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摄影记者,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摄影记者.在一次次的灾难报道中,我会问自己:面对撕心裂肺的场面,摄影记者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在这样的命运交汇点,有些人做的事、说的话,带给我对摄影和生命的不同感悟.  相似文献   

2.
3.
唐山大地震资料为研究地震的发生与预防提供了丰富素材,为唐山市抗震设防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对唐山大地震史料及其科研成果进行了综述,对其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地震信息基础架构以及美国地震信息基础架构的建设和我国地震信息基础架构的发展状况.然后根据面临的地震科学前沿问题,提出了在未来5到10年里,我国地震信息基础架构发展的战略方向,即扩展和完善地震信息网络、建立地震数字化数字体系、发展高性能计算数字模拟技术、开展信息服务和建立地震网络协同、应用信息通信新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介绍了地震信息基础架构以及美国地震信息基础架构的建设和我国地震信息基础架构的发展状况。然后根据面临的地震科学前沿问题,提出了在未来5到10年里,我国地震信息基础架构发展的战略方向。即扩展和完善地震信息网络、建立地震数字化数字体系、发展高性能计算数字模拟技术、开展信息服务和建立地震网络协同、应用信息通信新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等。  相似文献   

6.
海地地震     
  相似文献   

7.
建设"5·12"汶川地震文献专题数据库旨在保存人类历史记忆、传承民族精神,供学术参考和行政决策以及为其他专题文献数据库建设提供借鉴。数据库建设平台的规划与设计围绕系统管理、数据管理、用户共享、门户基本服务、文献检索与服务展开,其中文献量的增加、文献质量控制与及时更新,以及提供利用的开放性与公益性是该数据库建设的关键与难点。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新的数据库定位思路、文件数据库及开放资料收集平台的引入以及一批标准规范的制定,而该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表现为研究报告及数据库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8.
今年雅安地震,使人们想到了五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快捷、公开、透明;媒体人提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但是,当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汶川地震报道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媒体记者集聚灾区,占用灾区资源;为了报道"效果",干扰救援,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媒体的报道却有不少的进步,即: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相似文献   

9.
《科技档案》2008,(2):40
一、小震活动: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科学家称它们为前震。 二、动物反常表现:目前已发现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的动物有130多种,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  相似文献   

10.
郜筱玥 《新闻世界》2013,(10):287-288
本文选取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一周《华西都市报》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文本,采取内容分析法,并结合对两次地震稿件报道内容、来源、新闻配图情况的量化统计进行分析得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报道到芦山地震灾后报道,无论是宏观上对整个报道的策划还是细节上该报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报道责任意识与挖掘自媒体能量上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1.
12.
13.
近年来,地震档案在地震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完善地震档案管理,切实管好、用好地震档案,为地震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和高质、有效地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印尼苏门达腊岛前不久再次发生强烈地震。所幸的是,这次地震没有引起大海啸——发生在去年年底那场夺去20多万条生命的世纪灾难,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5.
地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与各种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了总结经验,为今人和后人使用而有意识记录和保存的原始记载,就形成  相似文献   

16.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相比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我国的新闻媒体及其新闻记者对芦山地震的报道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在抗震救灾的报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救灾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支持。此外,新闻媒体对于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更加专业化,更加成熟,在采访与报道中更加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怀。然而,在本次芦山地震中的信息暴露出依然存在虚假新闻、不尊重采访对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档案防震减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大彤 《云南档案》2008,(11):12-13
本文根据汶川地震的启示,对档案馆库建筑选址、抗震设防、异地备份、编制灾难档案等方面提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新闻导刊》2008,(3):14-16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报集团各家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派出了报道组赶赴灾区,先后有170多位记者参加了这次伟大的抗震救灾战斗。他们不辞辛劳、忍饥挨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灾区最前沿,用一组组文字、一幅幅图片,为广大读者及时献上了具有震撼力的最新报道。同时,在大难面前,他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灾害的惨烈、人民的悲痛、战士的勇敢和人类的大爱无边,心灵一次次冲击,眼泪一次次突涌,让我们这些"80后"年轻记者经历了终生建忘的故事。来听听他们的讲述吧——  相似文献   

19.
张华山 《声屏世界》2008,(11):68-68
今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由于电视、电讯、电力等设施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网络中断、通讯中断,灾区完全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人们无法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虽然大家能感觉到门窗的晃动,知道出事了,但都没想到是地震了。当时人们议论纷纷,各种说法都有,消息混乱。  相似文献   

20.
灾难时期是科学知识传播的最佳时期。本研究以 @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为例,基于创新扩散理论, 分析雅安地震中科学知识的微博传播机理。研究发现,微博环境下,科学知识的传播主要包括两大渠道: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是以新闻价值为导向的单向传播,人际传播是以社交关系为导向的双向传播。针对于此,研究认为要扩大科学知识微博传播的影响力,需要提高微博运营团队的科学素养,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积极培养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