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对当前教学反思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学校调研,有些教师关于教学反思所谈的话题令我始料不及,他们说:“教学反思是不是一定要课课思?”“有时候课上完了什么感觉也没有,思什么?写什么?”“写教学反思究竟以多少字为宜?我们学校规定必须要在两百字以上,愁呀!”“教学反思到底应该写在哪里?是写在教案上,还是要专设笔记?我们学校要求既写在教案上又抄在教学反思录上,一月还要选交一篇到学校,忙呀!”“就那些内容那班学生,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有什么可思的?  相似文献   

2.
冯海军 《现代语文》2006,(11):26-27
一、教学实录:(一)听读例作,推测人物,揭示题目。‘师:同学们,你们入学已经有一个月半了吧,你们平时关心自己的同学吗?对同学是否了解吗?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猜猜他(她)是谁?”  相似文献   

3.
朱巧明 《湖南教育》2002,(13):51-51
目标明确仔细读。《中国近现代史》的编排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阅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为此,教师要在上课前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精心设计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的试题,要突出重点、难点。例如,我在讲《红军的战略转移》一课时,设计了这样几道题:1.1934年10月红军为什么被迫实行战略转移?2.蒋介石为什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其实质是什么?与不抵抗政策是什么关系?3.什么叫“左”倾错误?王明“左”倾错误有哪些表现?4.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  相似文献   

4.
岳伟 《中学教育》2001,(3):24-25,8
“要给予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长期以来,这句话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奉为经典,它把教师比作一桶不,把学生比作一杯水,意思是说教师的知识量只有多于学生,才能驾学生,从而在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这一角度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一桶水”是怎样的“一桶水”?是“死水”还是“活水”?是清新的还是变质的?教师是如何给予学生“一杯水”?是灌输还是引导?现实的教学实践已暴露出了这一传统教学观的许多弊端,如重物轻人、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引导等。因此重新审视并超赵这一教学观念,对于提高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挑战王维     
王维有《鸟鸣涧》一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教学中,一女生提问:绝句忌用字重复,此诗20个字却重用了“春”、“山”两次(春山、春涧与春山、山鸟),这算不算毛病?教师一听认为有理,鼓动学生修改。于是主意频出:将“山鸟”改为“飞鸟”、“林鸟”、“睡鸟”;将“春涧”改为“深涧”、“溪涧”……首先质疑的女生建议改为“栖鸟”,理由是:“飞鸟”太过火,“睡鸟”少动感,而“栖鸟”较为合适,且“栖”与“山”俱平声。“春涧”呢?她建议改作“幽涧”,理由是:给人以静、深之感。对王维这么…  相似文献   

6.
唐恂奕 《四川教育》2002,(12):22-22
这是上的一节识字课。内容是通过看图认识“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八个生字,很简单,也很明了。我先拿出8幅图请学生说说图意,然后认认生字,组组词,最后开始了师生对话:师:在这8个字中,你最喜欢和谁交朋友?为什么?生1:我最喜欢和“水”交朋友,因为当我口干的时候,我需要喝水。师:还有谁也喜欢和“水”交朋友?请说明理由。(数人争着回答)生2:我也喜欢和“水”交朋友,如果没有水,我的小花狗会渴死的;如果没有水,妈妈不能洗菜烧饭,我们吃什么啊;如果没有水,厕所里该怎么办?……(评:听了学生的发言,可以…  相似文献   

7.
“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这是我几年前曾经历过的教学体验和心理感受.为何如是说?请让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8.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9.
王征 《学语文》2010,(4):8-9
常听学生说“语文课听不听没什么影响”。“上两个月语文课。几乎没有什么长进;缺两个月语文课,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这样的“语文课”怎么能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呢?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大家对语文教学的“模糊性”了解不够。应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马永清 《内蒙古教育》2003,(2):39-39,46
提问是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成熟地运用这种教学手段。目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师生寒暄式。问题设计得极其肤浅,甚至根本没有设计。“是不是?”“是。”“对不对?”“对。”“好不好?”“好。”就好像师生见了面以后的寒暄:“吃了饭没有?”“身体怎么样?”“父母亲可好?”这种互相客套的寒暄问答没有任何意义。目瞪口呆式。有一位教师讲绝句《回乡偶书》中一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他突然问学生:“诗中为什么用鬓毛而不用头发呢?”问得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答。其实教师自己也没有准…  相似文献   

