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江苏工业学院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抽样调查来看,由于专业教育的偏向,使得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这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作用,使得他们在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综合适应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略逊一筹.因此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可以试着从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模式、考核方式及教师队伍建设、政策鼓励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改进,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和机会,以保障人文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学生中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人文素质培养是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理工科专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情怀的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争取早日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人文素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和前提。运用了调查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理工科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高考制度、改革理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工科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培育理工科高等院校的人文精神和发挥理工科高等院校所在地文化资源优势的改进途径。指出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对培养理工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在阐述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及加强与改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校对理工科大学生重视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专业技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这不仅影响他们专业技能的发挥,更影响他们分析并找出制约人文素质提高的问题所在。文章提出从联系社会现实、更新教育理念、人文与专业并重、加强教师队伍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与改进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对高级劳动力综合素质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由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仅影响到他们专业能力的发挥,也严重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深入考察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就成为理工科高等院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相似文献   

7.
人文素质是理工科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文素质教育对理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整体性、协调性提升作用.高校应加强和改进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提升理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杨春梅 《教育探索》2012,(4):137-138
当前高校理工科专业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并且由于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单一、师资力量匮乏、缺乏合适的教材等原因,致使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受到影响.因此,高校理工科专业的领导和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要多途径、多角度地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加强师资培养;要编制合适的教材,完善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9.
由于国内教育体制现状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河北省高校理工科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人文贫血”的现象。人文素质的弱化不但对学生的专业修养、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还直接成为影响其就业、适应社会的“短板”。因此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力图就如何增强河北省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进而提高其就业能力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人文素质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是倾向于社会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突飞猛进,一些院校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轰动的市场名利,淡化了人文素质教育,以至于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令人堪忧,很多问题和缺憾渐渐凸显出来。然而在美国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调研中却发现:人文素质类课程占比较高,形式多样,几乎与专业课持平。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采取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文献解读和梳理等研究方法,对中美两国的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比对,互相取长补短,以期推进我国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关注,大学理工科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目前以"两课"教学为主要手段,而通过与学生关系更加密切的理工科专业老师来完成的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较少,这个问题也未能引起各方面足够重视。因此,强化大学理工科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让他们以广博的知识理念、圆融的表达沟通能力、优雅的仪表风度、卓越的人格修养去感染熏陶学生,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收集、查阅近几年关于理工科高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资料,本文整理出专家学者对理工科高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认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以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周蒨 《现代企业教育》2014,(14):196-196
人文素质是一种与科学素质相适应的一种能力与品质。人文素质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对于理工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作用。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国内外都非常重视理工科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国理工科院校已经认识到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教育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新时期人文素质的含义和构成要素,分析国内外应用型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现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论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构建有效人文素质教育途径进行了探讨。指出加强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与道德修养、个性品格、理想追求、人际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为人处世的特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笔者于2011年对在校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共发放《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实际有效问卷286份,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72%,女生占18%.问卷主要从文史知识、艺术知识与素养、价值观、诚信意识、自我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还对一部分学校对学生作了随机提问.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模式中,第二课堂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人文素质的内涵和结构上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不足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加强第二课堂中的人文精神培养,要从课外阅读、讲座与报告、社会实践和社团文化活动等方面抓起,同时注意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尺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理工科学生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甚至背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笔者认为应纠正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误解,合理开设理工科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加强科技与人文的综合,积极挖掘隐性课程包括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中的人文教育内容,优化社会人文环境体系并长期坚持,以此来加强新时期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在理工科院校中,"两课"是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两课"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9.
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是关键.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陷.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认为,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构建教育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每个环节,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12所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了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深化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