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沈艳 《考试周刊》2007,(6):36-38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中的押韵现象,从押韵的分类入手,即从头韵、类韵和尾韵的构成谈起,集结了日常生活中很多充满趣味性的押韵实例来说明押韵在英文诗歌、绕口令、新闻报刊、广告、习语等不同文体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宋代河南地区文人诗词用韵中的上去通押韵段、阴入通押韵段是研究宋代通语声调的重要材料。宋代河南地区诗词用韵中入韵的全浊上声字有93个,只与去声字押韵的有26个,兼押上去声字的有60个;入声韵叶入阴声韵的有23个韵字。这些用韵材料能显示出宋代通语中浊上变去的进程以及入声韵尾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押韵分两种:押稳韵;押险韵。所谓稳韵,是指押韵用词与所表达的含义和谐切贴;而险韵则指押韵用词不能和谐切贴地表达含义,只是服从于上下诗行韵脚的需要。在翻译中,除故意将有韵诗译为无韵诗外,译者用韵是根据译入语的诗歌语境选择的。这样,原诗中的险韵在译入语中不一定仍押险韵,而原诗中的稳韵也许押上了险韵。译者在译诗实践中须注意的是:要区分原诗的稳韵与险韵.不要拘泥于原诗的险韵而以辞害意。  相似文献   

4.
以《红楼梦》中的诗词为研究对象,以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韵文十三辙为押韵标准,对《红楼梦》诗词的押韵情况进行系统考察。通过对《红楼梦》诗词韵脚字系联,将《红楼梦》诗词押韵韵辙分为十三类。《红楼梦》诗词基本上能按照明清十三辙押韵,偶见出辙押韵现象。其诗词出辙押韵,多是受时音、方音、古音等因素影响。从《红楼梦》诗词押韵中,透露出语音的时代信息、作者的方音痕迹以及作者对古音的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5.
顾炎武《诗本音》以"无韵"对待的诗句,段玉裁当作"合韵"。"无韵"与"合韵"的对立不是段氏有意放宽了押韵的原则。段玉裁用"读如"或异文标示实际押韵音的例子揭示出合韵的本质,即韵脚字在古音系统中的读音与其实际押韵音异部。"无韵"与"合韵"对立的原因是,顾炎武不知某些字有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归部音(本音)之别,遇有韵脚字异部者,按"无韵"对待;段玉裁严格区别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之归部音,将韵脚字未按本音押韵的情况视作"合韵"。  相似文献   

6.
《诗经》有不少联绵词,其用韵特点比较复杂.《诗经》中的联绵词与诗歌的韵律密不可分.韵律语境下的《诗经》联绵词押韵情况,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联绵词与诗歌押韵无关的情况;二是联绵词与诗歌押韵有关的情况;三是联绵词作为韵脚对诗歌韵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统计法,分析、归纳了海原“花儿”的押韵特点。海原“花儿”有10个韵部;有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偶句韵,交韵,一二句押、三四句押,首句人韵和首句不入韵其余句句押韵等七种类型;有押韵较宽、虚字入韵、异词相押和押富韵等特点。采用比较法,对比了海原“花儿”押韵与固原“花儿”押韵的异同,讨论了分析“花儿”押韵对研究《诗经》押韵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诗"合韵"是甲部字在个别情况下以其另外一个音与乙部字押韵的情况。"合韵"并非异部音近押韵。由于合韵字在个别诗句中的实际押韵音与本音异部,导致出现合韵字与所协字在韵部系统中是异部的现象。合韵之"分""合"有特定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大家知道,古代诗歌是押韵的,尤其是格律诗,不仅讲究押韵,而且讲究平仄律的运用。由于古今的语音发生了变化,有些在古时押韵的诗,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押韵了。如唐代岑参的《白雪歌》,其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两句中的“折”和“雪”在当时是押韵的。它...  相似文献   

10.
语言都具有节奏美与音韵美,音韵(押韵)与节奏是构成诗歌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从重读这一维度入手,着重分析其在英诗节奏体系与押韵类型中的体现,最终得出:在英诗中,重读的核心地位具有不可动摇性.  相似文献   

11.
从小读唐诗宋词,每当碰到"回"字,我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怎么这个"回"字不押韵?举例来说,我们先来读一下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第一、第四句中的"开"(kai)、"来"(lai)两字押韵,但第二句中的"回"字却发hui的音,与"开"、"来"不押韵。  相似文献   