11.
包饺子     
张玲曦  闫柳 《红领巾》2007,(7):32-32
“这个饺子可真是丑到极点了。到底是谁包的啊?快如实招来!”“哈哈哈,这不就是你自己包的吗?”“哈哈哈……”这些欢声笑语是怎么回事儿呢?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产生 问题一:05年12月,学校高三学生参加了一次月考,其中语文试卷第23道题是这样的:某先生为一图书馆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藏古今学术瑰宝”,下联是“聚——文化精神”。请于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之工整。后来阅卷时碰到了形形色色的答案,有填“四海”的,有填“天下”的,有填“中外”的……当然,我们知道,该以填“中外”最恰当。而“四海”、“天下”皆不能算对。为什么?因为不符合对联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对仗。  相似文献   

13.
[单元目标概说]说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世外桃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你知道是谁在慨叹?哪里是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又是何时何地由何人提出?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又在乎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武惠菊 《宁夏教育》2005,(12):13-14
目前,对“课堂生放出精彩”人们议论纷纷,有的大讲“生成是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有的淡化教学设计翘首期盼“课堂生成”,有的甚至还说“为了有生成,教学设计,你让让步吧……”那么,课堂中的精彩,是否就真的完全来源于生成?教学设计是否真是课堂精彩生成的拦路虎?教学预设和课落生成难道真是一对对立的矛盾吗?反思教学实践,我的观点是:课堂能否精彩,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15.
记得前两年我在教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谁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问题一出,许多同学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你是怎么知道的?”接着我问了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的小手依然高高举起。“我是妈妈告诉我的。”“我是爸爸告诉我的。”……同学们纷纷回答。“那么谁知道你的爸爸或妈妈的出生年月呢?”我抛出了第三个问题.顿时举起的小手先后落下。我心中一沉只有李正晗还举着手。“李正晗你来说。”我叫起了李正晗。  相似文献   

16.
黄月英 《广西教育》2007,(11B):14-15
人们不是常说:“教室的四壁不是水泥的隔离层”么?不也常说:“语文就是生活”么?可是具体到一节节的语文课,有些课怎么就不像语文课啦?显然,作为课程的语文和呈现为课堂的语文是有差别的,抽象的想法并不一定等同于具体的方法。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有没有个“度”呢?当然有。那么语文课堂的“度”体现在那里呢?  相似文献   

17.
微格情境陈老师讲完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后,引导学生归纳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师:“这节课的知识我们学完了,谁来说说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一生:“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长乘以宽。”一生:“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长方形的长乘宽。”师:“怎样说更准确?”一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方形的长乘以宽。”师:“这样说才完整、准确。好,大家背诵两遍。”学生齐声背诵了两遍。师:“谁能说说,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一生:“是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接测量出来的。”一生:“如果没有1…  相似文献   

18.
想像谈片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认为,文学家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具有丰富的想像力、独到的感受力、优秀的表现力。我们尽可不必人人争当作家,但是在中学写作中加强这“三力”的培养与训练,却是同样重要的。先说想像力。我们常常把“异想天开”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其实,我们就应该经常“异想”,“异想”至“天开”了又有什么不好?正因为“异想天开”,不才有了“后羿射日”的神勇故事、“女娲补天”的优美传说吗?我们经常向孩子们?问询有关理想的话题,一次电视台的记者又问一班40多个同学:长大之后想干什么?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科学…  相似文献   

19.
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遵循着“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是不是这样?封闭的教学观念、封闭的教学时空、封闭的教学内容、封闭的教学形式、封闭的教学过程、封闭的教学评价……试想: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怎能不千人一面、失去自我、流失个性?如此“封闭”的教学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呢?  相似文献   

20.
正如四川的钟发全老师所说,举手是个小问题,却是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为啥不举手?可以去研究预设为啥没有得到好的落实。为何勉强举手?可以去研究如何获得课堂教学机智。如何让学生积极举手?可以研究课堂调控的技艺。”然而,不妨逆向思考:课堂上一定要小手如林吗?一定要每个学生都“热爱举手”吗?安徽的周其星老师的观点是,“沉静的课堂”一样充满着流动的思想。“举”与“不举”,其实只是一个袁象。理想课堂的形态,应当是多姿多彩的——但实质是一样的,无论是热闹还是沉静,都应当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