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1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着地方式对起跳效果的影响 1.1摆动腿着地方式对起跳脚着地时身体重心水平初速度的影响 助跑进入最后一步时摆动腿着地瞬间相对较大的小腿着地角和着地髋角对于保持助跑速度进入起跳是有利的,同时,直接影响人体的水平腾起初速度。这是运动员积极快速正确有效地完成助跑技术动作的结果。而相对较小的小腿着地角和着地髋角是由于运动员在摆动腿着地瞬间有意无意地为起跳做准备而降低重心所造成的,这种方式在摆动腿着地时,就会产生较大的制动,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时期导致水平速度出现过多的损失,从而造成进入起跳阶段时的水平速度及腾起水平速度的下降,严重影响起跳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收集的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比赛时的技术参数与第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前6名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时发现:我国选手的助跑倒数第1步水平速度低、摆动腿离地时身体内倾角减小,在快速助跑条件下完成好起跳的能力弱以及起跳腿蹬伸不充分,摆动腿的摆幅与摆速偏小,导致H1和H2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最终导致运动成绩低于对方。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通过三维摄影,对我国部分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起跳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前者在助跑与起跳衔接阶段的质心水平速度较低,倒1步身体内倾角度变化呈大—小趋势;在起跳阶段,起跳腿着地时的质心水平速度低,身体质心垂直加速距离较短以及起跳腿缓冲蹬伸时间比例不完全符合力学原理等。另外,我国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起跳腿蹬伸不充分以及摆动腿摆速和摆幅偏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雍明  邹玉玲  陆阿明 《体育学刊》2011,18(6):119-123
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倒3步助跑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幸娟倒3步助跑弧线衔接不流畅,导致助跑水平速度的损失;助跑中两臂摆动动作不规范,倒2步摆动腿"牢固支撑"动作做得不够,直接造成身体内倾角加大;倒两步助跑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出现上升趋势,从而影响了助跑和起跳的衔接;助跑倒1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下降明显,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仅为5.94 m/s,比倒2步下降了0.64 m/s,低于国内外优秀女子运动员;助跑倒1步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垂直速度为正值,身体重心呈向上运动趋势。郑幸娟跳高的倒3步助跑技术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5.
通过高速摄影对全国大奖赛女子跳高比赛前4名运动员的最后4步助跑技术进行3维运动学分析,得出中国运动员起跳时支撑腿蹬伸不充分,起跳脚着地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转化率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腿蹬伸离地瞬间髋、膝、踝3关节都没有充分伸展等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选取李玲在2008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萧山站女子撑竿跳高决赛4.45m夺冠时的比赛录像,运用德国SIMI Mo-tion影像解析系统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李玲的最后两步助跑,倒2步步长偏短,且其倒1步比倒2步步长长,出现了"拉大步"现象。②李玲起跳时上手握点地面投影点和起跳点的间距较大,与现代撑竿跳高的技术要求略有偏差。③起跳的腾起角度、竿弦与地面的夹角较小,已达到世界级优秀运动员水平。④起跳时间偏长,插穴时间过早,与"自由起跳"技术尚有差距。⑤起跳步水平速度损失、垂直速度增加都较小,是比较合理的起跳技术,但最后两步助跑的水平速度不够。  相似文献   

7.
立定三级跳远技术复杂,要求学生具有速度、力量、平衡以及节奏感等较强的全面身体素质,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对技术动作的深刻了解,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要领,并在比赛或测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下面谈谈个人对三级跳远技术动作的见解,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一、单脚跳技术要领:1.起跳是向前而不是向上,起跳腾空时起跳腿向前上方抬起大腿,然后前伸准备着地,着地时,起跳腿几乎伸直,脚后跟迅速过渡到前脚掌,避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广州体育学院田径队5名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20周的核心力量训练,通过三维摄影对实验前后跳高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阶段摆动腿的支撑与摆动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起跳腿着地时摆动腿摆动的角速度、起跳蹬伸阶段摆动腿最大角速度及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增加值等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主要由起跳腿的蹬伸技术与摆动腿的摆动技术所组成。目前,大多数人们集中于跳高起跳的"蹬伸"技术研究,对起跳阶段的"摆动"技术研究相对较少。文章运用现场技术录像和运动图像解析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阶段摆动技术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摆动腿最大缓冲幅度比较大;在起跳阶段摆动腿蹬离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变化较小。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的摆动腿缓冲阶段,身体重心的高度、摆动腿膝角的变化情况与助跑水平速度的损失有显著性相关。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伸膝角度、伸膝速度与起跳腿着地时摆动腿的摆动速度、摆动腿离地后的最大摆动速度都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视频拍摄和解析、实地观察、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董子昂进行研究。认为,(1)其技术特点为:助跑最后2步步长稳定、步速快且保持能力强和质心不断升高;起跳过程中H0与H1较高,起跳着地时已获得向上的垂直速度,起跳时间短;起跳腿着地膝角较大,腿部肌肉弹性和超等长收缩能力出色;摆动腿摆动速度快。(2)其技术不足为:助跑速度、节奏和点位不稳定;起跳腿支撑能力差;起跳阶段速度转化率低,垂直速度慢、腾起角小和质心垂直工作距离短;过杆经济性差。(3)其失败跳次成因为:助跑速度过快超出自身可控范围;助跑节奏和助跑点位发生改变;起跳阶段速度转化能力降低;摆动腿摆速降低,离地时刻折叠程度和制动高度不充分;起跳腿蹬伸幅度小,离地时髋关节和膝关节未充分伸展。对青少年跳高运动员的训练提出建议:(1)助跑阶段训练中,在提高助跑速度前应先评定运动员起跳阶段速度转化能力;在提高助跑速度的同时注重助跑节奏、助跑点位及助跑稳定性;关注髋关节在助跑过程中的相对位置。(2)起跳阶段训练中,除训练运动员起跳腿支撑能力和蹬伸能力、摆动腿的快速摆动和高摆制动...  相似文献   

