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人与儿童的矛盾"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中贯穿始终,文章认为"成人与儿童的矛盾"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起源,"如何解决成人与儿童的矛盾"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文章试以文集中的重点内容为例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9,(99):163-164
游戏已成为学前阶段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满足其发展水平的主导活动。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断探索周围的环境,他们的理解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同时,儿童渴望参与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受知识、能力和体力的限制,不能真正参与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产生主观愿望和实践能力,即身心发展需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威廉·华兹华斯曾提出"儿童乃成人之父"的骇俗论断,从生态批评角度来看,这一理念是华兹华斯对儿童、成人与自然三者关系的深刻思考:儿童对自然的虔敬、关爱,是成人认识和感悟自然的本源;儿童从自然中领悟的智慧,是指引和扶持成人的真理;儿童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榜样。"儿童乃成人之父"蕴含着华兹华斯高瞻远瞩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4.
试论蒙台梭利的“工作”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实质和成人的工作是截然不同的,儿童的"工作"就是活动,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的自由活动。因其自由、自主、自助的特性,"工作"和游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又不等同于游戏。"工作"能促进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所以认识蒙台梭利的"工作"有助于我们理解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也有助于促进我们的教育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冲突与共生: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化是"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是"儿童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本文梳理了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关系学说,主要有冲突关系、共生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尝试提出关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中国汉代和宋代两个时期的儿童观,呈现文学作品、绘画以及教育思想中儿童观的特征。总的来说,汉代和宋代的儿童观具有神秘性、抽象性、成人本位等特征。汉代人性论的发展为时人认识儿童和教育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基础,汉代官学的设立推动了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发展。相较于汉代,宋代有两种不同的儿童观,以儒家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儿童观将儿童置于规则的约束和成人的审视中,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儿童观还原了现实生活中天真富有童趣的儿童。本文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背景,对汉、宋时期儿童观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中国传统社会中儿童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美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指南中关于3岁一4岁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的比较,发现我国《指南》强调成人如何积极主动地为儿童创设语言学习的环境,《华州指南》强调成人的协助和指导是在儿童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国早期教育要很好地协调社会期待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文化适应问题,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儿童发展不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都已关注到这个问题。儿童心理成长论是寻求儿童心理发展的文化适应解释,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教化成人理想,依循中国传统中“社会→自我”的成人模式,重视中国传统心理学渐染说的成人方法。成长论主张积极有为的发展观、重视人为性在儿童发展中的张力、主张儿童在乐群和善群的环境中成长。  相似文献   

9.
卢梭在《爱弥儿》中反复强调"把儿童当作儿童"。他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对儿童应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但实际情况是,"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而且,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所以,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灌入  相似文献   

10.
"成人化"指导是指从成人的视角指导儿童,忽视指导对象的地位,具有限定性、强加性和无序性,因而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去成人化"的指导则强调开放性、自主性以及有序性,其基本思想就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指导儿童,它充分考虑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把儿童当做儿童,根据对儿童行为的认识去分析指导儿童,给儿童充分的机会锻炼自己.  相似文献   

11.
根据研究取向的差异,儿童研究可分为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基于成人视域和儿童视域融合的研究。其中,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是成人本位的研究,成人在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是儿童本位的研究,儿童在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基于视域融合的研究是共生立场的研究,成人与儿童在研究中作为研究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和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割裂了成年与童年、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内在联系,最终沦为了异化的"反儿童"研究;因此,有必要推进基于视域融合的研究,以期实现儿童生命与成人生命的绵延生长及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2.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室环境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实际上是在"默默地说话""默默地育人"。皮亚杰曾说:"儿童的发展有其不同于成人的图式,儿童必须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发展这一图式。"可见,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  相似文献   

13.
林华明 《考试周刊》2014,(32):56-56
皮亚杰·布鲁纳等著名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语言是在个性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人们语言交往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家庭中,成人与成人的语言交流,成人与儿童的语言交流,为儿童提供了重要的语言模仿和语言学习环境;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为儿童提供了语言交流实践环境;各种影视节目更丰富了儿童的语言环境。但是,儿童在一般语言交往环境中虽然能够进行语言学习,却不能使语言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要促使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就要对其进行有计划、系统的语言教育。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常以“成人立场”来从事教育。教育者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思维思考儿童,想当然地要给儿童什么,希望儿童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把儿童仅仅视为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儿童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其实,每一个儿童,哪怕是教师眼中的“差生”,都是独立的、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生命价值的活生生的个体。“任何人都具有为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各种需求”“,只要提供了适当的环境,这种倾向便会显现出来,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我们的教育应该确立“儿童立场”,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15.
<正>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儿童发展的条件,是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儿童与物之间互动的关键性因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我园改变以往环境是以美化为主要任务的传统观念,注重挖掘环境所蕴藏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功能,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者,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进行探索,在探索中不断表现,在表现中不断发展。本文  相似文献   

16.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多次提到"有准备的环境"、"适宜的环境"等,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为儿童创设一个适宜儿童成长发展的环境的重要性。本文基于蒙台梭利的"适宜的环境"理论,在阐明"适宜的环境"之内涵的基础上,阐明了为什么要创设适宜的环境,并从创设适宜的家庭环境和创设有准备的园所环境两大方面论证了如何创设适宜的环境问题。家长、教师、学校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角色,应当抓住"关键期",采取适合的策略,相互配合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成为儿童自由发展路上的护航者。童年的秘密就在环境之中,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既是促进儿童"实体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成人了解儿童心理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提出了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的办学思想。2005年迁入新校址后,我们对这一办学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提出了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校园环境、德育环境和教学环境,追求正常儿童超常发展,超常儿童特质发展,特长儿童特色发展,特殊儿童正常发展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8.
成人在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精神关系是促进儿童实现精神个体化、满足儿童合理欲望、促进成人不断完善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中,成人在促进儿童精神发展的同时,也给儿童带来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焦虑:儿童"自我"被取代、儿童欲望体验不平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精神榜样缺失。因此,应通过发扬尊重文化、强化二者精神关系之间爱的纽带以及成人自我教育等方式优化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关系,促进儿童精神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92年4月1日《儿童权利公约》开始对我国正式生效。对《公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如何,国内一项权威的"儿童权利调查"显示:83.37%的成人与儿童了解,儿童无论是在社会、学校还是在家庭中都是有权利的;有73.53%的成人与儿童知道政府、社会、父母、监护人和所有成年公民都有责任保护儿童;有80%的成人与儿童非常同意"儿童出生后,无论是否残疾,都有生命的权利";有73.34%的成人与儿童很不赞成"棒打出孝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对此表示认同的成人与儿童高达61.29%;有48.39%的成…  相似文献   

20.
林举卿 《早期教育》2001,(15):28-29
儿童主体发展课程基于“儿童为本”的理念,教学中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强调孩子主动学习,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倡“教”与“学”的互动,儿童和成人的共进共长。教育活动中,教师尊重儿童好奇、好动、主动探索的天性,教师与幼儿处于同一视线,理解他们的思想,相信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肯定他们的认知结果,承认他们的勇气与智慧不亚于我们成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一切机会,满足幼儿内心的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