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窘 《初中生》2011,(31):14-15
阅读背景:现在,很多人称高考第一名为状元,如"湖南省文科状元"、"北京市理科状元"等。这些叫法,到底合不合适呢?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这份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11,(11):14-15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徽州人才辈出,科第连绵。根据地方志记载统计,明代徽州有举人1100多人,清代有1536人。明代徽州进士452人,居全国第13位;清代徽州进士684人,居全国第4位。明代徽州状元为3人。而清代112科112名状元中,徽州本籍状元4人,寄籍状元15名,共19人,占全国的17%,居全国第一位(原被认为状元数最多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人,但其中有6人为徽州人)。此外,歙县明清两代共取进士623人,居安徽省诸县首位。  相似文献   

4.
谈“状元”     
“状元”一词与科举制密切相联。科举始于隋,然隋无“状元”之称。“状元”唐代始有,唐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为礼部试,又称省(尚书省)试。省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种类较多,进士科乃常科之  相似文献   

5.
科举考试一甲三名,即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天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到了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  相似文献   

6.
科考之初隋炀帝时期,进士第一名便有了状元的名号,又称"魁甲"。早期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与今日考试报填个人资料类似。考试结束后,最高成绩者放在全部投状最前面,称为状头,也叫状元。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状元进士之家⊙唐群状元,三年一考,举国之大,仅一人而已。所以,即使是那些踌躇满志的人,大都把中进士当作目标,而不敢再有更大的奢望。但幸运有时也会接连而来,形成状元家族的罕见现象。唐代的家族状元,都在晚唐。父子状元有咸通十四年(873)的归仁泽...  相似文献   

8.
<正>在从前的戏曲里,常有书生一朝鳌头独占中了状元,于是,好事纷至沓来,金殿封官,骏马得骑,还会娶上漂亮公主做老婆。金殿封官,状元封以何等官职呢?按戏曲小说所讲,不外乎礼部尚书、八府巡按,最不济也来个到各省主持巡回考试的学政。但实际上,状元的官职有规定,而且品位也比戏中的低得多。以清朝情况而论,会试过关成为贡士,然后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头名由皇帝点定,即是状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这头三名合称"一甲进士",可以得到"进士出身"头衔。只有这"一甲  相似文献   

9.
唐朝继承了隋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开创了一个科举时代,“状元”一词在唐朝后期。特别是五代时期流传开来。何谓状元呢?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一节讲唐朝科举制度时说“进士科第一名,称为状元”。其他辞书类譬如《汉语大词典》的“状元”词条解释也差不多,认为科举时代称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  相似文献   

10.
以往人们都认为在中国科举史上,辽宁文士无人中状元。本文经考证认定,金代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市)人奥屯忠孝是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女真进士科第一名,即状元。辽阳张甫,与奥屯忠孝同年中进士,为词赋科状元。此二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空前绝后的两位辽宁籍状元。  相似文献   

11.
清代科举制度沿袭明代传统,自顺治三年乙酉科始,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有清一代共开科112科,衡水地区共考中109名文进士.清代衡水地区109名文进士作为一个群体,分属11个州县,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地域分布平均性,其次是中试人数和中额的正相关性,再次是进士出身的家族性,最后是衡水地区进士的仕进特点.这些特点使清代衡水地区进士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有别于其他地域、省份进士.有清一代,衡水地区涌现出了如魏廷珍、郑端、贾臻等著名进士,是衡水地区文进士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2.
谁赴松锦吊忠魂——《燕行录》的史料价值之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崇祯十四、十五年,明清在山海关外松锦前线的大决战,以明军丧师,主帅降敌结束。明朝从此失去了关外的优势。松锦战役的第二阶段,即崇祯十五年眷,战事不多,清人以逼降为主。洪承畴、祖大寿投降后,其部下和当地百姓命运如何,中国现存的史料不见说明。据清顺治年间的《燕行录》记载,清人在当时实施了杀降和屠城兽行。朝鲜的使巨用诗歌和《日记》记载了他们途经这块土地上之所见所闻,凭吊了埋葬在这里的万名忠魂。  相似文献   

13.
明代广西进士共有201名,在明代各省直名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贵州。其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分布则表现出前后低中间高的特点,洪武四年至成化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55人;成化五年至嘉靖三十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88人;嘉靖三十五年至明末的30科共考中进士58人。另外,进士地理分布也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在广西所属的11个府中只有8个府有进士分布,其中100人出自桂林府,而思恩、思明、镇安三府俱无进士。  相似文献   

14.
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进士人数的增减 ,随历朝的科举政策而变化 ,也明显受时局的影响 ,总体呈不规则的W形 ,但读书人不断增长的数量和进士较低的中额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历史、经济及文化原因 ,清代进士的地域分布呈现持续不平衡状态 ,清中期以后 ,江南沿海地区高 ,内地边远地区低的分布状况有所改观 ,这是实施兼顾全国的科考政策的结果 ,也说明内地文化教育水平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清代考据学是有清一代居于支配地位的学术流派,它的形成是当时错综复杂的多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总而言之,应从明末清初儒学内部的矛盾运动、清初统治阶级的提倡、“江南”的学术地位和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影响等方面去考究。  相似文献   

16.
由于赵匡胤出身低微而开宋基,自宋朝始,民间即广泛流传着关于他的故事,后来“飞龙”逐渐成为赵匡胤发迹变泰故事的代名词。宋元的相关笔记、小说,金、元、明的相关戏曲,以及明、清时期相关的小说、戏曲,脉络清晰地揭示了《飞龙全传》的成书过程。  相似文献   

17.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勘误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收录了明清两代51624名进士,是明清科举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但其亦有不少讹误。试以现存《登科录》和其他科举文献、地方志为依据,指出并纠正书中的8处错误。  相似文献   

18.
据《青岛历代著述考》统计,青岛历史上有著述传世的作家800余人,作品近1700部,这些作家、作品基本上都集中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作品总数1671部,存世328部,其中胶州文献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即墨、平度、莱西三地不到青岛文献总数的一半。从传世文献看,胶州在诗歌、书画、总集编纂方面成果显著;即墨家族文学文化兴盛,家谱编纂、诗文刊刻方面做得较好;平度医家、医学文献较多;莱西明末清初进士文学成就较高。从存世文献看,青岛地区明清时期文献已影印出版85部,还有243部抄本、稿本、旧刻本有待整理出版。  相似文献   

19.
对被认为有罪、错的状元实施处罚,明代最为残酷,唐代次之;最为宽容的是宋代,清代次之;五代中原地区、辽、金、元等各朝从有限的相关资料看,处于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发生变性的原因主要有:遭遇突发事情而变性,大病后而变性和因孝亲行善的阴德果报而变性几种。对变性人的记载,魏晋和明清时期较多,而唐宋元时期相对较少;魏晋时期,人们对于变性人现象的记载显得较为简单,而明清时期记载的相对较为具体而详细;对变性人的态度,明清时期较魏晋时期的舆论更为开放,也更为人性化。相对于魏晋时把变性人现象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明清时期更加关注人性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