11.
对第11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运动员进行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对象最后一步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异性小;H2、成绩和重心最大高度均相对较低;起跳点距离横杆垂直面过近;助跑速度和起跳结束时的身体重心垂直速度低;利用水平速度的能力不够;起跳结束时重心垂直速度与垂直加速距离、摆动腿摆动速度与摆动腿水平角、缓冲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与垂直速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对2013莫斯科田径世锦赛张培萌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劳义两人的100m技术的时间、空间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张培萌的平均步长与劳义非常接近,平均步频略大于劳义,提示张培萌应加强步长能力训练,提高步长指数,而劳义应加强步频能力训练,提高步频指数;张培萌和劳义的起跑反应时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相比差距较大,尤其劳义应提高起跑动作质量和加速能力;劳义和张培萌途中跑技术中应缩短支撑时间与腾空时间,劳义途中跑阶段支腾比例小于张培萌;张培萌着地缓冲时间短,能够保持较大的水平速度,而劳义着地角小,支撑腿缓冲退让更加积极,有利于蹬伸发力;在后蹬过程中,劳义和张培萌应尽量减小后蹬角角度,增加摆动腿折叠程度,提高摆动速度,以优化蹬摆技术。  相似文献   

13.
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就跳远运动员的腾空与落地技术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表明:良好合理的腾空落地技术,有利于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的积极向前加速,使运动员保持高速、高重心完成起跳,提高了起跳和空中平衡的效果,有利于合理落地姿势的获得,减少落地时距离的损失,为运动员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夏正清 《体育科研》2000,21(3):11-13,26
通过高速摄影和文献资料法,对不同水平女子100m栏运动员分析,发现高水平运动贞起跨时的起跨距离、身体重心的水班平速度明显优于水平相对低的运动员;腾空过栏时低水平运动员身体重心的垂直位移明显大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值;下栏着地时高水平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损失率明显小于低水平运动员;并且发现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起跨距离、起跨时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腾空时身体重心垂直位移、下栏着地时着地点与身体重心垂直投影点的水平距离等指标与其身体重心平均水平速度呈高度正或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优秀男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走板起跳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板起跳技术是跳板跳水中最难掌握和最关键的技术环节,技术和节奏上的失误会影响起跳后动作技术的完成,甚至使动作失败。因此,对走板起跳技术进行详细研究是跳板技术研究的关键。采用平面定点摄影测量与图像解析的方法,对彭勃、王克楠和王峰3位优秀男子跳板运动员参加全国锦标赛及训练期间队内测验的技术动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资料和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我国3名运动员跳板技术各有优缺点,如果能充分了解自身特点,取长补短,科学训练,将进一步提高技术,取得更好成绩。  相似文献   

16.
女子三级跳远三跳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建立了一个适合于评价三级跳远技术水平的系统评价框图,并根据这个框图设计了一个决定三级跳远效果的生物力学参数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分析和评价了当代女子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惠荣的三级跳远技术(所用技术影片是在1989年全国田径冠军赛上用LOCAM型高速摄影机以每秒100幅的速度扫描拍摄的),并通过与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特征的比较,找出了其技术上的优势和不足,并就如何改进和完善其三跳技术提出了一份系统而直观的研究报告。同时为女子三级跳远的再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运动学摄影测量等研究方法,对2017年天津全国运动会中男子撑竿跳高项目决赛前4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和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撑竿跳高项目前12名男子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能量转化过程,撑竿跳高的运动过程可简单的化分为能量获得(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能量储存(悬垂和摆体)以及能量释放(团身、伸展和过杆)三个阶段,该划分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人"与"撑竿"相互作用的关系,各阶段对应的技术动作要求。(2)能量获得阶段,国内外运动员均呈现出"追竿式"的持竿助跑技术特征,但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全程持竿助跑节奏偏慢,且后四步在举竿动作中速度损失较大。在插穴起跳过程中,未能表现出预先起跳的"自由起跳"技术特征,造成水平速度过早受到撑竿制约,影响了"人-竿"系统动能的获得。(3)能量储存阶段,我国运动员身体躯干拉开不够,造成摆体动作速度缓慢,躯干摆动和摆动的总幅度均小于国外运动员,这均会影响我国运动员撑竿的大幅度弯曲,不利于"人-竿"系统向弹性势能的转化。(4)能量释放阶段,相比于国外运动员,我国运动员团身动作不够充分,直接导致伸展偏离角较大,体现出我国运动员伸展动作不够向上,"人-竿"协同运用的效果不佳,影响了"人-竿"系统的弹性势能对人体向上动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中外优秀男子跳远选手起跳阶段技术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选手起跳阶段的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选手的技术差距并非是水平速度损失率大,相反速度的利用率明显优于外国优秀选手;而起跳角度偏小。起跳腾起垂直速度慢等问题,是影响我国优秀男子跳远选手提高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时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市男子运动员跳远起跳技术的高速影片解析,分析讨论在缓冲、转化和蹬伸三个时段中运动员的技术特征,提出用蹬伸时间指数和水平速度损失的转化率两个新的综合指标来评价诊断跳远起跳技术更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