中更加强烈与清晰。一.博学的“博”面对新课程,面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形势,于永正建议老师们:“一旦学生安静下来,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于永正对教师这样忠告,其中就隐含着一个“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