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下列材料作文 1.巴金曾这样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爱和我的同情。不知不觉中我逐渐改变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种传给别人,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  相似文献   

2.
邢昱 《政治课教学》2014,(12):42-45
当今的中学文学作品教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史学作品的教学跟非文学作品的教学没什么区别,教学文学作品没了文学味儿;二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只是教一篇篇独立的课文,语文课没有语文味儿。  相似文献   

3.
我说课的题目是:《文题为纲,纲举目张》。《明湖居听书》与《猎户》是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的两篇自读课文。我为什么要把这两篇课文结合起来教学呢?其一,《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学阅读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要选读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文学名著,并教给学生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知识,启发他们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养成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其二,职业高级中学语文课有别于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诚如《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述…  相似文献   

4.
杨照 《课外阅读》2012,(13):42-43
一家出版社要重出赫尔曼.黑塞的《彷徨少年时》,我答应帮他们写一篇介绍。新译的书稿送来了,一边陪你练琴,我一边重读《彷徨少年时》。记得是刚上初中时,我开始读黑塞作品的。第一本是《彷徨少年时》,第二本是《漂泊的灵魂》,第三本是《乡愁》,第四本是《流浪者之歌》,一本接一本地读。  相似文献   

5.
倪晓文 《考试周刊》2011,(22):46-46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书中说:"以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可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经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  相似文献   

6.
杨照 《高中生》2013,(13):20
一家出版社要重出赫尔曼·黑塞的《彷徨少年时》,我答应帮他们写一篇介绍。新译的书稿送来了,我开始重读《彷徨少年时》。我记得自己是刚上初中的时候,接触到黑塞的作品的。第一本是《彷徨少年时》,第二本是《漂泊的灵魂》,第三本是《美丽的青春》,第四本则是《孤独者之歌》。当时,我一本接一本地读,不知疲倦,不知厌烦。当时的我不是随便读读。  相似文献   

7.
筑摩书房发行的《太宰治全集》第12卷中收录了太宰治的遗稿《大鸦》。这篇遗稿不足1000字。太宰治在昭和21年(1946年)4月22日给堤重久的信中曾写到:“我现在正在写一篇30页左右的小说,叫《未归还的朋友》。等这篇小说写好后我就要以《大鸦》为题,写一篇像《阿Q正传》那样的揭露虚伪文化人的小说。”
  那么,太宰治为什么要模仿鲁迅的《阿Q正传》来写《大鸦》呢?本论文试图以太宰治遗稿《大鸦》为视角,探索太宰治文学作品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这类作品在整个中学语文篇目中占有较高比例,160篇基本课文,文学作品就有80多篇。这些课文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可谓丰富多彩。加强文学作品的教学,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文学作品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  相似文献   

9.
韩涛 《山东教育》2011,(7):58-58
案例: 小宇同学老实,爱讲实话,他在一篇日记这样写道:“今天下午放学.我又得步行走回家。我每次都走得脚酸腿疼!爸爸啊,你什么时候才能买辆宝马车来接我?我实在不想走路了!唉,这只能是我的一个梦。”  相似文献   

10.
我常会读文章,一篇接一篇地读,直到嗓子哑了发出细涩的声音,抑或是泪流满面。我品尝眼泪,咸或者涩,但我最怕,最怕它没有味道,要么是没有感情,要么是没了知觉。看着图书城里那些打折的廉价书,不知道作者会不会心疼。是自身价值被否定,还是它存在本就是一个错误?  相似文献   

11.
文学网络活动,是指在一篇文学作品或一个文学主题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与这篇作品或这个文学主题有关的活动。通过开展网络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加深对文学作品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认识,并将作品提供的间接经验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幼儿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都讲究线索,每一篇成功的作品都在文字之中藏有作者的匠心——线索。有了线索,就可以纵串古今,横贯中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了线索,就会使思想的野马不致于脱缰,淋漓的笔墨不致于乱洒;有了线索,就能勾勒和渲染出作品的内在意蕴和外在风情,达到"一线贯珠,顾盼生辉"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魏胜昔 《辅导员》2009,(23):57-57
像往常一样,把学生的日记本收上来,一本本翻阅批改。忽然看到这样一篇日记: 老师。我今天给你抄写一首古诗吧:  相似文献   

14.
这一天,在我校实习的小陈老师批改学生作文时,突然生气地对我说:“李老师,吴明明同学太不像话了,他的这篇作文全是从《段·篇·章》书上抄来的。”我接过来一对照,果然是抄袭的。小陈老师问:“李老师,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我想听听他的意见,便反问道:“你说该怎么办?”他说:“下课后我就去找他,不仅要他承认错误,严肃地批评,还要责令他重写。  相似文献   

15.
初语一册第八单元是记叙文单元中的一个辅助单元,选了三篇文学作品(古白话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童话《皇帝的新装》、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这一单元在初语一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怎样它同初语二册教材又有什么联系? 这一单元以前的十五篇记叙文都是写真人真事的,而这一单元中的三篇文学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虚构的,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在选材组材上,这三篇文学作品充分印证了《记叙的顺序》中的有关知识。教学本单元,应该起到复习和  相似文献   

16.
鲁燕 《师道》2014,(4):57-58
其实。除了傅雷所翻译的那些经典文学作品外.我对傅雷本人的文字并无太多的感觉。从个人性情上来说,我不太喜欢过于严肃的人。尤其是在读了梁启超的写给子女们的那些家书之后,对于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所乐道的教子经典之作《傅雷家书》,我却不是太喜欢。当然这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从已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撷取几篇,从离愁别绪写到理想社会,反映出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学作品的恒久魅力,也说明学习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夏发祥 《学语文》2007,(4):11-12
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历来被中学课本选入,这是一篇寓艺术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我教了它多次,这一次的感触最深。  相似文献   

19.
在文艺界,文学经典化在很长时期内是个学术热点。人们认为文学经典化实际有两层含义:其一。过去时代那些文学作品。在刚创作出来时并不是经典,但它们在问世后引起了的强烈反响。并经受了时间考验:其二,在特定的文学的整体场景中,文学作品的面貌被后代重塑,具有了典范和标准的意义①。对文学“定篇”来说。这两层含义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其一。某一文学作品在刚选人语文教材时.并不具有“定篇”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据我观察,现在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这原因究竟出在哪儿?恐怕是出在我们教师自己身上。反思新中国以来五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往往一篇读之使人满口留香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我们的老师解读成了一只食之无味的“鸡肋”。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这种模式化教学的危害,新课程标准也刻意打破这种不合理的教学模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