12.
竺笛 《语文新圃》2010,(6):23-24
我们都知道古诗是要押韵的.讲究“平平仄仄平平仄”。新诗、现代诗应该押韵吗?我个人持否定态度。古诗要押韵,那主要指的是我们现在成天背得颠三倒四的绝句、律诗与词,特别是宋词,押韵方式错综复杂,得装计算机在脑子里才背得下来,细看宋词各家们的押韵方式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五十年代初期,朱谦之的《老子校释》集老子韵读之大成,总结出《老子》的韵例二十四则,其中有句首韵例、句中韵例、首尾自韵例、句中自韵例、韵上韵例、首尾上下皆韵例。这就是说,《老子》除了一般句末单韵位押韵以外,同时又是多韵位押韵的。这是五十年代先秦诸子散文押韵问题研究的一个突破。而这一突破本身,又留下了新的课题:多韵位押韵,是不是诸子散文押韵的一条规律,除《老子》以外,还能不能找出第二本书来证实这规律的存在?诸子散文多韵位押韵方式的源头在哪里?多韵位押韵在诸子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三十多年来,这个课题似乎还没有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14.
押韵修辞是英文广告中最重要、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段,押韵使得广告节奏鲜明、抑扬顿挫、格调优美、容易记忆,从而达到使消费者过目不忘的效果,刺激其购买欲望.押韵使广告达到了形式与内涵、视觉美与听觉美的统一,增强了广告的感染力.对于押韵可采取直译、四字格、弥补、套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要阅读赏析古诗词,就必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诗词常识,能够分辨诗体,运用规则一、识别古体、今体。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等。唐朝时将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今体(近体)诗,把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用此说,把唐以前的《诗经》、乐府诗、文人诗以及唐朝和后代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类,基本特点是长短不拘,字数不限,不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比较自由。押韵可用本韵,也可用邻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句句押韵,也可隔句押韵;可以重复押韵,也可中途换韵。…  相似文献   

16.
押韵是诗以及歌词、唱词、诗歌、快板等文艺样式的共同特点。也有一些诗歌是不押韵的,叫做无韵诗。诗歌押韵的作用,大致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押韵使诗句顺口、易记、能唱。鲁迅主张,“新诗首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的出来。”这就是说,押韵有顺口、易记、能唱的作用。唐诗中的许多篇什佳作,为何能流传久远,家喻户晓?除了意境优美外,韵味醇厚恐怕就是重要原因。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全诗以“光”、“霜”、“乡”相押,顺口流畅,纵使初读,朗诵二、三遍,也能记住背出。  相似文献   

17.
《诗经》的押韵是上古音研究的基础,但《诗经》是押韵的这个基本的命题却是个先验的、未被证明的假设。本文收集《诗经》诗句中的末字,统计它们的相逢次数,采用数理统计的手段,证明它们的相逢并不是任意的,然后进一步证明它们的相逢存在读音上的联系,从而证明《诗经》确实是押韵的。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语言体系(特别是语音特征)的不同决定了英汉语言语并置方面的不同,特别是语音并置中的押韵有所不同,汉语多是元音押韵。而英语则主要以辅音和辅音群押韵为特色。汉语里还包含了特有的词汇并置——仿词和语法及语义并置——对偶。  相似文献   

19.
当代的学者们一般根据《切韵》中的押韵规则来推导古代诗歌的押韵规律,认为相同的声调以及相同的元音及韵尾是押韵的必要条件。但是将这一原则运用到上古诗歌中时,就会遇到异调通押等难以解释的问题。实际上,上古时期并没有产生声调,异调通押只是一种正在进行中的离散式音变,是一种不同韵尾的互协现象。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诗本音》指为方音的韵例,段玉裁当作合韵。顾炎武所言"方音押韵",多无方音实据,属主观推测,而且概括不了其它原因所致韵脚字异部的现象,这是段玉裁用"合韵"代替"方音押韵"说的原因。"方音押韵"的特点是韵脚字的押韵音与系统中本音异部,与段氏用"读如"或异文所示的"合韵"特点相同。合韵的内涵是韵脚字的实际押韵音与本音异部,导致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