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民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民群众观的核心范畴,其在与民本思想互证、互补与互融的同时,更对民本思想有着统摄作用.重民思想由重人思想派生,重人思想不仅仅派生重民思想,还派生重君思想,以人为本不仅仅通向民本,更通向君本,民本始终从附于君本.先有重人重民思想,后有民本思想,重民思想较之民本思想具有更宏阔的解释力,其在实际政治运行中的实现程度远远高于民本思想的实现程度;因为民重,才有了重民思想的发生,关于民本的各式言说是对重民思想的多面相表达,重民思想长期存在并作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多重领域,影响深远弥久.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古代重民思想本质的问题,有人认为古代重民思想亦即古代的民主思想,或称民本思想.那么,在中央集权下的专制体制下,是否真就会存在所谓的"民主"思想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的"民主"政治体制,我国古代延续上千年的"家天下"思想和儒家尊崇的"上下尊卑"的礼乐教化,使得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3.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周之际,时至晚周,社会政治模式的大动荡,大改组,促进了以孟子“民贵君轻”思想为代表的民本思想的高涨。孟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系统而完备地创立民本主义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先贤尤其是老子、孔子的重民思想,又从新的时代环境中汲取营养,使其宗旨更明确,措施更具体,尤其是在君民关系方面,突显“民”的作用和地位,从而将民本主义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民本思想是一种重民、爱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最精彩部分。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是一种民主缺位的“民本观”,它是统治者的用民之道和御民之术。当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是民本思想在当代的政治实践,是民本本位在当代的真实回归。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民本思想是一种重民、爱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最精彩部分。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是一种民主缺位的“民本观”,它是统治者的用民之道和御民之术。当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执政为民理念,是民本思想在当代的政治实践,是民本本位在当代的真实回归。  相似文献   

6.
从“民”的定位看民本思想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本认为民本论中民不是指有主体意识的、法律地位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统一于一身的公民,而是指向君主制下的、被统治的臣民。民本论的主张是“为民”,不是“民为”。它是君主理论中关于如何认识民,如何“牧民”的政治理论。从总体上看,这种思想体系对现代民主建设不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主流,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讨论设君之道与治民之道,其最终取向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君尊、民安.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其二,君主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巩固.表现在政治方面是重民意,在经济方面是重民生,在思想方面是重教化.儒家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君主政治的实际运作具有深刻的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儒家民本思想仍然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其重民、利民、裕民、亲民、从民、信民等主张,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光辉。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从古代民本思想中吸取了大量精华,并加以扬弃和综合创新,提出了人民本位论、人民利益论和人民民主论,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使传统民本思想体现出其现代价值,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9.
最高统治者的政见和政治倾向、统治集团的思想、各种政治习俗和政治惯例的理据、官方学说、统治阶级思想家的思想、占统治地位或影响广泛的社会政治思潮、现行制度与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政治观念乃至政治信仰等都是统治思想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研究必须综合考察统治思想各种重要的存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这就需要适度淡化学派概念,并将制度、惯例、政策、方略、心态、行为的研究纳入视野。  相似文献   

10.
劳乃宣是清末民初历史舞台上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重民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乃宣的重民思想中“重民”、“爱民”与“镇压党团民乱”的因子并存,而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争取民众素质的提高以取得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则是他思想的最终目标所在,在当今社会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